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电子杂志
热门阅读more
图片新闻more
发布人:重庆考古网 www.cqkaogu.com 2021-07-23 17:01:48

 一、前言

漆器,广义的讲,就是指用漆这种原料制作的各种实用器、装饰用品等等。重庆是漆器制作原料、可生产生漆的漆树的重要产地之一。带釦漆器,很多文献简称之为“釦器”或“扣器”,是指在器口沿、腹部和底部加装金属箍,以达到加固和装饰目的的漆器。带釦漆器初见于西周张家坡墓地出土的青铜釦漆盨(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在西汉早期逐步成熟,盛行于西汉中晚期,到东汉时期,则不再流行。因此,带釦漆器属于西汉时期墓葬出土的典型器物。西汉时期手工业发达,商品流通较为普遍,带釦漆器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出土,保存状况良好的当属湖南、湖北、江苏及安徽等地,重庆地区气候湿热,土壤条件不利于漆器的保存,故保存状况普遍较差,甚至只残存金属釦。

 

漆树和割漆方法

西汉时期,漆器的金属釦大致可分为黄金、白银、铜三种,西汉早期,官方对于这三种金属在漆器上的使用有着较为严格的等级规定。汉代议郎卫宏在《汉官旧仪》卷上记载:“大官尚食用黄金釦器,中官私官尚食用白银釦器,如祠庙器云。”“大官”是皇帝的属官,“中官私官”则为皇后和太子的属官,意即只有皇帝才可以用黄金釦器,皇后和太子可用银釦器,至于广泛出土的铜釦器,则没有规定。《汉官旧仪·补遗》记载,祭祀高祖刘邦时,用“黄金釦器”。《汉书·贡禹传》记载:“禹尝从之东宫,见赐杯案,尽文画金银饰,非当所以赐食臣下也。”贡禹(公元前127-前44年)是汉元帝时提倡节俭的名臣,看到东宫(汉代指太后居住之所)尽是奢侈的银釦描金漆器,认为这是不可以赏赐给臣子的。然而这种限定,到西汉后期却被扰乱。西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记载:“今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中者野王纻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贾城而用不殊。”桓宽生活在昭帝和宣帝时期,“银口”指的是“银釦”,“黄耳”指双耳饰鎏金铜釦的耳杯,这表明西汉后期釦器的等级限定已经被打破了。

西汉时,以重庆为中心的巴郡属巴文化分布区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一地区也有带釦漆器出土。目前主要出土地有涪陵小田溪汉墓12号墓,临江支路汉墓3号墓,丰都二仙堡墓地2003FZEA区2号墓,云阳马沱汉墓12号墓等。

 

二、重庆地区带釦漆器的考古发现

(1)重庆涪陵小田溪12号墓

2002 年9月至2003年1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涪陵小田溪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灰坑 1 个、墓葬 13 座。其中,12号墓规模较大,葬具为一棺一椁,出土器物丰富,该墓发现带釦漆器的釦件5件,漆器已经腐朽,其中包括4件漆器口沿部施加的铜釦,1件漆卮底部加装的铜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釦件与西安北郊枣园南岭西汉墓1号墓出土的釦件在外形特征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第1件釦件,直口,平沿,底有三扁足,部分残损,应为插入漆器木胎中用于固定。外壁饰有错银菱形卷云纹。口内径 10.6、最大径 11.4、残高 1.3 厘米。该釦件形状与西安北郊枣园南岭西汉墓1号墓出土的一件釦件相似,不同的是后者出土的釦件尺寸较大,高 2.7、直径21.9、厚0.2厘米,且内壁有铭文,外壁错银,饰涡纹与变形云纹组成的菱形纹。

重庆涪陵小田溪12号墓出土釦件

西安北郊枣园南岭1号墓出土釦件

 

第2件铜釦,釦为子母口,平沿,底有三扁足,应为插入漆器木胎中固定所用,外壁饰有错银菱形卷云纹。口内径9.8、最大径 11、高 2.5 厘米。该釦件形状与西安北郊枣园南岭西汉墓1号墓出土的一件釦件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西安出土的釦件尺寸仍然较大,直径达到21.9、高度3.5厘米,且下面没有三足而是带有凹槽,外壁错金银,内壁残留漆器木胎朽木。

重庆涪陵小田溪12号墓出土釦件

 

西安北郊枣园南岭1号墓出土釦件

 

