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皇华城遗址位于忠县东部长江之中皇华岛上,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距忠县县城约8公里,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8°04'31"~108°06'36”,北纬30°19'28”~30°20'39″之间,海拔142-237米,面积1.4平方公里(图一;图版一)。皇华城在《水经注》中称江浦,南宋咸淳年间,忠州因度宗潜邸升咸淳府,移府治于此,为宋蒙战争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至10月,配合忠县皇华岛国家湿地公园工程项目,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了文物调查工作。现将本次调查收获简报如下。
图一 皇华城遗址位置图
图版一 皇华城全景(自西向东)
一、城垣
忠县地质构造为新华夏系次级沉降地带,境内地形为正向地形,三个紧密背斜成垄状山脉,两个向斜为带状谷地,长江由西向东自忠州向斜通过,形成“三山二槽一条江”地形。城址所在皇华岛地形较为独特,周边陡崖嶙峋,顶部较为平坦,两岸及平缓丘陵之间全部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地层岩性为砾石、砂石和粘性土等。城墙主要以条石丁砌构筑,由下至上层层叠涩,逐层内收,下部1~3层毛石基础,基础上墙体斜壁,壁面錾凿平整,倾斜度63°〜79°。城垣走向沿岛周峭壁延伸,据险设防,由内、外城两部分组成(图二;图版二)。
图二 皇华城城墙分布图
图版二 西北外城城墙局部(自东北向西南)
(一)内城垣
内城位于皇华岛顶部,处于三峡库区175米水位线以上,平面近三角形,城内东高西低,自西向东由宽渐窄,南部较平坦,北部呈缓坡,中部为沟壑低洼地带,面积约0.55平方公里。城墙沿岛顶峭壁蜿蜒构筑,全长4085.89米,残存563.83米,余3522.06米被后期扰动,残存城墙大部分夯土,少部分扰毁不存。分南、西、北三段介绍如下。
1. 南段
自内城东南角(a点)向西至西南角(h点),长1011.29米,残存204.62米。a点向西86.67米至b点,城墙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村民修建房屋拆毁,仅见夯土,局部坍塌移位;b点向西57.95米至c点,外墙残存1〜3层条石,残高0.3〜1米;c点向西34.36米至d点,城墙被扰毁不存;d点向西132.05米至e点,城墙保存较好,外墙残存1〜5层条石,残高0.27〜1.37米,其南段被近期湿地公园建设开挖施工便道破坏30余米,城墙夯土内含青瓷、白瓷、黑釉瓷等宋元常见遗物;e点向西8.97米至f点,不见城墙,有宋元以来内城东部通往外城的小径穿过其间,疑此处为内城东部城门所在;f点向西14.62米至g点,城墙保存较好,外墙残存3〜6层,残高1〜1.6米,以条石错缝丁砌构筑,由下至上层层叠涩,斜壁,壁面修凿平整,倾斜度63°;g点向西676.67米至h点,城墙被严重扰毁,仅见城墙夯土,局部坍塌移位。在de段被施工破坏的城墙夯土中出土黑釉瓷盏1件,弇口,圆唇,斜弧腹,圈足,平底。灰白粗胎,里外施黑釉,外釉不及底,内有涩圈,釉面较多鬃眼。口径10.3、底径4.8、残高4.7厘米(图三,2;图版三,1)。
图三 部分文物点采集器物
1.校场遗址采集黑釉瓷盏托 2.内城东城墙夯土中采集黑釉瓷盏
2. 西段
