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岭,在中国腹地苍茫横亘,是著名的南北方地理分界线。“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古时由关中入巴蜀,历尽艰险翻过令人望而生畏的秦岭山脉之后,坦平如砥的汉中盆地,带来的欣喜只是短暂的。因为由此去巴蜀的主要三途荔枝道、金牛道、米仓道,同样是上负千仞绝壁、下临激流深渊。
“自南郑而南,循山岭达于四川保宁府之巴州,为米仓道。”(《读史方舆纪要》)。全长240多公里的米仓道,危峰峻壑,猿径鸟道,路眠野宿,杜绝人烟。它留下了无数抛妻别子的哀号、爱恨情仇的诗章、马革裹尸的绝唱。
米仓道巴中路段风光
米仓古道上,如果不是近年在四川旺苍县的木门寺发现唐章怀太子李贤的晒经石,始建于南梁、重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木门寺,恐怕仅为中共党史研究者所知。因为在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召开了堪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遵义会议”的“木门军事会议”。而米仓道的终点巴州(今四川巴中市) ,更是李贤的流放之地和殒命之地。他当年深居巴州的章怀山,吟诵诗书的太子岩,北望长安的望王山,凄怆埋骨的南龛坡,仍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扑朔迷离、令人惋叹的历史。
米仓道旺苍路段风光
木门寺工农红军石刻标语
李贤太子晒经处
木门寺位于木门镇南的半山腰。该寺背倚青龙寨,前临金鱼河,四周古木参天、翠竹葱茏,环境清幽但视界开阔。徐向前回忆初入木门寺的感觉,“像是进入世外桃源一般。”
木门寺
展现在我眼前的这座占地面积3460平方米的寺院,其大殿为清康熙年间在原地重建,正殿为五间,庭院开阔,颇有几分千年古刹的气象。而徐向前题写的“木门会议会址”的匾额,却明白无误地提醒人们,这普渡众生之地,曾有过一场生死的较量。
木门寺徐向前题词
出木门寺大门,只见左前方数十米开外,一块约20多立方米的巨石,突兀地卧在一块大菜地里。这巨石便是唐章怀太子李贤曾经晒经之处。
木门寺晒经石
木门寺的晒经石,文物专家证实是唐朝真迹。我看到,这晒经石是在巨石上凿成一级级台阶而成。在台阶的立面,密密麻麻地雕刻着酒瓶般高的佛像,共700多尊。这些小佛像虽已严重风化且被苔藓覆盖,但我用指甲轻轻抠掉苔藓,仍可看出其形象各异、技法圆润。而石上的亭子,则于早年毁于战火。
木门寺晒经石上湮灭的小石雕佛像
李贤在此逗留并翻晒经书,并非偶然。古名老鹳寺的木门寺,位于除金牛道以外另一条由陕入川的重要驿道——米仓道上,南来北往的商贩走卒、文人墨客,大多要到此烧香祈福或留宿休整。唐贞观年间木门寺被敕封“广福禅院”后,香火更为兴旺。
木门寺石栏上的雕刻
公元680年,唐太子李贤被其母武则天贬为庶人。682年,李贤被流放巴州。中国历史上有海南、新疆、河北沧洲、黑龙江漠河、黔州、四川巴州、湖北房县七大流放地,其中,黔州、巴州和房县是以流放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为主。从长安到巴州,经褒斜道、米仓道最为便捷,木门寺也就成为李贤的必经之地。
木门寺慷慨地接纳了这位落魄的太子。白天,李贤习佛诵经、与方丈并肩翻晒经书;夜晚,李贤不耻下问、与方丈秉烛长谈。李贤的横溢才华和仁厚之心,令方丈深感钦佩并加以挽留。
吸引了却尘缘的方丈的,显然不仅是李贤的高贵身份,因为李贤智商确实高于常人。他早年读书便过目不忘,唐高宗特别喜爱。被流放之前,有一次李贤竟把当时的名儒召集到一起,探讨南朝人范晔写的《后汉书》,亲笔点评的“章怀注”更是被后世称赞。这位20出头的年轻人,甚至曾经两次代为行使皇帝权力,把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以至于此后的不少历史学家发出感叹,这是一个李唐江山最合格的继承人!