第3件,圆环状,宽边,底面有凹槽,饰错银菱形卷云纹,加装于木胎漆器口沿上。外径 5.8、高0.9 厘米。西安北郊枣园南岭1号墓出土相似釦件,通高 1.3、直径11.8厘米,槽内残留木胎痕迹,外饰错金银涡纹。

重庆涪陵小田溪12号墓出土釦件 

西安北郊枣园南岭1号墓出土釦件

 

第4件,与第3件形制、大小相同,外壁错银带两周。西安北郊枣园南岭1号墓出土的相似釦件,通高1、直径11.5厘米,底面有凹槽,内有木胎朽痕,外侧壁面上下各错金线一周,二条银带置于上下金线之间。

重庆涪陵小田溪12号墓出土釦件 

 

西安北郊枣园南岭1号墓出土釦件

 

小田溪12号墓出土铜釦漆卮1件,卮为用薄的木片卷曲后髹漆制成的汉代常见饮用器具。该卮残存铜质鋬手和带三蹄足底座铜釦。外径11.8、高 3.6 厘米。

 

涪陵小田溪12号墓出土漆卮铜釦

 

广西南越王墓出土的黄金釦器(上部为金釦象牙卮,左下为复原的金釦漆卮)

 

西安北郊枣园南岭1号墓出土错金银铜釦彩图

 

整体来说,涪陵小田溪12号墓出土的釦件具有一定原始性,体现在釦件厚重并使用错银工艺、漆器使用木胎等特征上,而西汉中晚期釦件趋于轻薄,极少使用错金银工艺,银釦和流行,鎏金银工艺更为常见。

与涪陵小田溪12号墓出土相似釦件的西安北郊枣园南岭1号墓,出土了大量西汉早期钱币,发掘者判断其为西汉早期。小田溪的发掘者从其随葬品推测12号墓墓主的地位较高,为“巴国王族后裔,巴族的统治者之一”,年代为“秦代到西汉初年”。

 

(2)重庆临江支路汉墓3号墓

1982年11月至1983年2月,重庆市博物馆对临江支路汉墓进行发掘,其中3号墓为带墓道的竖穴土坑木椁墓,随葬品丰富,出土有陶器、铜器、铁器、漆器等,其中包括铜釦漆耳杯(残存杯耳)1件,银釦小漆奁2件。

奁是汉代常见化妆用具,考古出土的带釦漆奁有两种,一种是多子大奁,大部分为圆筒形,少部分为长方形、方形和椭圆形,直径或者长宽的数据约在20-30厘米之间,大的可达30厘米以上,一般不超过35厘米,有些内盛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马蹄形等形状多样的“子盒”,数量一般为奇数,如“三子”、“五子”、“七子”、“九子”,也有少量“二子”和“六子”的,小盒长度约在10-15厘米左右;另一种是中型奁,直径或者长宽的数据在10-20厘米左右,通常放置铜镜、木梳等用品,西汉后期内多放置小盒,小盒出土时周边可见明显漆器朽痕的,说明以前盛放于大奁之内。

临江支路汉墓3号墓出土银釦小漆奁2件,夹纻胎,平面呈弓弦形,口边施银釦,器身髹黑漆,盖已朽坏,位于铜镜旁,周围有不少腐朽残留的漆残片,发掘者推测其应为多子奁中的2件小奁。一件长约10厘米,高约2.1厘米。小盒尺寸较大,极有可能说明临江支路汉墓3号墓随葬有大中型银釦漆奁,这在当时是十分珍贵的,也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

 

临江支路汉墓3号墓出土银釦小漆奁

 

 

安徽省天长市城南三角圩1号墓出土的银釦漆奁(左为扣合图,右为揭开图)

 

 

湖北光化汉墓5号墓出土较为完整的大型银釦漆奁

 

临江支路汉墓3号墓另出土铜釦耳杯包耳1对,漆器已朽,外髹黑漆,上朱绘钩连云纹,两耳铜质,呈月牙形,长12.6、中部宽2.2、高1.2厘米。耳杯是战国秦汉墓葬中教为常见的随葬品之一,出土地极为广泛,出土数量很大,也可以被称为羽殇、棓等。

 

临江支路汉墓3号墓出土铜釦包耳

 

银釦多子奁多见于西汉中后期,铜釦耳杯流行于西汉中后期及新莽时期,发掘者根据其他随葬品也推断其年代为西汉中后期,墓主人身份为西汉时期的高级官吏。

 