自内城西南角(h点)向北至西北角(r点),长1151.79米,残存138.19米。h点向西北157.95米至i点,城墙折转向北71.79米至j点,hi、ij这两段城墙被严重扰毁,仅见城墙夯土,局部坍塌移位;j点向北11.79米发现城墙排水孔,再向北19.74米至k点,此段城墙保存较好,可见3〜5层,高1.1〜1.4米,倾斜度78°;k点向北3.33米至1点,不见城墙,有宋元以来内城南部通往外城的小径穿过其间,疑此处为内城南部城门所在;1点向北34.1米至m点,可见2〜5层,高0.6〜1.2米,城墙移位坍塌;m点向北568.21米至n点,城墙沿山势蜿蜒向北,扰毁严重,仅见部分城墙夯土,局部坍塌移位;n点向北14.1米至o点,城墙保存较好,残存1~5层,残高0.2~1.8米,倾斜度72°;o点向北11.03米至p点,不见城墙,有宋元内城西部通往外城的小径穿过其间,疑此处为内城西部城门所在;p点向北7.18米发现城墙排水孔,再向北51.28米至q点,此段外墙被扰毁严重,仅近q点约5米还残存外墙,余只残存夯土;q点向北48.21米,城墙外峭壁发现南宋摩崖题刻“保江”,再向北153.08米至西北角r点,这段城墙仅见夯土,外墙被扰毁不存。
3. 北段
自内城西北角(r点)向东至东南角(a点),长1922.81米,残存221.02米。城墙自r点略内拐弯向东120米至s点,此段城墙被严重扰毁,仅残存局部夯土;s点向东10.26米至t点,保存较好,残存2~6层,残高0.6~1.6米,倾斜度79°;t点向南沿冲沟呈“U"形东延伸551.54米至u点,城墙被扰毁严重,仅残存部分夯土,局部坍塌移位;u点向东15.38米至v点,城墙残存1~6层,残高0.6~2.5米,倾斜度73°;v点向东呈“Z”形延伸245.38米至w点,此段城墙扰毁严重,仅见局部残墙夯土;w点向南曲线延伸40.77米至x点,向东直线延伸45.38米至y点,w、y间城墙与w、x间护坡墙体围成“U"形平台,城墙残存2~9层,残高1~2.9米,倾斜度72°;y点向东305.64米至z点,城墙外墙扰毁,仅见墙内夯土,局部坍塌;z点向东47.18米至a′点,残存1~4层,残高0.3~1米,倾斜度75°;a′点向东11.03米至b′点,不见城墙,发现内城东北城门(李家岩城门)及内城东北通往外城的道路;b′点向东19.23米至c′点,此段城墙保存较好,残存1~6层,残高0.3~1.3米,倾斜度79°;c′点向东延伸355.38米至d′点,外墙被严重扰毁,仅夯土尚存,大部坍塌移位;d′点向北16.67米至e′点,城墙保存较好,残存1~5层残高0.3~1.4米,倾斜度73°;e′点向北13.59米,再向南拐弯东延伸99.23米至f′点,城墙严重扰毁,坍塌移位;f′点向东66.92米至东南角a点,城墙保存很好,下部2~3层毛石基础,高0.6~1米,上部墙体残存2~9层,残高0.5-2.8米,倾斜度74°。
(二)外城垣
外城位于皇华岛外围岛周,处于三峡库区175米水位线以下,城内沟壑林立,东部地势宽阔平坦,南、北、西三面狭长陡峭,面积0.78平方公里。城墙沿岛周临江峭壁构筑,全长5841.03米,残长927.18米,余4913.85米后期扰动,大部残存城墙夯土,少部被扰毁不存,平面分布近三角形,分北、南、西三段介绍如下。
1. 北段
自外城西北角(A点)向东至东南角(I点),长2422.05米,残存448.46米。A点向东10米至B点,城墙保存较好,残存2~6层,残高0.65~1米,倾斜度73°;B点向东7.95米至C点,不见城墙,有通往城外的小径穿过其间,疑此处为外城西北城门所在;C点向东103.59米向南拐弯22.56米至D点,此段城墙西段局部坍塌移位,外墙部分被扰毁,东段保存较好,可见2~15层,高0.5~4.32米,倾斜度69°;D点向东呈“U”形延伸38.21米至E点,可见2~3层,高0.3-0.75米,倾斜度75°;E点向北16.67米,再向东“Z”形延伸257.43米至F点,保存较好,局部坍塌移位,可见1~16层,高0.3~3.5米,倾斜度67°;F点向东沿冲沟呈“U”形延伸158.72米,再径直向东265.64米至G点,城墙被严重扰毁,仅见局部墙内夯土;G点向东11.28米至H点,不见城墙,有通往城外的小径穿过其间,该小道穿北外城,经内城东北城门(李家岩城门)直通内城,疑此处为外城中北部城门所在;H点向东1530米至外城东南角I点,城墙被严重扰毁,仅见城墙夯土,多坍塌移位。
2. 南段
