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电子杂志
热门阅读more
图片新闻more
发布人:重庆考古网 www.cqkaogu.com 2021-11-23 17:02:08

 

一、概况


 

永川位于长江上游北岸、重庆西部,境内云雾山、巴岳山、黄瓜山、英山、箕山5条低山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成川字排列。永川因“城区三河汇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

永川,夏商属梁州,周属巴国,秦属巴郡。唐朝以前是江州县属地。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分璧山县地置县,隶属于昌州。北宋时,永川县属昌州;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永川县隶梓州路;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昌州永川县隶属之。南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昌州废,永川县辖地并入合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隶重庆路合州。

永川佛岩寺墓群属重庆至昆明高速铁路地下文物保护项目。2021年7至10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完成该项目永川段考古工作,考古发掘清理宋明墓葬39座。宋代石室墓见于永川佛岩寺墓群,葬法有顺葬和倒葬,墓室含双室和单室,雕刻见于墓室内侧壁和后龛。明代墓葬均为石室墓,以河坝院子墓群为代表,单室至六室均有,以单室、双室、三室为多,墓葬后龛以火焰形门框顶为主。随葬品为瓷器,有壶、罐、碗、盏、碟等。这批墓葬为宋代、明代墓葬考古研究增添了新的考古实物资料。

下文以佛岩寺墓群宋代墓葬作杂谈。

 

二、地理环境


佛岩寺墓群位于永川区卫星湖街道大竹溪村,地处浅丘之三角形山嘴前端,南北两侧层层水田在其东面汇合为一,再外又有山丘夹护,东邻大竹溪,西望黄瓜山。墓群充分体现了宋代风水思想中的阴宅选址观念。

 

永川佛岩寺墓群局部地理环境

 

“风水”一词,普遍认为来源于晋人郭璞《葬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葬经》亦言:“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风水是通过山形、水势的选择和搭配,形成具有体系的闭合理论。风水的最终目的在于神灵安、子孙盛,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孝悌思想的一种表达,另一方面则是“遗体受荫说”的现实功利性。通过选取风水宝地来聚生气,从而达成“遗体受荫说”的目的,并始终贯穿于宋至明清的风水理论中。

宋代是风水学说的鼎盛期,风水中的形法宗和理气宗最终在宋代形成,明清时期形法和理气两派理论继续深化总结并相互渗透辐射。明代中期,徐善继、徐善述兄弟在《地理人子须知 • 序言》中写道:“谈堪舆家书不下数十百种,类皆繁杂,互相抵牾,会诸说而折其衷,芟繁芜而归其要,合形势方位于一家,以龙穴砂水为四例,辑成一书,简易明切,颇有便于慎终者之探索。”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指出:“一曰屋宅之法,始于闽中,至宋王枚乃大行其说,生于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纯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克之理。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中杨筠松、曾文迪、赖大有、谢子逸辈,其为说主于形势,原起所起,即其所止,以定向位,专指龙穴沙水之相配。二家之说俱盛行,而赣说较优。”

佛岩寺墓群注重山形选取,两侧山丘夹护,左右水汇合为一直至大竹溪,应是风水形势派的堪舆选址体现。按照风水形势派理论,佛岩寺墓群选址考量应是将黄瓜山、大竹溪纳入其风水大局中,是为黄瓜山下、大竹溪旁。

 

佛岩寺墓群位置示意图

 

黄瓜山是永川五山之一,五山而成“川”字,黄瓜山于永川不可谓不重要。而大竹溪在永川也颇有名气,光绪《永川县志》记载永川八景,其中之一为“竹溪夜雨”。竹溪为位于永川城南的大竹溪,溪河绿竹丛生夹岸,姿态婆娑,景致幽丽。虽在晴日晨间,竹间亦有雨痕滴沥,因而得名“竹溪夜雨”。明代永川县令张时照、教谕诸华以及清代永川诗人李天英均写诗咏之。诸华诗曰:“一线溪流曲曲迴,溪边绿竹倚云栽。琅干韵入风中细,瀑布声从雨际来。客梦欲成王子癖,吟掅遥逐渭川隈。更怜滩瀬渔舟稳,夜半披蓑自往回。”

按照风水理论,佛岩寺墓群选址于黄瓜山下、大竹溪旁,山水俱得而护之,有利于实现墓主神灵安、子孙盛的期望。

 

佛岩寺墓群发掘区全景俯视

 

 

三、宋墓石刻


佛岩寺宋墓石刻装饰见于墓室侧壁及后壁。以石刻浮雕的柱、枋、额、梁、斗拱、雀替、驼峰等构筑成仿木结构的地下室内空间。该空间内左右壁有侍者相随,后壁有屏风椅座,表达墓主的死后世界仍享供奉。

