手工业考古为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古代社会进程的一把钥匙,对研究古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重庆市在手工业考古领域具有独特的文物资源优势,在三峡地区冶锌考古、盐业考古等方面取得过非常重要的收获。在2017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的“手工业考古——重庆论坛”上,我们对推进西南地区手工业考古发展提出“推进理论体系建设、重视学科交叉互补、挖掘重庆特色资源、加强区域考古合作”等四点理念。
2019年3月9日,日本爱媛大学东亚铁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槙林启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映福一行到访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院内手工业考古方面的专家围绕重庆特别是三峡地区的炼锌考古和盐业考古开展了一次氛围浓厚的学术研讨。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肖碧瑞
忠县临江二队炼锌遗址重要发现
忠县临江二队炼锌遗址是目前国内发掘面积最大、时代最早、发现遗迹和出土遗物最丰富的炼锌遗址,2013年、2017年、2018年分别开展了三次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7000余平方米,揭露明代炼锌冶炼场12个,清理包括冶炼炉在内的炼锌遗迹300余处,出土以冶炼罐、冷凝窝为主的各类遗物1000余件。该遗址的发现为复原明代冶炼炉的形制、研究炼锌工艺流程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并进一步表明,中国冶锌技术具有自身独立的发展轨迹和成熟的技术体系,为我国古代冶金史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牛英彬
古代淋土法制盐技术研究
明代以来,淋土法制盐是盐业生产领域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泼炉印灶”又是适应低浓度卤水区煮盐技术的巅峰之作,重庆在古代淋土法制盐技术方面的研究对于建立并完善古代盐业生产技术史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古代区域性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重庆地区盐业遗址代表——彭水县中井坝遗址
中井坝遗址位于彭水县郁山镇。2013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考古工作,发掘面积94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36座,包含盐灶、蓄卤池、黄泥加工坑等,出土文物标本200余件。发现盐灶共12座,分布密集、排列有序、两两相邻,一类由火膛、火道以及烟道组成;另一类由火膛、火道、甑子以及沟槽、坑等相关附属设施组成。中井坝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好、设施较齐备的制盐遗存,发现的各类生产遗迹相对完整地反映出当时制盐生产流程,尤其是首次发现了体现“泼炉印灶”工艺的实物遗存,对研究我国古代制盐技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次手工业考古三方研讨会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邹后曦回顾了三峡库区炼锌遗址发现和研究历程,并就炼锌考古未来的发展方向、实验考古、盐业考古等发展和研究提出设想。
李映福教授认为重庆手工业考古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是西南地区开展产业考古研究的理想之地,希望未来三方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促进手工业考古发展。
槙林启介副教授介绍了日本爱媛大学在手工业考古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希望中日两方相关科研机构进一步深化交流及合作,邀请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派员参加即将在日本爱媛大学举办的产业考古学术会议。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白九江强调: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日本爱媛大学、四川大学在铁器研究与保护领域有着良好的合作史,未来三方在产业考古领域的合作将继续向纵深推进,进一步加强田野调查、课题研究等工作,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合作体系。重庆地区古代丰富的产业考古遗存是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工作的重点和亮点,我们将充分利用好重庆地区这一独特资源,深入挖掘和讲好重庆这方面的历史文化故事,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文化名片。
肖碧瑞、牛英彬、孙立唯、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