自外城东南角(I点)向西至西南角(K点),长2436.67米,残存172.31米。I点向西2264.36米至J点,城墙被严重扰毁,仅见城墙夯土,多坍塌移位;J点向西172.31米至西南角K点,城墙保存较好,可见4~6层,高1~1.6米,倾斜度72°,其间发现南水军码头遗址。
3. 西段
自外城西南角(K点)向北至西北角(A点),长982.31米,残存306.41米。K点向北623.59米至L点,局部可见城墙,大部仅见城墙夯土,多坍塌移位;L点向北252.56米,再拐弯向东53.85米至M点,该段城墙保存较好,以长条石丁顺交错构筑,残存1~5层,残高0.2~1.3米,倾斜度76°;M点向东52.31米至西北角A点,仅见城墙夯土,多移位坍塌。
二、文物点
本次调査共发现各类文物点21处(图二;表一)。其中地下文物点5处;地面文物点16处,分别为城门1处,城墙附属建筑2处(排水孔),摩崖题刻1处,碑刻1处,古民居1处,摩崖造像龛1处,其它守城设施9处(水井5处、道路4处)。
表一 调查文物点一览表
(一)地下文物
本次调查共发现地下文物点5处,分别为大湾遗址、陶冲遗址、校场遗址、南水军码头遗址、北水军码头遗址。
1. 大湾遗址
(1) 遗址概况
位于皇华城遗址内城东北部,当地俗称衙门,现为忠县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施工场,内有清至民国时期古民居。遗址坐东北朝西南,背倚小山丘,面朝长江,隔江与顺溪场相望,西高东低,坐落于山坳地带。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8°5′35.89″,北纬30°20′12.03″,海拔219米(图四)。从遗址施工现场开挖的坑壁及田坎断面,发现遗址文化堆积丰富,有宋元、明清文化遗存,出土大量瓦砾、陶瓷片、石块、卵石等遗物,分布面积100000余平方米,埋藏深1〜1.5米。在遗址西北部布置探沟1条,编号2016ZHDTG1,方向275°,面积8x2平方米,探沟内发现南宋大型夯土包石建筑基址,编号2016ZHDTG1F1,文化堆积共四层(图五)。
图四 大湾遗址分布范围图
图五 2016ZHDTG1北壁剖面图
第2层:明清时期文化层。深0.05〜0.23米,厚0〜0.3米。黄褐色黏土,较致密,夹较多石子、植物根系、零星卵石等,含较多瓦砾、碎砖、瓷片、缸胎陶片等,瓷片主要有青花瓷、青瓷、白瓷、黑釉瓷器物残片,可辨器形有板瓦、筒瓦、滴水、碗、罐等。自南向北呈坡状堆积,分布于探沟大部。
第3层:宋元时期文化层。深0.05〜0.53米,厚0〜0.55米。灰褐色黏土,较致密,含大量瓦砾及少量青瓷片、白瓷片、黑釉瓷片、缸胎陶片等,可辨器形有板瓦、筒瓦、瓦当、滴水、碗、罐等。自北向南呈坡状堆积,分布于探沟大部。
第4层下为生土或山岩。
试掘发现遗迹1处,即房址F1。
F1 位于遗址西北部,探沟TG1内,北、东、南三面延伸至探沟壁,开口于第4层下,距地表深0〜0.65米,打破山岩,被现代田坎打破。暴露平面近长条形,坐西北朝东南,方向183°,夯土包石建筑基址,四周以条石构筑包边石墙,内以黏土夹石块夯筑而成,东西长7.2、南北宽2、残高0.2〜0.45米。由正厅、院坝、道路三部分组成(图六)。
图六 2016ZHDTG1F1平、剖面图
正厅位于整座建筑后部,暴露平面长条形,三开间建筑,明间开间3、次间开间1.85、两侧散水宽0.55、通面阔7.2、揭露进深1.2、残高0.2~0.45米。
道路连接正厅、院坝之间的通道,阶梯道路,2级踏道组成,踏道宽0.45、高0.12米,道路长0.9、宽3米。
(3)遗物
筒瓦 1件(TG1③:1)。泥质灰陶,面呈半圆形,前端接瓦舍,内布实外素面。通长24.8、宽13.8厘米(图七,1;图版三,3)。
滴水 3件。TG1③:2,泥质灰陶,半月形,模印四朵如意云纹,外缘二道圈栏。长6.6、宽16.8厘米(图七,2;图版三,4)。TG③:6,泥质灰陶,两端残缺,近半月形,模印如意云纹,外缘二道圈栏。残长5.6、宽14.2厘米(图七,5)。TG1③:3,泥质灰陶,右端残缺,半圆形,模印四朵如意云纹,外缘二道圈栏。长6.6、宽18.6厘米(图七,3;图版三,5)。
