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电子杂志
热门阅读more
图片新闻more
发布人:重庆考古网 www.cqkaogu.com 2021-11-25 14:58:18

黔江位于渝东南土家族、苗族聚居区的核心地带, 作为革命老区,这片土地上记录了一段红军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和奋斗历程,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瑰宝。

 

一、 红军转战川(渝)东南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的川东南,即今天的渝东南地区,地处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边区的绾毂地带,涵盖今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五个区县。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下,在反国民党军队第四次“围剿”中未能取胜,被迫退出洪湖根据地。1933年7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在烧巴岩会议后决定红军分开活动,时任湘鄂西苏区中央局书记兼肃清委员会书记夏曦担任巩固鹤峰苏区的任务,贺龙、关向应率九师到鄂川边一带开辟苏区。后鹤峰苏区丧失,红三军再次失去依托。8月,贺龙与关向应促膝长谈。贺龙认为,要恢复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根据地,实际上很困难,只有到川东南的酉、秀、黔、彭去重新开辟根据地,才有利于革命的发展:一是那里地处四省边区的接合地带,幅员广阔,人口多,兵员广,给养易解决;二是川军连年混战,无暇东顾,反动统治力量薄弱,加上山高林密,交通闭塞,蒋介石鞭长莫及;三是贺龙本人早年在川东南有很多老关系,群众基础好;四是驻防贵州沿河、松桃一带的国民党第二十五军第五师师长杨其昌,是贺龙北伐时的战友,杨其昌又是反对贵州军阀王家烈的;五是黔江有“联英会”、“神兵”等组织,他们与当地国民党作过武装斗争,是一支可以争取的武装力量。贺龙的这些主张得到了关向应的支持和赞许[1]。1933年12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省咸丰县小村乡召开了红三军历史上具有“遵义会议”意义 的“小村会议”,决定向川东南发展,首先在军事上占领黔江,以此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红军转战川东南地区的序幕。

1933年12月至1936年1月,先后有三支红军部队在黔江开展活动,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黔江红军游击大队和红六军团18师。

 

二、相关的红色革命文物

(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中,黔江区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有5处,分别为南海红军革命纪念地、黄丁山烈士墓、马喇红军革命纪念地、黄泥沱红军革命纪念地、水车坪红军革命纪念地。

1.南海红军革命纪念地

 

图一 南海红军革命纪念地

 

该纪念地位于黔江区小南海镇大路居委三组,长15米、宽10米,占地150平方米。原本前侧及左右两侧均用条石围成围垣,现残存围垣5米,垣内竖有长方形弧形首纪念碑1方,通高2.2米,碑板高1.48米、宽0.62米、厚0.25米,碑座高0.72米,碑名为“红军革命纪念地”,横排,隶书,阴刻。横排13行小字。落款为:“中共黔江县委员会、黔江县革命委员会,一九七七年八月一日”。该纪念地为原哨所所在地。

 

2.黄丁山烈士墓

图二 黄丁山烈士墓

 

位于黔江区中塘镇中塘居委庙堡页岩质小土丘顶。占地面积19平方米。块石砌成梯形封土墓,长3.4米、宽2米、高1.6米。1977年黔江县委在墓的正前立碑一通,碑呈长方形,双层基座,碑通高2米。基座宽1.4米,碑板高1.3米、宽0.7米。阴刻“红军烈士之墓、中共黔江县委员会、黔江县革命委员会、一九七七年八月一日”。2002年7月,黔江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3.马喇红军革命纪念地

该纪念地位于黔江区马喇镇杉树村一组,条石砌成正方形围垣,占地41平方米,内竖拱形石碑1方。围垣边长6.4米、高0.7米、厚0.35米,条石长1.1—1.4米不等;东南面设进口,宽1.7米。碑坐西北向东南,通高2.55米 ,碑板高1.45米,宽0.98米,厚0.15米;碑柱高1.1米,宽0.2—0.3米,厚0.25米;碑座高1.1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长1.8米 、宽0.6米、高0.75米,下部长2.02米、宽0.70米 、高0.35米,碑刻“红军革命纪念地”7个大字,落款是:“中共黔江县委员会、黔江县革命委员会”,立碑时间:“一九七七年八月一日”。

