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 考古重庆⑰ | “悬壶济世为苍生”——记中山医院的前世今生
考古重庆⑰ | “悬壶济世为苍生”——记中山医院的前世今生
发布人:  2024-12-30
考古重庆⑰ | “悬壶济世为苍生”——记中山医院的前世今生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如果你是一名来到重庆的游客,穿梭在重庆母城渝中区车水马龙的中山一路上,行进至观音岩拐弯处,你一定会被路边一栋灰色外墙的大楼吸引住。它的形制和外观与周边建筑都非常不同,一看就很有年代感。这便是重庆市人民医院中山院区。

中山院区原为中山医院,2014年合并组建重庆市人民医院。中山医院这一名称使用的时间只有短短十余年,使用更久远的名称则是重庆市外科医院。再追溯以往,它的历史可能连许多出生在渝中半岛的老重庆人都不一定能道出一二。

时光回溯到1920年,四川自贡人李义铭从华西协合大学毕业,成为当时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批西医毕业的学生。由于在华西7年的学业是在教会的资助下完成的,按照规定,李义铭毕业后必须为教会服务5年,于是他被派到重庆教会开办的宽仁医院当医生。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也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他不惜放弃教会医院的工作,筹措资金偿还教会资助其上学的学费,在重庆打铁街办起了医务训练班,又在小什字开设义林医院。经过十余年苦心经营,义林医院规模越来越大,原址显得略有局促。为此,他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在城郊观音岩荒地购置土地筹建了义林医院新址。新址紧靠当时新市区刚修通不久的中区干路,属于交通比较便利的新市区,所在地块地形南高北低。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重庆市街道图(引自蓝勇《重庆古旧地图研究》,图中红色虚线框里面清晰标明“义林医院”,说明当时义林医院已经是一处标志性的建筑)。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大楼的设计借鉴了李义铭母校华西协合大学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青砖墙白灰勾缝、正立面和左右侧立面矩形窗户上施拱形窗楣。建筑平面呈“山”字形,通面阔35.6米,通进深15.7米,楼高7层(正立面)28.8米,平街一层进门是一个二层高的方形大厅,中间以两根方柱支顶,柱头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大厅二层四周置回廊,以简洁的木质栏杆围护。钟楼置于门厅前端,正立面六层高,与大楼连为一体,屋顶采用四角攒尖顶。经过了近两年的修建,这座占地面积558.32平方米,建筑面积5030.28平方米的大楼终于建成,除了很少的一部分面积用作办公和居家外,其余大部分面积为医院用房。在义林医院新址筹备开业时,全面抗战爆发。1937年11月,国民政府从南京迁来重庆,相关机构陆续随之动迁。重庆市区的用房骤然紧张,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蒙藏委员会、内政部等机构先后征用义林医院办公。当时立法院院长孙科、司法院院长居正和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都曾在此办公。重庆大轰炸期间,国民政府文职机关纷纷迁到乡下办公,蒙藏委员会迁至沙坪坝西永,重庆市卫戍司令部征用义林医院办公。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及蒙藏委员会回迁南京,而重庆市卫戍司令部继续征用义林医院大楼直至1947年。此时,义林医院才真正实现创办人“渡贫苦病人于康乐之境”的初心。

▲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及蒙藏委员会旧址正立面钟楼。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及蒙藏委员会旧址大楼门厅。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因李义铭突出的社会地位,在抗战期间有多位政要不时出入义林医院。他无偿地将自己位于义林医院的家作为冯玉祥“利他社”的固定活动场所,冯玉祥、于右任、张群等政要经常在此商讨为抗战募捐。红岩英雄江姐也与义林医院有关,她是李义铭的外甥女,8岁时到重庆投靠三舅李义铭,就曾居住在这里。而且她在观音岩下面的张家花园孤儿院附设全日制小学毕业后,就读南岸中学,这也是李义铭与人合办的,学校就设在义林医院里面。可以说,这里是见证江姐少年、青年时期成长经历的重要地方。

▲义林医院创办者李义铭。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李义铭出具借据将义林医院长期无偿借给政府,后正式将医院捐给政府,又将医院大楼产权一并交给政府。1950年8月,重庆市卫生局在义林医院的基础上建成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1961年2月,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经改组合并为重庆市外科医院。2001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医院更名为中山医院,直至2014年合并成为重庆市人民医院。2018年,重庆市人民医院正式挂牌“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时至今日,这家医院可以追溯的历史已有86年,为保障百姓健康作出了贡献。医院大楼已于2013年以“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及蒙藏会员会旧址”之名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医院时期的医院大楼(2014年拍摄)。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更名为重庆市人民医院后的医院大楼。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孙慧)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