(3)重庆丰都二仙堡墓地2003FZEA区2号墓

2003年11-12月,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受重庆市文化局委托,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重庆丰都二仙堡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2号墓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与人骨无存,随葬品主要置于东侧,包括陶器、铜器、铁器、钱币等,其中出土圆形鎏金铜釦口沿4件,内有凹槽,直径19.2-27.6,厚0.7厘米。新月形鎏金铜釦耳杯杯耳7对,规格大体一致,长9,宽1.6厘米。从墓葬形制及出土物(货泉)判断,该墓为新莽时期墓葬。

 

鎏金铜釦口沿

 

鎏金铜釦耳杯杯耳

 

(4)重庆云阳马沱汉墓12号墓

2001年9-12月,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受重庆市文化局委托,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重庆云阳马沱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12号墓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为一椁一棺,随葬品十分丰富,包括陶器(含釉陶器)、铜器、铁器、漆器等,其中出土鎏金铜釦耳杯杯耳2件,漆器已朽。耳上翘,弧腹,平底,假圈足,长8、宽6.6、高2.6厘米。其形制与湖南永州鹞子岭出土同类品相似,可做对比研究。

湖南永州鹞子岭出土的3件鎏金铜釦木胎漆耳杯,耳上加包鎏金铜釦,器内壁髹红漆,外髹黑漆饰朱彩,口沿外及耳下有勾连卷云纹,器腹绘四对凤鸟纹,底边沿有字数较多的锥刺铭文,口部长径17.1、高5.4厘米。

 

重庆云阳马沱西汉墓12号墓出土鎏金铜釦耳杯

 

湖南永州鹞子岭2号墓出土的鎏金铜釦耳杯,其上有较长铭文,表明了其制作机构、制作时间、制作工序和制作者

 

鎏金铜釦耳杯在出现伊始,是一种等级较高的象征,西汉晚期尤其是靠近新莽时期,鎏金铜釦耳杯出土更加广泛,一些身份地位较低的墓葬也有出土,分布也比较广,在境外的蒙古和朝鲜也有出土。重庆云阳马沱西汉墓12号墓发掘者推断其年代为新莽时期。

 

三、余论

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量丰沛,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属于高湿地区,土壤和气候环境不适合漆器的保存,故而出土的带釦漆器常常只残存金属釦,漆器朽坏甚至无存。从出土地点看,带釦漆器在重庆地区分布广泛,有今涪陵、渝中、丰都、云阳等地,考虑到保存环境的不利,重庆地区完全有可能有更多釦器存在。从器形上看,有耳杯、奁、卮等主要器形,种类也算丰富。从时间跨度来看,既有西汉早期较为原始的用于木胎的错银口沿部铜釦,也有西汉中晚期用于夹纻胎的银釦,以及新莽时期的铜釦耳杯,时间跨度较长。从这些特征看,重庆地区出土的带釦漆器与中原地区乃至湖南、湖北、江苏、山东等地区出土的带釦漆器并无二致,体现出西汉中央政府集权统治对古巴文化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学者弗朗瓦索·路易斯指出釦器使用非常昂贵的金银,可以有效地“在某种程度上阐明墓主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可惜的是,重庆出土的釦器漆器多已腐朽,无法得知其器身是否有标注其制作机构等信息的铭文,进而得知其来源和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但从其他地区出土釦器的情况看,西汉早期出土的釦器不少来自于中央政府的赏赐或继承,而西汉中后期出土的釦器则有可能来自于继承、以及购买于私营作坊等,重庆地区出土釦器的来源应该也与这个规律一致。涪陵小田溪12号墓出土釦件可能来源于西汉中央政府的赏赐,这更加显示了墓主身份的高贵。 

 

主要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2.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

3.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

4.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M12发掘简报》,《文物》 2016年9期。

5.张建华、于宏伟、程红坤:《重庆云阳马沱墓地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4期。 

6.重庆博物馆:《重庆临江支路西汉墓》,《考古》1986年第3期。

7.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丰都二仙堡墓地》,科学出版社,2016年。

8.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永州市鹞子岭二号西汉墓》,《考古》2001年第4期。

9.王望生:《西安北郊枣园南岭西汉墓铜釦器试析》,《考古与文物》2011年3期。

10.湖北省博物馆:《光化五座坟西汉墓》,《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

11.François Louis.Han Lacquerware and the Wine Cups of NoinUla, The Silk Road,4/2,2006.

 

           文稿:卢烈炎 马乐

 

本文网址:
http://cqkaogu.com/zazhi.jspx?id=4530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