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电子杂志
热门阅读more
图片新闻more
发布人:重庆考古网 www.cqkaogu.com 2020-10-10 15:51:02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重庆市永川区文物管理所

高洞子墓群位于重庆市永川区板桥镇高洞子村高洞子社一山坡上(图一),东北距板桥古镇约7千米,东、西、北三面石壁高耸,壁侧为深谷,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29°29'30.6"、东经105°55'47.4"、海拔高程为303.2米。1987年,永川三教区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1],2000年被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墓群共分布有3座墓葬,均坐北朝南,为南宋中晚期较为罕见的仿木结构单室崖墓,由东向西依次编号为M1~M3(图二、图三)。这组墓葬早年被盗掘,墓门被打开,墓口杂草丛生,墓室填满淤土。为全面留取资料和制定高洞子墓群保护规划,2014年12月中旬,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永川区文物管理所对该墓群开展了清理工作。现将本次清理工作简报如下。

图一  高洞子墓群位置示意图

图二  高洞子墓群墓葬分布图

图三  高洞子墓群全景(南~北)

一、墓葬形制

(一)M1

位于墓群的最东侧。平面形状略呈“甲”字形,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方向162°。(图四)

图四  高洞子墓群M1平面图

图五  高洞子墓群M1(南~北)

墓道平面呈北窄南宽的梯形,北接甬道,南部为断崖,长4.36-5.55米,宽2.14-2.56米(图四);墓道东南有三级弧形台阶,每级台阶皆有拐角,从下至上分别高0.24、0.22、0.16米,最上部台阶与墓道壁平齐,与东部小路相连(图七)。墓道壁北高南低,高0-2.27米;墓道底部北高南低,高差约0.13米(图六、图七)。

图六  高洞子墓群M1右侧纵剖视图

图七  高洞子墓群M1左侧纵剖视图

墓门由门框、门砧和门扇三部分组成。门框为双重,外门框宽2.26、高2.33米;内门框宽2.05、高2.27、连楹护口径0.14、深0.09米。门砧由门墩和轴眼组成,东侧门墩西、南为宽约0.05米的凹槽,门墩中部边长0.29、顶部边长0.27米,轴眼近方形,边长为0.12米;西侧门墩东、南为宽约0.02米的凹槽,门墩中部边长为0.33米,顶部边长为0.30米,轴眼近半圆形,直径0.20、深0.07米(图二、图四)。门扇因墓葬早年被盗,散落在墓道内,双扇格子门,单扇门宽0.88、高2.13、厚0.12米;门轴近圆形,上门轴径0.10、长0.05米,下门轴径0.11、长0.06米。格眼饰四斜球文格、腰华板分左右两个部分,纹饰因风化不甚清晰,应为花草纹;障水板饰壸门,壸门内装饰蕙草纹(图八)。

图八  高洞子墓群M1墓门平剖图

甬道平面呈北宽南窄的梯形,长0.41、宽1.70-1.80、高1.94-1.97米,甬道顶部近平,南北两侧装饰火焰纹,底部北高南低,高差约0.03米(图四、图六、图七、图九)。甬道壁中部雕刻有门楹联,楹联上端为兽面、下端为仰、覆莲瓣纹,东部楹联为“山山水水重重□”,西部楹联为“子子孙孙世世贤”(图一〇)。

图九  高洞子墓群M1横剖视图(北-南)

图一〇  高洞子墓群M1甬道楹联拓片

墓室为单室仿木结构。平面为八边形(图一一、图一二)。墓室底部南北长3.03、东西长3.08米、墓底至墓顶高2.68米。墓室中部为长方形棺床,南北长2.73、东西宽2.12、高0.12米,有两层收分。棺床与墓壁间有一周排水沟(图四)。墓壁被八根倚柱分为八个壁面,每壁面由两侧倚柱、龛、龛下装饰、阑额及斗拱组成;倚柱由柱础、覆盆、柱身、柱头斗拱几部分构成,甬道侧倚柱在甬道后壁雕刻,只刻出一半,较为简单,无柱础和覆盆,素面(图九);其余倚柱柱础、覆盆、柱身均为四方抹角,斗拱为一斗三升,栌斗上承龙头、散斗上承替木连接墓顶,倚柱间除甬道外开有七龛,相对应壁尺寸和龛内纹饰基本相同;相邻倚柱上部均有阑额连接(甬道侧无),阑额两头有卷杀,入卯处凿成梯形;阑额下方两端饰龙首状雀替。阑额正中之上按补间铺作栌斗1朵(北壁除外),其下用角背承托,在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之间用鸳鸯交手拱相连,拱上置散斗。