 

图三 马喇红军革命纪念地

 

该纪念地位于黔江区马喇镇杉树村一组,条石砌成正方形围垣,占地41平方米,内竖拱形石碑1方。围垣边长6.4米、高0.7米、厚0.35米,条石长1.1—1.4米不等;东南面设进口,宽1.7米。碑坐西北向东南,通高2.55米 ,碑板高1.45米,宽0.98米,厚0.15米;碑柱高1.1米,宽0.2—0.3米,厚0.25米;碑座高1.1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长1.8米 、宽0.6米、高0.75米,下部长2.02米、宽0.70米 、高0.35米,碑刻“红军革命纪念地”7个大字,落款是:“中共黔江县委员会、黔江县革命委员会”,立碑时间:“一九七七年八月一日”。

4.黄泥沱红军革命纪念地

 

图四 黄泥沱红军纪念地

 

该纪念地位于黔江区濯水镇白杨居委三组,俗称红军渡,系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于此渡河前往彭水县城时的渡口,现存原黔江县委竖立的“红军革命纪念碑”1方,坐西南向东北,通高1.85米,碑高1.4米、宽1.55米、厚0.28米,基座长1.7米、高0.45米、宽0.61米,占地9平方米,下款刻“黔江县委、黔江县革委  一九七七年八月一日”。

 

5.水车坪红军革命纪念地

图五 水车坪红军纪念地

 

位于黔江区水市乡水市村一组水车坪老街西侧。占地约400平方米。块石及水泥砌成不规则五边形台基,台基内有皂角树1棵、纪念碑2方。皂角树呈伞状,覆盖面积达160平方米,树高约10米,树径1.1米,当地群众称为“红军树”。碑皆呈长方形,由黔江县委和当地群众于一九七七年竖立。1号碑高1.45米、宽1米、厚0.15米,素面基座长1.8米、宽0.6米、高0.2米,通高1.65米。碑刻:“红军革命纪念地(水车坪),一九三四年五月六日(夏历三月二十三日)贺龙、关向应同志曾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向彭水方向进发,路过黔江水车坪……”等文字。2号碑高1.6米、宽0.7米、厚0.15米,素面基座长1米、宽0.7米。碑刻:“纪念碑,永垂不朽,鉴于一九三四年五月六日中共中央贺龙同志率领红三军路经黔江水车坪,曾在此树下拴过战马,□留革命足迹,故特此竖碑纪念贺龙同志革命业绩”等,部份文字风化,无法辨认。2002年7月,黔江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2010年,黔江区史志办和黔江区文物管理所联合对革命遗址进行普查,除“三普”登记的红色革命文物外,另登记有6 处红色革命遗址,为红三军九师师部旧址、宋盘铭烈士纪念地、红军转战沙子场纪念地、黔江红军游击大队脉东山战斗纪念地、黔江红军游击大队长龚昌荣烈士纪念地、红十八师朗溪战斗纪念地。

 

1.红三军九师师部旧址

该旧址位于黔江区城东街道石城居委建设街太平岗5号。1933年12月,红三军攻克黔江后,红九师师部及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住此七天。旧址坐南向北,呈四合院布局。青瓦、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穿逗式梁架。占地768.68平方米,建筑面积719.95平方米。有前厅、后厅,为素面台基,窗户浅雕花纹。90年代旧城改造,此房已被拆除。

 

2.宋盘铭烈士纪念地

 

图六 宋盘铭纪念亭

 

该纪念地位于黔江区城南街道办事处周转房后面河滨公园。建有一碑一亭,亭高5米,银灰色亭顶,亭右边有1间耳房,亭左边有2间耳房。亭内竖有石碑一尊,高1.45米,宽0.9米,厚0.18米,坐西南向东北,石碑正面是“宋盘铭烈士纪念碑”大字及碑文,后面无碑文石刻。