在木门寺,李贤呼吸着深宫高墙中得不到的自由空气,内心的惆怅和郁闷,也就无所顾忌地倾泄而出。于是,一首表明自己心迹的七言绝句便脱口而出:“明允(李贤的字号)受谪庶巴州,身携大云梁潮洪。晒经古刹顺母意,堪叹神龙云不逢”。
出木门寺沿米仓道向东南方向行百余里,便是李贤有去无回的巴州城。如今驾车走广巴高速公路,不过一小时行程。当年的李贤在古柏森森的这一段米仓道上踽踽而行之时, 500余年前的蜀汉建兴年间,蜀汉大将魏延在木门道上鏖战曹魏大将张郃留下众多的遗迹,一定令饱读史书的他兴致勃勃,留连驻足。
米仓道旺苍路段汉王洞,传为刘邦藏兵之处
米仓道旺苍路段汉王洞内景
蜀汉建兴九年(公远231年),诸葛亮第五次兵出祁山无功而返,退兵途中被曹魏勇冠三军的大将张郃穷追猛打。深知“骄兵必败”的诸葛亮就势派魏延、关兴轮番拦截张郃而又轮番诈败,使张郃骄兵更骄,从而将其诱入米仓道上两边绝壁的木门道中。当张郃发现中计为时已晚,山上木石齐下,阻断了归路,蜀军万箭齐发,将张郃射杀。对此,《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一回有精彩描述。
上官婉儿徇私情
两年后的公元684年,唐代著名才女上官婉儿前往巴州看望李贤,在木门寺留下的一首诗,使这一出悲剧更为凄惋,更为扑朔迷离。
早在公元677年,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已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且天生聪慧,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也就在这年,武则天召见上官婉儿并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须臾而成,其音韵珠圆玉润,其书法秀如簪花。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自于上官婉儿的手笔。
上官婉儿不仅是武则天文笔上的得力助手,并代朝庭评品天下诗文。后人对其文其人评价很高,甚至称其为“巾帼宰相”。
在此期间,情窦初开的上官婉儿,在深宫里见得最多的男人,除了皇帝李治,恐怕就是时年二十四岁的李贤了。因此有这样的说法:婉儿是李贤的侍读,与“容止端雅”的李贤之间产生了爱情。
上官婉儿赴巴州看望李贤,是公干还是出于私情,不得而知。事实是上官婉儿到达木门寺时,便听到李贤被害的消息。原来,随着武则天权势的日增,武氏一族势力日盛,李氏势力日衰,李氏王孙甚至有人人自危之感。眼看着母亲为了权利而不顾及母子情,眼看着大唐江山行将崩溃,深感绝望的李贤,冒着被杀头的风险,作一首字字啼血的《黄台瓜词》,意在规劝有野心无人性的母亲。
这首《黄台瓜词》传入京城后,武则天十分震怒,杀心顿起,于是武则天速命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检校故太子贤宅,幽故太子贤于别室,逼令自杀”。据说是逼李贤服毒而死,年仅二十九岁。曾经的太子、武后的亲子,贬谪如此偏远的地方不说,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保全性命过隐士生活,不能不令古今之人叹息造化弄人。
于是,在如血的残阳里,上官婉儿想到了当初两人在楼台阁榭间的絮絮私语,在花丛中月影下的柔情蜜意,更想到了自己当年违心拟就的废黜李贤太子位的那份诏书……于是,百感交集的她,用颤抖的双手摩挲着留下李贤足迹指痕的晒经石,题写了《由巴南赴静州》诗:“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唐时木门镇称静州),以怀念太子李贤,并命人修建亭子为晒经石遮风挡雨。
李贤的遗体葬在巴州城南南龛坡下,《四川通志》载:“在州城南二里(今巴中市城守乡南坝村)”,《名胜志》云:“墓高如小阜”。李贤死后11年,唐中宗复位,追赠李贤司徒官爵,并遣使者到巴州迎回李贤灵柩,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睿宗追加李贤皇太子身份,谥号“章怀”,与太子妃房氏合葬于章怀太子墓。
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墓
遗存在巴中市的虽然是李贤衣冠墓了,但是自古以来便受到极好的保护。毕竟,太子曾埋葬在此11年。据祖籍通江县的清朝顺治年间人李蕃《与周希尧牧伯书》载,李蕃少年时代去阆中应试途径巴中,看到了章怀太子墓。其墓地开阔,道路庄严,墓前石像成列站立,松柏常青。可知,在清朝顺治年间,章怀太子的墓地尚保存良好。