图一一  高洞子墓群M1西南、西、西北壁

图一二  高洞子墓群M1东北、东、东南壁

西南壁宽0.71米,右侧(以观察者背对壁或龛时身体左右为基准,下同)倚柱为甬道后壁雕刻,柱身高1.87、柱头栌斗高0.15米,素面,左侧倚柱柱础高0.21、覆盆高0.18、柱身高1.51、柱头栌斗高0.19米,柱身饰莲花、莲蓬纹;阑额饰压地隐起云纹;龛内刻有屏风,单扇,高0.84、宽0.43米,柱下接外撇 “八”字形基座,格眼饰花卉纹,高0.35米,障水板饰折枝菊花纹,高0.26米(图一三);

图一三  高洞子墓群M1西南壁壁龛屏风

下壁饰迦陵频伽,为人、鸟、鱼合体,长0.60米,人首、长发、上身裸露,翅膀张开、双手抱胸、双脚腾空弱化,翅膀根部和腹部是鱼鳞纹,头向南(图一四);东南壁形制与西南壁基本相同,仅右侧倚柱柱础雕刻于墓底边沿上,柱础高0.14、覆盆高0.19、柱身高1.44、柱头栌斗高0.22米,龛内屏风高0.81、宽0.40米,格眼饰三朵牡丹花,高0.33米,障水板饰两朵盛开的菊花,下壁迦陵频伽上部饰祥云纹,头向北(图一五)。

图一四  高洞子墓群M1西南壁龛下部迦陵频伽

图一五  高洞子墓群M1东南壁龛下部迦陵频伽

西壁宽0.97米,右侧倚柱共用西南壁左侧倚柱,左侧倚柱柱础高0.14、覆盆高0.18、柱身高1.52、柱头栌斗高0.19米,柱身饰缠枝牡丹花;阑额饰压地隐起卷草纹,龙首雀替间饰云纹;龛内刻有屏风,单扇,高0.89、宽0.62米,柱下接外撇 “八”字形基座,上额(横柱)抹角,下横柱底部刻火焰纹,格眼饰束莲花、莲蓬纹,障水板饰衔仙草的白鹤,头转向南侧(右侧),障水板左侧为侍女,高0.40米,着长裙,两侧开衩,系腰带,脚踩云朵,双手捧物,头部因风化不清(图一六);下壁饰刻浅浮雕白虎,口衔绶带,脚踩祥云,头向南,身长0.71米(图一七、图一八)。

图一六  高洞子墓群M1西壁龛屏风

图一七  高洞子墓群M1西壁龛下部白虎

 图一八  高洞子墓群M1西壁龛下部白虎拓片

东壁形制与西壁基本相同,左侧倚柱与东南壁右柱共用,右侧倚柱饰缠枝菊花纹;龛内屏风障水板饰口衔仙草的仙鹤,头转向南侧(左侧),障水板左侧饰侍女,高0.42,露足尖,脚及地;下壁饰脚踩祥云的青龙及龙珠,青龙头向北,身长0.81米(图一九、图二〇)。

图一九  高洞子墓群M1东壁龛下青龙

 图二〇  高洞子墓群M1东壁龛下青龙拓片

西北壁宽0.83米,右侧倚柱与西壁左侧倚柱共用,左侧倚柱与北壁左侧倚柱共用;阑额饰卷草纹,阑额下方饰云纹雀替;龛内刻屏风,单扇,高0.89、宽0.52米,屏风基座及下部饰草叶纹,屏风未分格,饰牡丹花环绕的白鹿纹,白鹿口衔牡丹花枝;下壁饰壸门,壸门内饰玄武,玄武身长0.33米(图二一、图二二)。