宋盘铭曾任中共中央代表,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军委分会主席团委员,湘鄂西共青团书记,红三军七师、九师政委。湖北省洪湖革命烈士纪念馆列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县团级以上的革命烈士之一。

 

3.红军转战沙子场纪念地

图七 红军转战沙子场纪念碑

 

沙子场是渝鄂边境一街通的小集镇,是方圆数十里山区的农副产品集散地。该纪念地位于黔江区邻鄂镇沙子场居委1组,沙子场公路旁。立碑一方,碑底座二层,碑板高2米,宽0.9米,厚0.065米。坐东北向西南,碑正面刻“红军转战沙子场纪念碑”10个大字,碑后面有“红军转战沙子场纪念碑记(略)”,落款是“中共黔江区委员会、黔江区人民政府”,立碑时间“2009年10月1日”。

 

4.黔江红军游击大队脉东山战斗纪念地

 

图八  黔江红军游击大队脉东山战斗纪念碑

 

该纪念地位于黔江区沙坝脉东村委会休闲广场边上,紧靠319国道。立碑一方,碑底座三层,坐北向南,碑板高2米,宽0.9米,厚0.16米。碑正面刻“黔江红军游击大队脉东山战斗纪念地”16个大字,碑后面有“黔江红军游击大队脉东山战斗纪念碑记(略)”,落款是“中共黔江区委员会、黔江区人民政府”,立碑时间“2009年10月1日”。

 

5.黔江红军游击大队长龚昌荣烈士纪念地

图九  黔江红军游击大队长龚昌荣烈士纪念碑

 

该纪念地位于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3组(小地名学堂湾),板夹溪“土家十三寨”内。立碑一方,碑底座三层,碑板高2.5米,宽0.92米,厚0.15米。坐西北向东南,碑正面刻“黔江红军游击大队长龚昌荣烈士纪念碑”17个大字,碑后面有“黔江红军游击大队长龚昌荣烈士纪念碑记(略)”,落款是“中共黔江区委员会、黔江区人民政府”,立碑时间“2010年8月1日”。

 

6.红十八师朗溪战斗纪念地

 

图十 红十八师朗溪战斗纪念碑

 

该纪念地位于黔江区舟白街道石门居委会办公楼外坝子边上,立碑一方,碑底座二层,坐东南向西北,碑板高2米,宽0.9米,厚0.16米。碑正面刻“红十八师朗溪战斗纪念碑”11个大字,碑后面有“红十八师朗溪战斗纪念碑记(略)”,落款是“中共黔江区委员会、黔江区人民政府”,立碑时间“2009年10月1日”。 

 

三、黔江革命文物的历史内涵

 1933年8月,红三军来到湖北省宣恩县晓关,当时黔江“神兵”组织代教龚昌荣决定参加红军,贺龙表示欢迎。龚昌荣当夜赶回黔江,率领向志军、罗玉龙、侯汉清、赵老五、石黑二、石海清、朱广元、石世泽等30多名“神兵”骨干前往湖北,在湖北省利川县沙溪加入了红军[2],这是黔江人民第一次有规模的加入红军部队,后与湖北省建始县黄丁山一部合编为红三军第二特科大队,共80多人,龚昌荣任大队长,黄丁山任副大队长,贺龙亲自为队伍授旗。

12月22日,红三军进黔江, 第二特科大队担任前卫。当天上午,红三军先头部队借着大雾作掩护,神速到达大路坝,出奇不意地发起进攻,与驻扎在此的国民党军队的一个营展开战斗。第二特科大队冲锋陷阵,敌军自知不敌,退守当时黔江小南海镇街上的万寿宫内。红军特科二大队副队长黄丁山劈开大门,不幸牺牲。红军撞破庙门,冲进万寿宫,全歼敌军。经查点,歼敌50多人,俘敌140多人,缴获步枪300多支,机枪5挺,迫击炮3门[3]。