盏 2件。TG1③:7,口部残片,尖圆唇,斜弧腹下残。细白胎,里外施豆青釉,釉面光洁,细碎开片,外壁剔刻仰莲瓣一周。口径18.6、残高5.4厘米(图七,7)。TG1③:9,底部残片,斜弧腹,饼足,平底微凹。里外施黑釉,外釉不及底,釉面些许鬃眼。底径3、残高2.8厘米(图七,9)。
碗 1件(TG1③:8)。口部残片,侈口,方圆唇,斜弧腹下残。细白胎,里外施青白釉,口部刮釉成芒口,釉面光洁莹润。口径21、残高5.2厘米(图七,8;图版三,6)。
图七 大湾遗址出土器物
1.筒瓦(TG1③:1)2、3、5.滴水(TG1③:2、3、6)4、6.瓦当(TG1③:4、5)7.青瓷盏(TG1③:7)8.青白瓷碗(TG1③:8)9.黑釉瓷盏(TG1③:9)
图版三 大湾遗址出土器物
2. 陶冲遗址
位于皇华城内城西北部,原属皇华村1社,遗址平面近长条形,南北走向,坐西南朝东北,在遗址池塘北部断壁上发现文化堆积及南宋夯土包石建筑基址,分布面积40000余平方米,埋藏深1〜2米(图八)。池塘北部断壁发现堆积三层(图九)。
图八 陶冲遗址分布范围图
图九 陶冲遗址堆积剖面图
第2层:明清时期文化层。深0.15-0.27米,厚0.23~0.3米。黄褐色黏土,较致密,夹较多石子,含少量瓦砾、青花瓷片、白瓷片、黑釉瓷片等。
第3层:宋元时期文化层。深0.45〜0.6米,厚0.5〜0.6米。灰黑色黏土,致密,夹较多石子、石块、灰烬,含大量瓦砾及少量影青瓷片、白瓷片、黑釉瓷片、缸胎陶片等,可辨器形有板瓦、筒瓦、盏、碗、罐等。本层下发现南宋夯土包石建筑基址。
3. 校场遗址
位于皇华城内城中南部,原属皇华村4社,俗称校场,遗址地处皇华岛顶部,较平坦,南临内城墙,北临皇华村小学,东邻大湾遗址,西与陶冲遗址相接。平面长条形,近东西走向,文化堆积较为丰富,分布面积60000余平方米,埋藏深0.7〜1米(图一O)。遗址东部断壁上发现堆积二层(图一一)。
图一O 校场遗址分布范围图
图一一 校场遗址堆积剖面图
第1层:耕土层。厚0.25~0.3米。灰褐色黏土,疏松,夹杂较多石子、植物根系,含较多瓦砾、青花瓷片、白瓷片、黑釉瓷片等。
第2层:宋元时期文化层。深0.25〜0.3米,厚0.2〜0.28米。黄灰色黏土,致密,夹较多石子、石块、卵石等自然遗物,含较多瓦砾、缸胎陶片、白瓷片、黑釉瓷片、青瓷片等文化遗物,可辨器形有板瓦、碗、盏托、罐。该层出土黑釉瓷盏托1件,盏敞口,圆唇,斜弧腹;托方唇,浅腹,圈足,覆斗底,上承盏。灰白粗胎,里外施黑釉,托外无釉,釉面光洁莹亮,细碎开片。盏口径9.4、托口径9.2、底径6.5、高4.7厘米(图三,1;图版三,2)。
第2层下为黄褐色生土。
4. 南水军码头遗址
位于皇华城西南部,原属皇华村7社,依山面江,局部暴露于地表,处于库区175米水位线下,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8°5′1.58″,北纬30°20′11.55″,高程164米。遗址平面近梯形,坐北朝南,自南向北呈阶梯状分布,北部地势较宽而高,南部较窄而低,东、西两侧与外城墙相连,分布面积6000余平方米(图一二、一三)。
图一二 南、北水军码头遗址位置示意图(底图为1944年地图)
图一三 南水军码头遗址分布范围图
5. 北水军码头遗址
位于皇华城西北部,原属皇华村1社,常年处于三峡库区水位线下。根据民国三十年皇华城地形图及1971年皇华城卫星影像图,发现该码头遗址,图上显示,遗址平面近三角形,坐东南朝西北,自北向南由窄渐宽,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东、西两侧接外城墙,分布面积17000余平方米(图一二)。
(二)地面文物
1. 城门
发现城门1座,即李家岩城门。该城门位于皇华城内城东北部,原皇华村5、10社交界处,前为乡间小道。坐西南朝东北,方向32°,部分暴露于地表,石券拱城门,顶部坍塌,宽2.6、可见高0.35~1.13米(图一四)。