图二一  高洞子墓群M1西北壁龛下部玄武

 图二二  高洞子墓群M1西北壁龛下部玄武拓片

东北壁形制与西北壁基本相同,左侧倚柱与东壁右侧倚柱共用,右侧倚柱与北壁左侧共用倚柱;龛内屏风有分格,高0.88米,宽0.46米,柱下接外撇 “八”字形基座,基座外侧饰有动物,下横柱底部刻火焰纹,格眼饰折枝牡丹花,高0.36米,障水板饰白鹿衔瑞草,头转向左侧(南侧),高0.24米(图二三);下壁饰站立在曲腿墩子上口衔瑞草的朱雀,朱雀头向北,供桌高0.22、朱雀高0.35米(图二四、图二五)。

图二三  高洞子墓群M1东北壁龛屏风

图二四  高洞子墓群M1东北龛下朱雀

 图二五  高洞子墓群M1东北龛下朱雀拓片

北侧(后壁)雕刻成仿木构门楼,宽1.66米(图二六、图二七),右侧倚柱柱础高0.13、覆盆高0.17、柱身高1.50、柱头栌斗高0.23米,柱身中部刻有“大宋開禧春造記匠”,刻字上部刻倒荷叶纹、左右两侧刻卷草纹、下方刻莲花纹;左侧倚柱柱础高0.13、覆盆高0.17、柱身高1.53、柱头栌斗高0.23米,柱身中部刻有“南陽□天凤郎夀堂”, 刻字上部刻倒荷叶纹、左右两侧刻卷草纹、下方刻荷叶及仰覆莲(图二八);阑额刻压地隐起八朵牡丹花,上承三朵补间铺作;后龛宽1.70、高1.04、进深0.37米,刻有仿木构门楼,两侧各立倚柱两根,内侧两根倚柱为四方抹角,由柱础、柱身、柱头栌斗组成,柱础高0.06、柱身高0.78、栌斗高0.10米,栌斗上承令拱,柱身饰缠枝牡丹花,内侧两倚柱用阑额相连,阑额两头有卷杀,入卯处凿成梯形,阑额饰卷草纹;阑额下方两端饰龙首状雀替,阑额正中之上按补间铺作栌斗3朵,其下用角背承托;两侧倚柱只刻出一半,柱身素面,与内侧倚柱间有两根阑额相连,与后壁倚柱间亦有两根檐额相连,阑额、檐额两头有卷杀,入卯处凿成梯形;栌斗上为替木,替木上承九陇板瓦屋檐;内侧倚柱与外侧倚柱间为仿木墙壁,墙壁下方设对称两龛,龛为平底、圆弧顶,高0.33、宽0.19米,龛内雕刻靠背椅,高0.25、座高0.10米,墙壁中部为花卉装饰;门为双扇格子门,高0.60、宽0.65米,格眼饰四斜球文格,障水板饰壸门,壸门内装饰蕙草纹,左侧门微开,门缝间饰一侍女;立颊与内侧倚柱间饰卷草纹;下壁饰曲腿长方桌(与墙壁龛内靠背椅组成一桌二椅),长1.72、高0.55米,桌布下垂部分呈倒三角形,饰缠枝牡丹花(图二九);墓室顶部呈八角攒尖顶,由中心重菱形纹与边缘连接龙头的三角形组成,墓顶高0.42米(图三〇)。 

图二六  高洞子墓群M1横剖视图(南-北)

图二七  高洞子墓群M1北壁

图二八  高洞子墓群M1北壁右、左侧倚柱 

图二九  高洞子墓群M1北壁龛下曲腿长方桌拓片

图三〇  高洞子墓群M1仰视图

 

(二)M2

位于墓群中部。平面形状近长方形,由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构成。方向152°(图三一)。

