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 考古重庆⑬|明代官宦墓
考古重庆⑬|明代官宦墓
发布人:  2024-12-30
考古重庆⑬|明代官宦墓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明代重庆文教发达,世家蝉联科第,甚至连续几代登科进士。巴县刘氏撰《科第志》,王应熊作序,谓曰“巴之世家,明初称蹇氏,成弘以后泽寖微,又牟氏、曹氏科第亦号蝉联。惟刘氏子孙累世弥衍。”其中蹇义、刘春称为重庆先达,明代名臣杨廷和在刘春墓志写道:“重庆先达,曰蹇忠定,文简继之。”

蹇义,明代重庆府巴县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进士。蹇义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吏部尚书、太子詹事府詹事、少师等要职,死后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师,谥号“忠定”,后人亦称之“蹇忠定”。蹇义位列仁宗、宣宗两朝文官之首,死后赠官为正一品,可谓明代重庆第一高官。明宣德十年(1435年),蹇义逝世于北京,享年73岁,明英宗朱祁镇赐葬巴县故乡。

重庆渝中区通远门不远处有一条街,叫天官府街,就得名于蹇义。在重庆两江新区大竹林镇一带,有一座叫龙凼山的山丘,村民称其为“天官坟”。两者间又有什么联系呢?2008年,文物考古工作者揭开了这个谜底。天官坟现存有神道碑亭,通过对神道碑志的解读,确认其为蹇义墓的神道碑。碑为青灰色石灰岩质,雕草叶纹装饰,由碑额、碑身、赑屃座三部分组成,通高3.7米。

《明史》记载,官员的墓地规模均有固定规制,“一品,茔地周围九十步……五年重定。一品坟高一丈八尺,二品至七品递杀二尺。一品坟墙高九尺,二品至四品递杀一尺,五品四尺。一品、二品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马、望柱各二。三品四品无石人,五品无石虎,六品以下无。”蹇义墓应是按照一品官的规制修建,然而几百年沧海桑田,蹇义墓除神道碑亭外,其他设施已烟消云散。

▲神道碑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蹇氏家族墓地调查发现浮雕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1995年3月,文物部门在巴南区鹿角乡万河村收集到墓志三块,墓志主分别为刘春、妻蹇氏、子刘大年。墓志收集到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翰林坟。2020年,翰林坟历经世事变幻的真容显现于人们眼前。翰林坟位于樵坪山轿子顶峰下,前有溪水交合,后连轿子顶峰下垂山脊,左右山岭环绕,远望重重山丘。望之有气势雄浑之感,阴雨、晨曦间,时有云雾遮绕又显幽深静谧。翰林坟墓地是明代形势派风水理论在重庆平行岭谷地貌实践的典范之作。墓地可见主墓一座,为刘春夫妻合葬墓,另有其子刘大年袝葬墓一座。主墓前依次有拜台,神道及两旁的石人、石虎、石马、石羊一对,前有三开间享殿,最前则是望柱。墓地设施布置在龟首形山嘴上,其下布置弯月形明塘一口。

▲翰林坟墓地神道至主墓方向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墓地规制与刘春官秩匹配。刘春,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举乡试第一中解元,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及第中榜眼。有明一代,四川科举中状元、榜眼各仅一人,状元为杨慎,榜眼即刘春。刘春进士及第后,入翰林院,授为翰林院编修,后官至礼部尚书,曾入内阁。刘春死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享年62岁,获从一品赠官太子太保,谥文简。

刘春还有一弟,曰刘台。弘治五年(1492年),刘台举乡试第一中解元,弘治九年(1496年)中进士十四名。刘春、刘台兄弟相继中解元,又举进士,一时传为美谈。刘台官至广东布政使左参政,为从三品,后辞官赋闲在家,自号“是闲”。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刘台无疾而终,寿登九十。刘台死后第三年,与其妻蹇氏合葬于柳市大地坝。1978年,刘台夫妻合葬墓现世,在当时人和公社共和村玉清寺旁发现双室石室墓一座,出土墓志表明了墓主身份。墓葬还出土了鎏金铜筛、陶器、石俑、石马等共计五十六件,其中石俑三十二件系一套完整石雕仪仗队。