图一四 李家岩城门立面图
2. 城墙排水孔
发现城墙排水孔2个,即保江崖城墙排水孔、柳家河城墙排水孔。
(1)保江崖城墙排水孔
图一五 保江崖城墙排水孔
位于皇华城内城西南部,原属皇华村4社,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8°5′6.92″,北纬30°20′11.40″,高程207米。单孔长方形,砌筑于城墙内的石构暗沟出水口,宽0.5、高0.3米(图一六)。
图一六 柳家河城墙排水孔
3. 水井
发现水井5座,即毛家院子古井、陶冲古井、校场古井及大湾古井一、二,这5座水井形制结构相似,皆由条石构筑,缝间白灰粘接,由井圈、井台、井身三部分组成。井圈圆形,与井台一体,突出井台;除大湾古井二井台长方形,余皆方形,覆盖于井身上口,周边石板铺就与之齐平;井身平面方形,直壁,长条石板立筑嵌砌。
(1)毛家院子古井
图一七 毛家院子古井平、剖面图
(2)陶冲古井
位于皇华城内城西北部,一池塘东北角,原属皇华村1社,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8°5′4.75″,北纬30°20′30.40″,高程170米。井圈外径0.78、内径0.48、厚0.15、高出井台0.18米;井台边长1.25、厚0.12米;井身内边长0.8、深4.3米;通深4.57米(图一八)。
图一八 陶冲古井平、剖面图
位于皇华城内城西南部,原属皇华村4社,周边为竹林,东南临蓄水池,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8°5′12.11″,北纬30°20′9.69″,高程215米。井圈外径0.7、内径0.45、厚0.12、高出井台0.1米;井台边长1.2、厚0.15米;井身内边长0.8、深2.85米;通深3.1米(图一九)。
图一九 校场古井平、剖面图
位于皇华城内城东部,宣教中心东南部。井圈外径0.73、内径0.48、厚0.12、高出井台0.06米;井台边长1.12、厚0.12米;井身内边长0.92、深3.32米;通深3.5米(图二O)。
图二〇 大湾古井一平、剖面图
(5)大湾古井二
图二一 大湾古井二平、剖面图
4. 道路
发现道路4条,即李家岩小径、大湾小径、柳家河小径、保江崖小径。
(1) 李家岩小径 位于皇华城外城北部,原属皇华村10社。自李家岩城门(内城东北城门)凿山崖呈“Z形”蜿蜒而下,直至城外,是内城东北部古今通往北外城的必经之道。由梯道和缓道组成,梯道为主,条石砌筑,缓道石板铺砌,路面多被后期修缮,部分路基尚存,长334.35、宽1〜1.5米。
(3) 柳家河小径 位于皇华城外城西南部,原属皇华村7社,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8°5′7.07″,北纬30°20′11.60″,高程207米。自内城西南部城墙凿山崖而下,直通南水军码头,是内城西南方向古今通往外城南水军码头的必经之道,与内城墙交汇处,疑为内城西南城门所在,路面多被后期修缮,部分早期路基尚存,长188.2、宽0.6-0.8米。
(4) 保江崖小径 位于皇华城西南外城之西北部,原属皇华村1社,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8°4′58.49″,北纬30°20′30.67″,高程179米。自内城西北城墙凿山崖而下,平面长条形,西北至东南走向,路面石板铺就,由缓道和踏道组成,部分踏道鑿凿与山崖上,缓道路面被后期修缮,早期路基尚存,长75.13、宽1~1.7米。
5. 古民居
发现古民居1座,即大湾古民居。位于皇华城内城东部,原属皇华村5社,俗称宏文书院,现为村民毛淑兰家住宅,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8°5′35.89″,北纬30°20′12.03″,高程219米。平面“凹”字形,三合院建筑,坐西北朝东南,方向173°,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屋面,人字形屋顶,通面阔23.2、进深23.3米。由正厅、厢房、院坝、散水四部分组成(图二二)。