图三一  高洞子墓群M2、M3平面图

墓道与M3共用墓道,长2.92、宽3.90、高0—2.36米。墓道底北高南低,高差约0.07米。墓道东北有槽状排水沟北与墓室相连,南与M3排水沟在墓道中部会合后向南延伸,排水沟上部有石板作盖。
墓门仅存门框和门限,双重门框,外侧门框与M3共用,高2.08米。内侧门框高1.90、宽1.58米。门限宽1.54、高0.30米。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墓室底部南北长2.94米、东西宽为1.37—1.65米。墓底中部设一棺床,棺床长2.62、宽1.04米,棺床与墓壁间为排水沟,通过墓室西南角小孔与墓道排水沟连通。东、西、北壁各设一龛。东、西壁龛设于墓壁中部,两相对应,宽1.57米,均由倚柱、阑额、截间格子组成;倚柱由方形柱础、四方抹角柱身、栌斗组成,柱础高0.09、柱身高1.04、栌斗高0.15米;阑额两头有卷杀,入卯处凿半圆形,阑额下方饰龙首状雀替,阑额正中之上安补间铺作栌斗1朵,其下用角背承托,栌斗高0.06米;龛内饰截间格子,高0.67、宽0.52—0.59米,西侧截间格子内饰菊花(图三六),龛下壁饰壸门,壸门内饰石榴(图三三,图三八);东侧截间格子饰折枝牡丹花;龛下壁饰壸门,壸门内饰牡丹花(图三二);北壁龛雕刻为仿木结构门楼,距墓底高0.49米,由倚柱、阑额、攒尖屋顶构成;倚柱柱础为高浮雕兽首(可能为狮)、覆盆饰仰莲、柱身为四方抹角、柱头呈栌斗,柱础高0.12、覆盆高0.05、柱身高1.04、栌斗高0.11米;阑额两头有卷杀,入卯处凿半圆形,阑额下方饰龙首状雀替,阑额正中之上安补间铺作栌斗1朵,其下用角背承托,栌斗高0.06米;攒尖屋顶屋檐饰筒瓦、板瓦相间的瓦垄47陇,筒瓦檐头为瓦当、板瓦檐头为滴水,瓦当饰漩涡纹,屋脊鸱吻为龙首,梁上饰云纹,屋脊正中饰如意结装饰,屋脊为两侧各13陇筒瓦、板瓦相间的瓦垄组成,筒瓦檐头为瓦当、板瓦檐头为滴水,瓦当饰有星云纹,攒尖屋顶高0.42米(图三四,图三七)。顶部为平顶,中间有一方形素面藻井,边长1.05米(图三五)。

图三二  高洞子墓群M2东壁纵剖视图

图三三  高洞子墓群M2西壁纵剖视图 

图三四  高洞子墓群M2横剖视图

 图三五  高洞子墓群M2仰视图 

图三六  高洞子墓群M2西壁龛

图三七  高洞子墓群M2北壁龛 

图三八  高洞子墓群M2西壁龛下拓片

 

(三)M3

位于墓群西部。平面形状近长方形,由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构成。方向152°。(图三一)
墓道与M2共用墓道,长2.92、宽3.90、高0—2.36米。墓道底北高南低,高差约0.07米。墓道西北有槽状排水沟北与墓室相连,南与M2排水沟在墓道中部会合后向南延伸,排水沟上部有石板作盖。
墓门均存门框和门限,双重门框,外侧门框与M2共用,高2.08米。内侧门框高1.90、宽1.58米。门限宽1.54、高0.30米。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墓室底部南北长2.94米、东西宽为1.37—1.65米。墓底中部设一棺床,棺床长2.62、宽1.04米,棺床与墓壁间为排水沟,通过墓室东南角小孔与墓道排水沟连通。东、西、北壁各设一龛。东、西壁龛设于墓壁中部,两相对应,宽1.55米,均由倚柱、阑额、截间格子组成(图三九、图四〇);倚柱由方形柱础、四方抹角柱身、栌斗组成,柱础高0.09、柱身高1.00、栌斗高0.16米;阑额两头有卷杀,入卯处凿半圆形,阑额下方饰龙首状雀替,阑额正中之上安补间铺作栌斗1朵,其下用角背承托,栌斗高0.12米;龛内饰截间格子,高0.66、宽0.49-0.53米,西侧截间格子内饰折枝牡丹花,龛下壁饰壸门,壸门内饰折枝菊花;东侧截间格子饰一束荷花(图四三);龛下壁饰壸门,壸门内饰折枝菊花(图四四);北壁龛雕刻为仿木结构门楼,由倚柱、攒尖屋顶构成;倚柱柱础为高浮雕兽首(可能为狮)、覆盆为素面、柱身为四方抹角、柱头呈栌斗,柱础高0.14、覆盆高0.07、柱身高0.93、栌斗高0.12米;倚柱近柱头内侧凿对应长条状槽,长0.14、宽0.04米,可能用此表示阑额;攒尖屋顶屋檐饰筒瓦、板瓦相间的瓦垄41陇,筒瓦檐头为瓦当、板瓦檐头为滴水,瓦当饰漩涡纹,梁上饰云纹,屋脊正中饰如意结装饰,屋脊为两侧各13陇筒瓦、板瓦相间的瓦垄组成,筒瓦檐头为瓦当、板瓦檐头为滴水,瓦当饰有星云纹,攒尖屋顶高0.42米(图四一)。墓室顶部为平顶,中间有一方形藻井,边长1.05米,藻井四角饰云纹,中心饰花瓣口盘,盘壁饰草叶纹(图四二)。