对于黄丁山牺牲的另一种说法是黄丁山在今黔江县小南海镇九盘岭攻敌时负伤,抬至中塘乡街上时牺牲。笔者赞成第二种说法,黄丁山烈士墓现位于中塘乡境内,此说法更合情理。为纪念黄丁山烈士,黔江区将黄丁山烈士墓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利用,同时将南海乡哨所所在地列为南海红军革命纪念地。

红三军兵分三路,从东、西、北三个方向进攻黔江县城,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的两道防线。先行潜入城内的游击员发现红三军的信号,立刻拔枪内应,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打败国民党守军,县长殷鉴随周化成残部从南门向彭水方向逃窜[4]。红三军占领黔江县城后,受到黔江人民的热烈欢迎。

红三军攻克黔江后,红九师师部及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在县城太平岗一民房内住扎了七天。1987年,该民房被公布为黔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23日,贺龙率领副官杨德轩和警卫队战士攻入国民党黔江县政府,释放了监狱中被国民党关押的“联英会”成员和数百名无辜老百姓,并派出红军小分队分赴黔江西面的册山、舟白,南面的正阳、县坝和北面石会乡的两会坝、香山寺追歼残敌。同时着手整顿黔江县城,砸烂套在黔江穷人头上的封建枷锁。

龚昌荣部追至香山寺时,打开国民党黔江县政府的粮仓,将一万多斤粮食分发给穷苦百姓。29日,红军离开黔江,返回湖北咸丰县活龙坪,在鄂川边开展游击活动。1933年12月22日至29日,长达8天的时间里,红三军第一次在川东南核心区黔江开展了军事活动。这次军事活动取得了圆满的胜利,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激发了群众的参加红军的热情,单黔江县城就有300多人参加了红军队伍。

12月29日,红三军离开黔江,留下军部参谋刘汉清、副官花顺涛,某团书记长冯义发等人,以40多名伤员为基础,组建了鄂川边区游击队[5]。

1934年4月3日,红三军直属单位和红九师,从湖北省来凤县安抚司经渝鄂交界地进入酉阳县。5日,抵达马喇湖,即今黔江区马喇镇,在当地开展革命运动。红军曾三次进出马喇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了马喇湖红军革命纪念地。8日,红三军经过甘溪沙子场,即今黔江区邻鄂镇,现为红军转战沙子场纪念地,纪念红军在沙子场革命活动的历史事实。9日,红三军出黔江辖境。

10日,红三军从湖北省咸丰县活龙坪龙嘴河进驻利川。14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十字路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鄂川边区苏维埃运动的决议》,确定了发展鄂川边区苏维埃运动,建立革命政权,发展地方武装和党组织的任务,还决定首先攻打彭水,然后向酉阳、秀山、黔江等地发展,创建新的根据地。

这次十字路中央分局会议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计划将游击中心区域作为新根据地;二是要用大的力量做群众工作;三是要有目的游击。这次会议使湘鄂西中央分局在路线上有所转变,会议决定将第二特科大队改编为黔江红军游击大队,下辖3个中队,80多名队员,70多支枪,龚昌荣任大队长[6]。

20日,黔江红军游击大队决定回到黔江境内开展游击武装斗争。当日,红三军从湖北咸丰县活龙坪抵达黔江县的沙子场宿营,21日进驻马喇湖。这是红军第二次进入黔江马喇湖和沙子场。当天马喇湖正逢赶场,国民党的保安队正在米行打人抢米,红军见势严惩其恶行。23日,红军从马喇湖出发,经官庄、杨家坳、龚井岩进入酉阳县境的毛坝。这次红三军进入马喇湖,充分展示了红三军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形象,有力打击了当地的不良势力。

