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团队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方志博物馆外合影留念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想要了解一座城,就像了解一个人,首先要懂她的过去。如同翻开一本书的目录,她为你展示的不仅仅是她辉煌的历史,还有你能看见的现在和看不见的未来。解读一座城市,我们就从博物馆开始。
尼古拉院士介绍博物馆概况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方志博物馆位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杜布罗夫斯基大街(ул.Дубровинского)84号,毗邻著名的叶尼塞河共产主义大桥。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灵感来自于古代埃及神庙,是由著名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建筑师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切尔诺谢夫(Леонид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а Чернышёва)(1875-1932)设计,建造始于1914年春,第一次世界大战阻止了建设的完成。在接下来的十年中,该建筑物被用作军营、军医院。1927年当地政府开始对其进行维修,1929年完成。现今博物馆收藏藏品超过48万件,其中考古、民族志和自然科学藏品具有世界重要性,也是该博物馆的三大展陈特色。
奥库涅夫文化遗物
汉式铜辅首衔环
安德罗诺沃文化陶器
塔加尔文化青铜器
我们非常荣幸,俄罗斯著名考古学家,也是本次中俄联合考古俄方负责人、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中西伯利亚考古学与古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尼古拉•德罗兹多夫院士带领我们参观了这个博物馆,并倾力为我们讲解。因为此次出访带着明确的学术目标和工作任务,我们的注意力也主要集中在考古陈列部分。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新石器时代展厅,这里展示的是叶尼塞河主要支流安加拉河流域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出土的陶器主要有尖底罐、圜底罐,石器有黑曜石磨制加工的手斧、刮削器、石环,石鱼等,其中石鱼最为精致特别,暗示着这一地区新石器晚期渔猎经济所占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骨制品。接下来展示的内容是叶尼塞河流域铜石并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内容。年代约为距今六千年至四千年的阿凡纳谢沃文化分布于叶尼塞河的上游和中游、阿尔泰以及蒙古西北部地区,该文化的主要人种为欧罗巴人种,其主要生业为畜牧和农业,冶金业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后起的为青铜时代的奥库涅夫文化,该文化年代约为距今五千年到四千年,分布于叶尼塞河中游的哈卡斯—米努辛斯克盆地。该文化的主要人种为蒙古人种,该文化墓地石柱经常出现刻画或者打制的人面像,透露出迷人而又神秘的色彩。在奥库涅夫文化之后兴起的是安德罗诺沃文化,部分学者研究认为该文化起源于南乌拉尔,但是它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泛,东达叶尼塞河流域,北抵西伯利亚森林,而南可延伸至中亚草原,该文化青铜器发达,年代约为距今五千年到三千年。在此之后,青铜时代晚期的卡拉苏克文化(距今约为四千年到三千年)和铁器时代早期塔加尔文化(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相继兴起,它们都拥有独特的青铜器,塔加尔文化以数量众多的大石墓最为特色。再接下来,叶尼塞河及南西伯利亚地区进入到匈奴时代和塔什提克文化(公元2世纪到5世纪)。这个时期的展品对我们来说最为亲切,因为我们不仅看到了相传为李陵城遗物的刻有汉字的瓦当,还看到了极具汉式特点的铜首辅衔环,显示出该地区青铜时代文化与中国汉代文化之间的交流。
民族志展厅
在民族志厅,以鄂尔浑文化为代表的游牧文明映入我们眼帘。这里展示着西伯利亚先民丰富的生产生活器皿、工具、服饰、充满神秘色彩的萨满仪式等,还原了鲜活西伯利亚先民的经济、生活和宗教等方面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展厅面积不大,整个陈列只有三层楼,但是内容丰富,逻辑清楚,序列明确,展陈紧凑,引人入胜,令人应接不暇。在这里,我们还领略到了蒙元时期,中俄文化交流的余温,那一尊尊具有时代烙印的佛教、道教造像让我们看到华夏文明在西伯利亚土地上放射的光芒。除此之外,琳琅满目的东正教文化、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近现代史展品内容,以及著名画家、作家、名人介绍等,让我们开拓眼界,回味很久。
自然展厅
在自然陈列厅部分,我们仿佛走进了西伯利亚的旷野。这里的动植物标本,如猛犸、麋鹿、北极熊、草原狐、西伯利亚狼、鹰等等向我们展示了西伯利亚地区物种的多样性。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著名作家阿斯塔菲耶夫在他的自传《跟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息息相通》中说:“生活也为我提供了永恒的机会,让我在大自然之中生存,与大自然一同生存。”敬畏自然,我们与万物共存,在遥远的西伯利亚也不例外。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民族学与考古学博物馆考察旧石器时代遗物
随后,尼古拉院士带我们来到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民族学与考古学博物馆。这座大学建于1932年,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主要的高等院校之一。尼古拉院士曾是这里的校长,颇为他带领的考古系多年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与其说这是个博物馆,倒不如说是考古系的工作室和教研室。在陈列大厅里面,展示着历年来该校考古系师生在叶尼塞河及其支流流域的考古发掘成果,展陈内容从旧石器时代延续到中世纪。这里也是我们最直观了解该区域旧石器考古学文化的课堂,当然尼古拉院士也带着我们拜访了走廊另一侧的考古标本整理室,这里存放着多年来该区域旧石器文化遗址发掘的石器、骨器等器物。能够近身接触这些异国他乡的实物,确实是个珍贵的学习机会。在这里得到的具体信息都将对我们下一步进行的叶尼塞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调查发掘工作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方刚副院长赠送《考古重庆2016》
尼古拉院士赠送《利斯特文卡》考古报告
叶尼塞河流域,保存有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该流域也通常被认为是俄罗斯旧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最为透彻的区域之一。在20世纪60—80年代的考古发掘和调查中,发现了数百处考古遗址,其中旧石器时代晚期含有细石器的古文化遗址有43处,出土细石器标本近2000件。在这个区域内,发现了亚洲首例同一个旧石器晚期遗址中共同存在、同步发展文化的两支文化,即阿丰达瓦遗址里的阿丰达瓦文化和果格列瓦文化。细石叶技术则是该区域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重要观察指标,细石器文化是一种特殊技术工艺所生产的石制品工业,原则上应是以间接打击法所剥离的细石核、细石叶以及用细石叶加工的复合工具为代表。这种工艺的延续年限从旧石器晚期一直到青铜时代。可以说,研究细石器文化,对认识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人类体质进化和社会演进等具有主要意义。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