图三九  高洞子墓群M3东壁纵剖视图

图四〇  高洞子墓群M3西壁纵剖视图

图四一  高洞子墓群M3北壁横剖视图

图四二  高洞子墓群M3仰视图

图四三  高洞子墓群M3东侧壁龛

图四四  高洞子墓群M3东侧壁龛下花卉拓片

 

二、结语

崖墓是宋代墓葬中一种较为独特的形制[2],主要分布在以重庆大足为中心的大巴山以南、乌江以北地区(主要包括龙泉山以东、峡江地区以西、大巴山以南、乌江以北,中部为四川盆地腹心地区,外围为山地)[3],其余地区基本不见这种特殊的墓葬形制。截至目前,宋代崖墓除了重庆永川高洞子墓群,见于报道的有宜宾市南广河及横江流域崖墓群[4]、长宁县矾石滩崖墓[5]、川东北地区[6]、重庆永川梳房湾墓群[7],以上报道除了长宁梅白乡矾石滩2号岩墓有较为详细的报道外,其余报道均较为简略,语焉不详。重庆永川高洞子墓群的清理对于认识宋代崖墓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宋代崖墓年代

M1北龛右侧倚柱刻有“大宋開禧春造記匠”题刻,开禧为南宋宁宗年号(公元1205—1207年),期间开展了著名的开禧北伐,开禧春很可能为开禧元年春。目前,尚未发现其他有确切纪年的宋代崖墓,对于探讨宋代崖墓的年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研究墓葬形制相同的其他载体墓葬的年代提供了重要参考;M2、M3虽没有确切纪年,从两墓形制几乎一样和共用目前排水沟分析,M2、M3应为同时修筑,墓葬形制与重庆地区藻井顶仿木结构石室墓一致,时代应为南宋中后期,从M2与M1共用墓葬上方排水沟、墓门上檐近乎水平推测,三座墓葬修建年代当相距不远。

(二)墓主身份

M1北壁龛左侧倚柱刻有“南阳□天凤郎寿堂”题刻,表明墓主人籍贯为南阳,结合墓葬采用八边形这种仅见于北方地区的墓葬形制,以及表明籍贯的书写方式分析,南阳应为北宋邓州南阳县,南宋开禧年间已为金控制(1141年绍兴和议将包括南阳县的邓州割给金国),修建于南宋开禧年间的M1墓主人很可能是为躲避战争,迁入南方的移民后裔;墓主人的身份为天凤郎,不见于宋代文献,可能为职位较低的官员。M2、M3位于M1的右侧,采用了与川渝地区石室墓相似的形制,只是采用了崖墓这一载体,墓葬形制较M1为小,雕刻也更为简单,结合这一时期妻妾多葬于丈夫的右侧分析,M2、M3可能为M1的妻妾,采用带龛长方形仿木结构墓葬形制可能与其籍贯为川渝地区有关。