5月6日,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从马喇湖出发,这也是红军第三次来到马喇湖,到达时间不明。红军翻越了北溪盖,上午8时抵达濯河坝(即今濯水古镇)阿蓬江边的黄泥坨渡口,黄泥坨渡口江阔100余米,水流急深,罗青山、罗洪德两位船老板组织了50多名船工、17条木船为红军摆渡。整整一天,九千多名红军战士和骡马安全渡过阿蓬江,红军为每位船工发了两块大洋,五升大米。这次红军是前去攻打彭水县城的。

在渡江的过程中,红三军组织小分队在濯河坝街上开展革命活动、扩大红军队伍,打击土豪劣绅,分发粮食给穷人。同时书写标语,宣传革命道理[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濯水人民把黄泥坨改名红军渡,以纪念红军与濯河坝人民这一段鱼水情深的历史。“三普”登记时,将红军渡列为文物点。

红三军的先头部队渡过阿蓬江后,贺龙在水车坪召开了军事会议,部署进军攻打彭水县城。次日,红三军主力在水车坪背后山脊的皂角树下集结出发,军长贺龙亲自作战前动员。冒着倾盆大雨,急行军百余里,于5月8日清晨攻占彭水。

水车坪的人民亲切地叫水车坪的这棵皂角树为“红军树”,以此怀念红军在这里的光辉事迹,也是现黔江区文物保护单位水车坪革命纪念地,是黔江水车坪风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

7月初,红军游击大队从黔江板夹溪和咸丰的大路坝到黔江石会乡的两会坝、蔡家槽等地,打击了当地的大土豪,红军队伍增至200多人。8月,川军37团、黔江团防1000多人在黔江脉东山联合“围剿”红军游击队,激战一天。为保存实力,红军游击队主力撤至黔江城相邻的册山乡,此战歼敌40余人,游击队战士牺牲3人,大队长龚昌荣负伤,撤至八面山隐藏。8月28日,龚昌荣被捕就义。为纪念他对党和人民的贡献,黔江区设立黔江红军游击大队长龚昌荣烈士纪念地。

1935年12月,红六军团十八师奉命留在湘鄂川黔边,以钳制敌人,掩护红二、六军团主力长征。1936年元旦,由湖北省咸丰县入川,经黔(江)入酉(阳),南下贵州,当晚抵黔江沙子场宿营。这是红军第三次直入沙子场,并开展打豪扶贫运动,为纪念红军在此开展的三次革命活动,黔江区将其列入了革命遗址。次日,红军经黔江马喇、官庄、早化进入酉阳。为纪念红军取得这一胜利,黔江区把朗溪列为了革命遗址。 

 

四、黔江革命文物的时代意义 

以上几次红军进入黔江的军事战略意义十分重大。一是曾一度瓦解了国民党在黔江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根基,为穷苦人民送去了光明和希望,得到了人民的真心拥戴和爱护;二是树立了红军在黔江人民心中积极正面的形象,让人民认识到红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大量吸收百姓参加红军队伍;三是红军在黔活动是红三军的一个军事活动缩影,是红三军军事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见证了红三军在历史上推进革命活动中的巨大力量和作用。

 

★ 注释

[1]中共四川省涪陵地委党史工委编.贺龙在川东南[M].解放军出版社.1988:1-4

[2] 中共四川省涪陵地委党史工委编.贺龙在川东南[M].解放军出版社.1988:9-10

[3] 中共四川省涪陵地委党史工委编.贺龙在川东南[M].解放军出版社.1988:14-17

[4] 中共四川省涪陵地委党史工委编.贺龙在川东南[M].解放军出版社.1988:15

[5] 中共四川省涪陵地委党史工委编.贺龙在川东南[M].解放军出版社.1988:17

[6] 中共四川省涪陵地委党史工委编.贺龙在川东南[M].解放军出版社.1988:20-21

[7]中共涪陵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编印.湘鄂川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四川部分)附件.1982:14

 

图文:彭一峰

 

本文网址:
http://cqkaogu.com/zazhi.jspx?id=4612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