刘春、刘台的父亲刘规、祖父刘刚,皆因刘春缘故获赠官礼部尚书,其墓葬也按照对应规制进行了修建。1987年,九龙坡区开展第二次文物普查,在华岩镇联合村响堂岩发现墓碑一通,并在墓碑周围的田地中见到残存的石人、石马、石龟的圆雕石刻。墓碑为“赠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刘公墓表”,正文与乾隆《巴县志》所载“赠礼部尚书应乾刘公与邓夫人合葬墓表”几无差别。明代规定,只有公侯、一品、二品官的墓前才可以立石人,同时有石马二、石羊二、石虎二,分列于神道两旁,以为仪仗。石龟应为龟趺,托立神道碑之用,这块石碑即是神道碑。刘规父刘刚赠为礼部尚书,据乾隆《巴县志》所载“赠礼部尚书刘弘毅神道碑铭”来看,刘刚墓也进行了重新修造,应有神道、石象生等。

重庆巴南区还发现一座明代嘉靖时期品官墓葬——李文进墓。该墓为李文进夫妻合葬墓,墓室外部有拜台,发现石马、石羊、石虎等石像生,墓主李文进为嘉靖年间总督、都御史,官阶为正三品,在谏言、边功、军务等方面功绩卓著。

▲巴南区石马湾李文进墓全景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重庆明代品官墓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墓葬习俗。在重庆铜梁发现多座明代墓葬随葬成套仪仗石俑的情况,如1951年发现明代“文林郎北京西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张云奎(阳山)”墓,1973年发现明代“云南阿迷州刺史李三溪”墓、明代兵部尚书张佳胤的儿子“进士张蔡蒙”墓,1982年发现明兵部尚书张佳胤的父母张文锦、沈氏合葬墓,1984年发现云南按察副使李仕亨家族墓,2005年发现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陈价家族墓。可见铜梁明代的张氏、李仕、陈氏是当地三大世家,其中最为显眼是张佳胤。张佳胤,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累加太子太保,达从一品官秩。万历十六年(1588年),张佳胤病逝,享年62岁,追赠少保,葬于崌崃山(今重庆市铜梁区巴川镇龙、凤山之间)。

▲铜梁河嘴墓地出土石质仪仗俑组合(明)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铜梁这批明代品官家族墓葬发现石俑数百件,亦称为“小兵马俑”,石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可分为骑马俑、牵马俑、吹奏俑、呜锣俑、肩舆俑、侍从俑、抬物俑、持物俑等;从年龄上可分为儿童俑、青年俑、中年俑和老年俑;从身份上可分为吏俑、文俑、武俑、侍(仆)俑等。石俑的大小一般高20厘米左右,骑马俑高多在40厘米左右,肩舆俑高40-50厘米。

仪仗石俑成套随葬于墓中。张文锦夫妇墓出土了2套完整的石仪仗俑,其中张文锦墓出土了1件4人肩舆俑、22尊仪仗俑、2匹马、伞盖、书桌、交椅各1件。前面有鸣锣、击鼓、吹奏俑开道,中间是4人抬轿俑,有提衣过沟的,有张嘴喊号子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后面有牵马俑、侍从俑、书案、床、粮仓,雕刻的丫鬟的发辫、老妪的发髻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张文锦妻子沈氏的仪仗队伍包含了1件八人肩舆俑、57尊仪仗俑、23匹马、2件伞盖、书桌、交椅各1件,前面鸣锣、击鼓、吹奏乐队12人,中间是8人大轿,加上2个扶轿的,共10个人,抬轿的最后一个人边走边提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轿子前后有2顶圆形伞,轿子前有2排文官,后面有3排武将,穿的是盔甲,手上拿着各种不同的兵器,不同人物服饰、形态各异。整个造型小巧玲珑,雕刻精细,堪称国内少有。这两套仪仗俑规制相差较大,与二人入葬时的不同身份有关。张文锦葬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其子张佳胤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朝廷敕赠张文锦为兵部主事,官阶为正六品。沈氏葬于万历五年(1577年),此时张佳胤任督察员右副都御史,官阶为正三品,沈氏则被封为太恭人,官阶为正四品。

张佳胤老师之一为李三溪,曾任云南阿迷州刺史,官阶为从五品。李三溪死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墓葬出土八人抬轿仪仗俑,前后簇拥着一批侍从,有骑马前导及持旗、鸣锣者,轿旁还有随从,后有骑马捧物者,有戴素冠的文吏,有头戴圆盆帽、戴盔披甲的武士,形象生动地显示了明代刺史一类官员出巡的场面。

除前面介绍的明代品官墓葬外,还有荣昌喻茂坚、合川胡世赏、酉阳冉跃龙、石柱秦良玉等墓葬遗留。几百年世事变幻,尽管他们墓塚完残不一,但都是历史遗留的馈赠,为我们展现了明代重庆的文风文脉,是重庆故事演绎的珍贵资料。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陈东)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