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钓鱼城范家堰衙署遗址荣获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讲座进校园
文物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文教有效结合,对于提升文化自信、留存历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发展文化产业,以及留住乡愁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2019年4月14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大遗址保护中心主任袁东山研究馆员受邀前往合川实验中学,为500余名师生讲述他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带去“合川钓鱼城范家堰衙署遗址荣获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讲座。
讲座现场
历史上的合川城,主要承载体在两个地方,一个是现在的合川城区;另一个是宋蒙(元)战争时期在合川东城半岛东北部钓鱼山上的钓鱼城。随着1279年宋蒙(元)战争结束,又迁回现在的合川城区,钓鱼城对于合川的承载前后有40余年。钓鱼城是一座英雄之城,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上帝折鞭处”“东方麦加城”“鱼台一柱支半壁”“婴城固守,百战弥坚”“节义为列城之冠”。钓鱼城是宋蒙(元)战争时期川蜀战场的重要山城防御据点,古人借助“仰观俯察、相土尝水”的空间理念在陡峻山岭中建造的防御体系。钓鱼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钓鱼城外部环境现状图
一、考古是什么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提出,考古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考古是为了科学研究古代历史,真实构造历史框架,寻找考古学的支撑和证据。中国考古始于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近代田野考古,至今已近百年。
二、钓鱼城考古发现与收获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自2004年开始“深耕”钓鱼城15年,对钓鱼城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累计考古调查面积30余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万余平方米,厘清了钓鱼城“山水城”合一的布局结构和多重防御体系。2019年3月29日,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遗址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除了钓鱼城范家堰遗址,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也曾获评“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两处山城大遗址均与宋蒙(元)战争息息相关。
通过考古工作,揭露出钓鱼城遗址包括城墙、城门、码头、道路、城内遗址、宗教题刻等种类丰富的遗迹。最为重要的城内遗址包括古地道遗址、九口锅遗址、南一字城遗址、范家堰遗址。
1.城墙
钓鱼城遗址城墙现状分布图
钓鱼城现存城墙包括山顶环城城墙、内城城墙、北一字城墙、南一字城东西城墙4个部分,山顶环城城墙是指沿钓鱼城山顶悬崖边缘修筑的,连接出奇门、青华门、东新门、小东门、始关门、镇西门、水洞门、奇胜门一周的城墙,全长约5810米。山顶环城城墙并非连续不断修筑,部分并未修筑墙体,而是利用极险要的悬崖峭壁作为天然屏障,使之成为一个闭合的城圈。北一字城墙位于钓鱼山北麓,自出奇门顺山脊而下,绕经大龙潭,穿越小龙潭溪沟后止于嘉陵江边,与北水军码头相接,全长约800米。南一字城墙位于山顶环城南侧,东城墙位于南一字城遗址东侧,自嘉陵江畔蜿蜒北上直抵钓鱼城山顶环城悬崖下,西城墙位于南一字城遗址西侧,南接嘉陵江畔南水军码头,北至于薄刀岭悬崖下。
山顶环城南部宋、清、现代城墙
内城城墙
北一字城墙
南一字城东城墙下段航拍
2.城门
钓鱼城在历史上经历过三次维修,现在钓鱼城景区所见城门均为清代城门,分别是始关门、护国门、东新门、出奇门、青华门、小东门、镇西门、奇胜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通过考古工作,揭露出钓鱼城两座宋代筑城时候的城门,分别是南一字城东城门和南一字城西城门。南一字城的两座城门是钓鱼城首次发现的宋代城门,填补了钓鱼城遗址重要空白,促进了对南一字城防御体系的全新认识。城门设计科学合理,充满智慧,是古代筑城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据门道两侧的地袱石及柱洞分析,形制应为木构排叉柱门,其结构与《清明上河图》《宋平江府碑》中的城门及山东泰安岱庙门较为接近,与扬州宋大城西门不同。在钓鱼城出奇门、镇西门等城门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其下并未发现被叠压的宋代城门,但通过考古调查,出奇门、镇西门等清代城门外均有宋代道路通往这些城门周围,这说明宋、清城门虽然不是完全重合的,但宋代城门应在这些清代城门附近。
南一字城东城门
南一字城西城门
镇西门
3.码头