在巴中市城南林立的高楼之间,巴中市文管局的工作人员为我打开李贤墓冢的院门。曾经的李贤埋骨之所,落寞地坐落在杂草丛生的院子中央,只有那一通巴中市人民政府立于2003年的文物保护碑,告诉人们这一段悲情往事。
巴中李贤墓
太子遗迹遍巴中
木门寺的沐浴和米仓道上的洗礼,令李贤有脱胎换骨之感。当李贤抵达最终的流放地巴州时,州城官民的盛情接待,更是令他感激涕零。于是,他不顾体弱多病,八方奔走,体察民情,并在巴州城南金榜寺前设坛,劝农精耕细作。把书籍文具运到巴中曾口镇书台山,发愤攻书,又在巴中茶坝乡章怀山筑茅庵草舍栖身,餐野果山泉以度日,日夜苦读群书,以备日后为社稷效力。
巴州城附近的最高山峰北斗山,是李贤常去之处。每当他登临山顶北望长安,一望就是多时,下山途中,总是双目垂泪。人们传说,山顶上的树木都被他感动了,棵棵都是弯着腰,低着头,朝着长安的方向垂首低眉。李贤离世后,人们常去山上祭拜,于是附近的老百姓把这座北斗山叫作望王山。如今,去望王山登高望远,已经成为巴中市民的一种风俗习惯。
巴中望王山王望寺
巴中市城东有一座书台山,此山也因李贤而得名。当年李贤对当地老百姓的读书问题很是关心,他听说书台山下有一户人家的幺儿特别聪明好学,但其父亲却执意要这幺儿停学在家守家业。于是,李贤特地到那户人家晓之以理,且毗邻而居,每天早晨在山上带头读书。那父亲深受感动,最终改变了主意。后来,人们把李贤劝学并在山上读过书的那座山叫做书台山。如今,在书台山所坐落的巴中市曾口镇书台村,读书的风气浓郁,还时常举办各种诗书赛事。
巴中市茶坝乡章怀山,是李贤的寓所所在地。此山路隘苔滑,林木高大茂密,悬崖如刀劈斧削,山泉纵横流淌,真是一个极隐秘清幽之地。当地百姓在山上建了一座庙宇,称为章怀寺,以表追念李贤之情。此寺历经兴衰,如今看到断壁残垣,系明代成化年间的建筑。
章怀山山巅李贤塑像
章怀山太子岩下的历代石刻
我登上章怀山巅后,来到章怀寺背后陡峭的太子岩。
这太子岩是一个悬在数十米高的断崖之上、天然形成的面积十多平方米的石洞,由于地势陡险,从崖顶和崖底都无路通向洞中,因此仅有飞鸟能够在洞内栖身。李贤太子每天凌晨进入这背西向东的隐秘石洞,面对旭日,捧书诵吟诗文。
在章怀山太子岩俯瞰
章怀山太子岩
李贤每天是怎样上得太子岩的呢?原来,深知宫闱之血腥的他,此时虽远离长安,仍不得不随时提防欲置他于死地的黑手。因此,他请人在通往太子岩的绝壁上,开凿一个个由下而上的孔洞。每天进洞之前,将木条逐根插入孔洞,再脚踏木条攀进洞去,然后则命人将木条一一抽掉。傍晚出洞下山,便踩着重新插入的木条小心翼翼地下来。
章怀山太子岩李贤像
章怀山思母泉
曾经身为太子的李贤,注定不能成为李唐江山的继承人了,但是鲜为人知的,他的亲孙女却为延续社稷的祚命,做出了巨大地牺牲和贡献。
大唐王朝与吐蕃王朝有两次意义非凡的“舅甥之盟”, 一次是文成公主嫁予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一次是金城公主嫁予吐蕃赞普赤德祖赞。文成公主名扬天下,而为彻底终结唐蕃之争做出贡献的金城公主的事迹,却不太为人所知。
金城公主李奴奴的生父为邠王李守礼,而李守礼即李贤次子。唐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三月,吐蕃摄政太后没禄氏派遣使者赴长安进贡,并向唐中宗请求联姻,中宗应允。该年四月,唐中宗下旨进封李奴奴为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赤德祖赞。
唐景龙四年正月,沿着文成公主入藏的旧道,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入吐蕃,唐中宗亲自送行,渡过渭河到始平县设宴百官,并命随从大臣赋诗为公主践行。而吐蕃为迎娶金城公主,在沿途险阻之处凿石开路。这样隆重的阵仗,不亚于文成公主的入藏礼仪。
金城公主入藏近三十年,力促唐蕃和盟,为两地文化交流贡献良多。为褒扬金城公主德行高尚、深明大义,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派遣左骁卫郎将尉迟瑰出使吐蕃看望她,并转交他的亲笔书信。 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3年),唐蕃在赤岭定界刻碑,立下盟约互不侵扰,持续数十年的边界战乱终于平息。
唐蕃会盟的促成,金城公主功不可没。李贤九泉之下有知,当可瞑目了。
作者:马恒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