佛岩寺单室宋墓2号墓、3号墓相邻,其形制结构、装饰内容相近,应是宋代夫妻合葬墓的一种变化形式。《东坡志林》记载“诗云,榖则异室,死则同穴,古今之葬者皆为一室,独蜀人为同坟而异葬,其间为通道,高不及眉广不能容人”。两墓相邻而无孔道相通,通过相邻侧壁装饰双扇门、卷帘门,揭示出两墓空间的延伸接续。

 

佛岩寺倒葬宋墓(左至右:3号墓-2号墓-1号墓)

 

仿木结构装饰的宋墓中常见门、窗、屏风等题材,都给人以空间延伸的暗示,宋墓中还常以四神图案象征墓葬空间四至。墓葬实际空间虽然幽闭,但通过墓室内的装饰表达出墓主地下空间的幽远和亡魂的自在。

 

佛岩寺墓群2号墓左壁仿木结构及侍者

 

佛岩寺宋墓石刻内容总体简约,不见四神、花草等题材,弥漫着世俗生活化的场景。侍者或行叉手礼,或双手捧物,或双手交垂于腹,勾勒出恭敬侍奉的人物形象;屏风、靠背椅、卷帘、帘楣幔等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居元素。这种世俗生活化的装饰风格,与宋代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文化风气息息相关。宋代经济、文化发展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又一高峰,市民阶层兴起,平民受到社会更多关注、关心“人”自身的价值。在“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下,世俗生活化的装饰内容成为宋墓重要的装饰主题之一。

 

佛岩寺墓群2号墓左壁侍者

 

佛岩寺墓群3号墓后龛装饰

 

四、宋墓倒葬


吴敬对南方宋墓的观点,其中之一为:在东至达州、西至乐山、南至遵义、北至广元这片地区的仿木结构画像石墓大致是以大足至重庆一线为中心,其形成原因是当南迁百姓来到此地后,可能利用本地多山多石的自然条件,将原有的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文化因素与本地石室墓和石刻传统结合在一起,使南宋时期本区大量流行仿木结构画像石墓。我们观察现有重庆宋墓的考古发现,永川、大足、荣昌等宋代昌州地区的宋代石室墓以石刻题材丰富、墓葬类型丰富为总体特征。而永川似乎又显得更为独特。如果说永川高洞子宋墓还是北方移民将其故地墓葬的八角攒尖顶结构与本地石刻崖墓形制融合的话,那永川白杨湾宋墓更是崖墓与本地区仿木结构石室墓的完美融合。如果说永川大路沟屋基墓地的三室宋墓只是异于常见的双室、单室结构的话,那佛岩寺墓群宋墓的倒葬现象尚有更多值得探究的地方。
按照风水形势派的理论,墓葬应背山面水,有后玄武山、前朱雀水、左右青龙白虎砂山之说。倒葬,是墓葬墓门、墓道正对靠山之来势,墓葬后壁朝向山势止结处,墓葬后方开阔。佛岩寺墓群的宋墓倒葬现象为何出现,从安徽、浙江、福建地区发现的宋墓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安庆太湖罗湾宋墓、安庆怀宁青树嘴宋墓、芜湖繁昌象形山宋墓,浙江兰溪县和福建省顺县的宋墓都有少量倒葬现象发现。如怀宁青树嘴宋墓所在地现在还流传着“倒葬”的传说,倒葬意为“倒发”、“官到”等吉祥用意。
清代贵州仡佬族亦有倒葬现象,名曰“回龙向”,寓意老祖宗死后,从山顶上天,并要回头看望其开荒辟草的山岳,俗称仡佬族墓葬为“倒埋坟”。

在佛岩寺墓群发掘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当地一名道士(当地为人看阴宅、阳宅之风水先生)在葬其母时,将墓葬倒葬而置,周邻人们颇觉惊奇。同时,我们考察周边乃至永川地区宋墓来看,倒葬只是个例。综合来看,佛岩寺墓群的倒葬在当地尚不能形成一种较大规模的特定族群葬俗,更多应是从风水角度的深入考量,具体考量因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资料:

【1】(晋)郭璞:《葬经》,湖北崇文书局,清光绪三年(1877)官刻本。

【2】(明)徐善继、(明)徐善述:《地理人子须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年。

【3】(清)赵翼撰,栾保群、吕宗力点校:《陔余丛考》,卷三十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清)许曾荫、吴若枚:《永川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42》,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

【5】吴敬:《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7月。

【6】严奇岩:《清代贵州民族墓葬类型及其特点》,《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7】周蓓:《宋代风水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8】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考古》2012年报。

【9】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考古》2014年报。

【10】邓小南、杨立华、王连起等著:《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

【11】宋波、龙远信/文,王国梅/图,《龙洞朝霞今犹在,尖山崖窟忆大千》,来源:永川网。

【12】丁翠平:《安徽地区宋代墓葬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13】怀宁县文物管理所:《怀宁县青树嘴宋墓清理简报》,《文物研究》2007年刊,总第15期。


 

文稿:陈东

 

本文网址:
http://cqkaogu.com/zazhi.jspx?id=4607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