(三)墓葬装饰

M1雕刻的四神、瑞兽(口衔瑞草的白鹿、仙鹤)应该与四川地区盛行的道教有关。M1除南壁、北壁外,其余六壁龛下的迦陵频伽、四神装饰呈逆时针方向体现了引导升天的道教文化因素。M1雕刻中的迦陵频伽、莲花、M2、M3北壁倚柱兽首柱础可能是佛教因素在丧葬习俗中的反映。牡丹、石榴花、菊花等装饰可能与墓主人追求富贵、多子、超凡品性的情结。M1四壁檐枋之上,雕饰出出檐龙首椽头,其主要是模仿了现实居室的外檐结构,结合北壁妇人启门装饰,墓室整体表现为一四周建筑环绕的院落;M1北壁墙壁龛内对称靠背椅、龛下曲腿长方桌构成了一桌二椅,应为省略了墓主人形象的简化“开芳宴”。M2、M3北壁牌楼可能为简化了妇人启门、“开芳宴”的院落门楼,也可能为晚期“天门”的雏形。

(四)文化交流与影响

两宋之交到南宋时期,大量北方人因战乱南迁,四川地区就有大量来自陕晋地区的移民[8],与南宋早中期仿木结构画像石墓、崖墓大量流行契合。南迁移民将仿木结构砖室墓文化因素结合了重庆大足为中心的大巴山以南、乌江以北地区多山多石的自然条件,以及大足石刻技术工艺和基本不见砖室墓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较为发达的仿木结构石室墓、崖墓的墓葬文化。如前所述,M1墓主人很可能为两宋之交从邓州南阳迁往此地的移民后裔,沿袭了北宋时期豫西南地区较为流行的八边形仿木结构的砖室墓形制,可能由于建造工艺的考量,选择了崖墓这一载体,简化的“开芳宴”、墓室反映四周建筑环绕的院落仍体现了较为浓烈的北方墓葬文化因素;四神及瑞兽的装饰则是本地区道教因素与墓葬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迦陵频伽目前仅见于北宋晚期的清水宋墓[9]、大荔县老君寨宋墓[10],结合陕甘地区北宋晚期也有较多瑞兽花草纹装饰,陕甘地区对这一地区的墓葬文化也有着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高洞子墓群的发现丰富了宋代墓葬的形制,作为纪年墓葬,对于宋代墓葬的年代学研究具有标型作用。同时,为探讨以重庆大足为中心的大巴山以南、乌江以北地区仿木结构画像石墓和崖墓的形成与发展、佛教和道教因素在墓葬文化中的表现、两宋之交到南宋时期大量北方人南迁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与影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附记:参加本次清理工作的有白九江、代玉彪、王道新、文朝安、张守华、王贵平、李玉彬、王昌文、廖茂羽,线图由文朝安、张守华、陈芙蓉绘制,拓片有王道新、王贵平制作,照片由王昌文、代玉彪拍摄。

执笔:代玉彪、白九江、李玉彬

参考资料

[1] 王昌文:《永川发现宋代崖墓》,《四川文物》1989年第6期。

[2] 这里仅指宋代开凿并使用的崖墓,宋代利用早期崖墓借室埋葬的墓葬不属此列。

[3] 吴敬:《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的区域性及相关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4] 邓沛:《川南僰人岩墓考──以宜宾市南广河及横江流域民族岩墓群为例》,《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第2期;王秦岭:《长宁县的宋代岩墓》 ,《四川文物》1984年第3期。

[5] 王秦岭《长宁县的宋代岩墓》 ,《四川文物》 1984 年第 3 期。

[6] 马辛幸:《川东北历代墓葬的调查研究》,《四川文物》,2001年第2期。

[7] 资料现存于永川区文物管理所。

[8] 吴松弟:《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文津出版社(台湾),1993年。

[9] 甘肃省清水县博物馆:《清水宋代雕砖彩绘墓》,《陇右文博》1998年第2期。

[10] 大荔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大荔县老君寨宋墓清理简报》,《文博》1992年第1期。

原文发表在《文物》2020年第6期

原标题《重庆永川高洞子南宋墓群清理简报》

本文网址:
http://cqkaogu.com/zazhi.jspx?id=4276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