图二二 大湾古民居平面图
正厅位于整座建筑后部,三穿七柱,前里、外金柱间减柱;面阔五间,明、次间进深4间,梢间进深5间(左梢间扰毁不存),明、次间开间4.2、进深6.4米,梢间开间3.9、进深8.4米;明、次间前置廊道,活动面高院坝0.6米,筑3级踏道与院坝相通,长11、宽3米,右梢间开圆门通廊道,直径1.4米。
院坝位于正厅前部,左右厢房之间,平面长条形,长条白砂石板铺就,横向平铺,宽窄不一,中部铺砌青石碑一通,长17.2、宽9.2米。
散水位于整座建筑前后及左右两侧,前部散水位厢房前面及右侧,高院坝0.2、低正厅前廊0.4、长36.3、宽0.9米;后部散水位正厅后面,长23.2、宽1.2米;左右散水位整座建筑两侧,长42.4、宽1.4米。
6. 大湾石碑
位于皇华城内城东部,大湾古民居院坝中部,原属皇华村5社,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8°5′35.80″,北纬30°20′12.01″,高程218米。平面长条形,碑文隶书竖向阴刻,局部风化脱落,字迹模糊,内容不明,落款:乙酉科举人甥,男,吴開南敬撰、和瑛敬铭。残存碑文、落款显示,该碑为吴開南、吴和瑛为追忆其舅父曉東公而撰刻的记事碑。长1.45、宽0.84米。
7. 喻家院子造像龛
位于皇华城西南外城崖壁上,原属皇华村1社,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8°4′58.82″,北纬30°20′22.50″,高程175米。立面长条形,垂直于崖壁鑿凿而成,坐东北朝西南,方向254°,龛内所立菩萨被扰毁,向前倾倒,坐姿,头缺失,左上部鑿浅龛,浅浮雕摩崖造像,造像蹲坐式,左手抚胸,右手执扇高扬,宽3.65、高1.5、深0.7米。
8. 保江崖摩崖题刻
位于皇华城西北外城崖壁上,原属皇华村1社,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8°5′0.66″,北纬30°20′33.86″,高程173米。该题刻于崖壁浅凿矩形方框,框内隶书阴刻“江保”二字,字体宽0.85、高0.83米,方框长2.15、高1.05、深0.02〜0.1米,上距崖顶3、下距崖根2.18米。
三、结语
本次调査着重围绕皇华城遗址开展,同时基本掌握了皇华岛上文物点的分布情况。从发现情况看,皇华城保存较好,城墙就地取材,条石头大尾小,呈楔形,构筑方式为由下至上层层叠涩,逐层内收,下部墙基1~3层毛石基础,上部墙体鑿凿平整,斜直壁,倾斜度63°~79°。城址整体以皇华岛有利的方山地形,就地取材,据险构筑内外城,以江为池,以山为城,金城汤池,水陆联动,层层设防。
南、北水码头遗址及内城大湾遗址、陶冲遗址、校场遗址的发现,对皇华城的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提供了重要线索,初步判断内城为政治、军事核心区域,大湾遗址及陶冲遗址皆发现南宋大型夯土包石建筑基址,推测东部大湾遗址为府治衙署区,西部陶冲遗址为军事衙署区,中部校场遗址为练兵区;外城西南部、西北部发现水军码头,南北发现多条通往内城道路,码头、道路的发现,对探寻外城布局、路网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初步推测外城东部为兵营区,西南、西北为码头相关的兵营及货物区。
附记:本次皇华城遗址的调查工作由袁东山任领队,参加调查人员有王胜利、白新林、李潇,绘图由李潇、白新林完成。调查期间忠县县委县府及文物局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
本文原载于2020年出版《江汉考古》增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