钓鱼城目前发现的3处码头遗迹均在嘉陵江畔,连接一字城墙,把嘉陵江、一字城墙、山顶环城通连成有机的整体,将江水与方山连为一体,成为控山扼江的关键点。通过考古发现,南水军码头经过3次修筑,南一字城东西城墙也经过多次修筑,而钓鱼城经过4次筑城,这些考古发现均与历史文献吻合:1240年,彭大雅命部将甘润修筑钓鱼山寨;1243年,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命播州二冉率合州军民筑城;1254年,主将王坚带领合州所辖五县(石照、铜梁、巴川、汉初、赤水)十七万军民筑城;1263年,四川虓将张钰率众筑城。
南水军码头分期平面图
4.道路
钓鱼城考古发现的宋代道路分为码头道路、城门内道路、城墙上道路、城内道路4个部分,还发现了修建钓鱼城大道前陆上沿江通往合川县城的清代交通干道。
码头道路
.城门道路
5.城内遗址
古地道遗址
古地道在钓鱼城遗址西北部城墙外发现,地道开凿于砂岩及泥岩构成的山体中,距地表约5米,由主通道、六条短支道及竖井组成,总长度约35米。奇胜门古地道的发现,首次为文献中的“地突”战术提供了佐证,在古代军事研究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古地道遗址
历史文献中关于“地突”的记载:
“旗帜蔽野,尘熛连云,金鼓之声数十里。或为地突,或为衝车撞城。”——《东观汉记·光武纪》
“太和二年十二月,诸葛亮围陈仓……亮又为地突,欲踊出於城里, 昭又於城内穿地横截之。”——《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二年》
九口锅遗址
九口锅遗址位于钓鱼山顶西部,山顶环城中部,平面近三角形,面积约5000平方米。遗址三面峭壁,一面连山,东邻护国寺,北与牛项颈城门相接,西邻三圣岩,南邻千佛岩、卧佛岩、钓鱼台、护国门等人文景观。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11年对九口锅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和留取资料工作,考古发掘面积4408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428处,出土了丰富的遗物。九口锅遗址平均海拔高程在375米左右,属钓鱼城南半部的制高点,视野开阔,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依山就势修筑指挥所,可眺望钓鱼城的整个南半部,宋末元初钓鱼城是南宋抗蒙(元)战争水系山城攻防网络的支柱和中心。九口锅遗址作为一处军事指挥所,是钓鱼城整个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钓鱼城三面临江,构成了与外界陡然隔绝的天然险地,加之钓鱼城本身一字城墙与水军码头、外城和内城构筑的三重纵深防御体系,九口锅遗址作为内城一处军事指挥中心,在抗蒙(元)战争中监控元军、情报传递、协调作战以及配合南一字城的水军攻防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九口锅遗址航拍照
早、晚期圆形凹坑的打破关系
南一字城遗址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南一字城遗址共开展过4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16595平方米,发掘遗迹136处,包括码头2处、城墙9段、城门3座、道路18条、石堆11处、石臼5个、柱洞35个、护坡墙18条、平台15处、灰沟13条、炮台3座、灰坑1个、墓葬2座、排水孔1个,出土瓷器、陶器、缸胎器、铁器、铜器、石器等大量遗物。“一字城”作为一种特殊城防设施,仅在宋末及明代的文献中有过数次记载,其形制结构一直不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通过在钓鱼城遗址多年考古工作,加深了对“南一字城”的理解,建立起“南外城”这一立体概念。
南一字城效果图
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
2013年—2018年,为配合钓鱼城“申遗”工作,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主动性考古项目,对范家堰遗址开展了4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7932平方米,清理遗迹227处,出土遗物1000余件,取得重要收获。范家堰衙署遗址为前后使用约36年的合州州治,兴建于淳祐三年(1243年),是四川制置使余玠纳播州二冉之策修筑钓鱼城时所徙合州州治,废弃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王立降元,州治回迁后,为元军所毁。
范家堰遗址考古调查
范家堰遗址考古发掘场景
范家堰遗址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经过大规模科学考古发掘、保存较为完整的宋代衙署遗址,发掘出土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与钓鱼城既往发掘的古地道、南一字城、水军码头、九口锅等遗址互相呼应,为我国宋代城址与衙署建筑发展研究、山城防御体系研究、宋蒙(元)战争研究、古代建筑研究、古代园林研究、古代火器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此次对该遗址的考古工作进一步更新了既往对钓鱼城的空间认知,成为其空间格局重构的最关键支撑点位,并进一步还原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体现了当时钓鱼城军民无畏的英雄气概,为钓鱼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根据袁东山讲座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