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重庆历史的人,大都听说过巴蔓子的故事,作为历史上留下姓名和故事的少有的几个古代巴国名人,历来为后人所赞颂和传扬。重庆人刚烈耿直的个性和文化,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巴国的英雄——巴蔓子。
▲高2米的巴蔓子雕像。熊明 摄
巴蔓子的英雄事迹在蜀汉谯周的《三巴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宋代的《太平御览》都有记载,文字内容相似,都是讲述了巴国内乱,巴蔓子为解除国难,采取向楚国借兵的方法,并许巴国三座城池为酬。内乱平息后楚国使臣来求践约。他慷慨作答到:“为解除国家的危机我的确答应过三座城池。但我终究不能私自割让国土,我既然不能信守承诺,当用我之头向楚王致歉”,于是自刎而亡。楚王深受感动,感叹说:“假使我们楚国能得到巴蔓子这样忠勇义气的将军,又何必在乎那几座城池呢!”巴、楚两国分别以上卿之礼埋葬了身、首。
或许在国乱发生之时,巴蔓子出发向楚国求助时就已经想到了自己的结局。巴楚之间也曾是宿敌,数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是在楚人的欺凌下,巴人才从肥沃的江汉平原西迁进入三峡地区。如今要向楚国求救兵,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个代价或许能解决当前的国难,却会为今后带来无穷后患,唯有不顾己身才能两全。于巴蔓子而言,国土完整是必须坚持的国家大局;允诺给楚国的三城亦是不可摒弃的诚信,个人诚信与国家大局相比,孰轻孰重自不必说,于是刎首以完成保全国家的大局,同时以性命向楚王表达违背诚信的致歉。此般忘己救国,舍生取义的行为,让楚王不责怪其背诺行为,反而感慨巴蔓子是具有刚烈气节的英雄君子。
▲位于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的巴蔓子将军墓。熊明 摄
巴蔓子的文献记载充满传奇性,但由于巴国文字漫灭,关于巴蔓子的文物遗存几乎不见。历史文献记载的巴蔓子之墓便有三处之多,一为重庆莲花池,二为重庆忠县巴王坟,三为湖北省利川市西都亭山下的“巴蔓子墓”。但历史学家也承认,这些记载均属附会不可信。忠县巴蔓子墓已经完全不可确指,除了道光年间的《忠州志》称“蔓子墓在治西北一里”之外,没有另外的任何文献和实物佐证。渝中区巴蔓子墓也颇可疑。现在可考的最早文献是明代曹学佺所著《蜀中名胜记》:“郡学后莲花坝有石麟石虎,相传为巴王冢。”此地后来慢慢被附会为将军坟,又从将军坟演变成了巴蔓子墓。据资料,清雍正年间,郡守张光鏻重新修立碑表,设专人守墓。乾隆二年(1737年),县民周尚义捐修,砌以石。道光十五年(1835年),知县杨霈捐俸银三百两与中营游击马怀谟重修此墓,派人看守,春秋致祭。现存巴蔓子墓重建于1922年,川军第一军军长兼川东边防督办但懋辛主持修成墓园并立碑“东周巴将军蔓子墓”。
即便如此,考古学家也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相辩证,尝试考证巴蔓子的事迹。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白九江院长著文认为,“巴”不是蔓子的姓氏,应该是国别,“曼”才是其姓,来自于春秋时期邓国国姓或是郑国贵族。古人对此是分得很清楚的,忠县丁房双阙上的明代忠州知州贺国桢《巴国忠贞祠铭》和清代忠州知州成文运《忠贞祠铭》,均称巴蔓子为“蔓公”,明代叶贵鼎所著《巴王庙》诗则尊为“曼公”。“巴”“曼”姓不分是近代以来犯的常识性错误。他的事迹发生时间虽然文献中只是说在“周之季世”也就是战国时期,但根据《华阳国志》记载的“巴国称王”的线索,巴蔓子的事迹大约在公元前323年-321年,当时巴国国都已经西迁到阆中,和蜀国之间战争不断,国家不稳,而楚国的势力已经进入三峡地区的巫山、奉节地区,完全可以及时出兵协助巴国平乱。
巴蔓子故事充满了史家对历史人物的高光描述,蔓子将军的“忠勇报国”、楚王的“礼葬忠良”都流传千古,却也掩盖了历史背后的残酷真相。蔓子将军想要用自刎的方式感动楚王使其放弃三座城(考古学家认为是现在的忠县、云阳、奉节三座城),却未能如愿。因为根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期晚段至晚期早段,约在秦灭巴、蜀前后不久。在重庆市奉节、云阳、万州、忠县等地留下了大量的楚文化墓葬,这些楚文化墓葬的分布特点表明巴、楚两种文化、两种人群相处较和谐,呈现楚领城郭要塞、巴居乡野聚落的情况,而不像是楚国通过大规模战争进入巴境,更像是蔓子“请师于楚”,楚顺势占领的结果。如果这些推测无误,那么说明楚国虽以“上卿礼”葬蔓子头,但并没有放弃“三城”之地,而是曾经较长时期占领过“三城”,一直延续到秦灭巴后,楚、秦仍多次在三峡、黔中一带互争雄长,这在《战国策》《史记》《华阳国志》中多有记载。而蔓子将军为代表的巴国贵族引外来势力平息内乱的做法,也无异于引狼入室。此后不久,巴、蜀因苴相争,巴惮于楚,未吸取引楚入巴的教训,转而求救于“虎狼”之秦,终致灭国。
但不管如何,巴蔓子堪称巴人之魂,在危难时刻为爱国奉献、无私无畏的人文精神,是古代巴人的民族英雄。此后重庆人继承了巴人性情刚烈、重然诺、轻生死的个性,英才辈出,故有“巴出将、蜀出相”的说法流传。巴蔓子精神仍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清代巴县知县王尔鉴作《巴蔓子墓》诗一首,缅怀巴人伟大英雄。最后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中巴蔓子的那份豪情豪爽和精忠报国的高尚精神。
“穹窿哉,蔓子墓,渝城颠,石封固。多少王侯将相陵寝穴樵儿,独此屹立两江虹势迥盘护。头断头不断,万古须眉宛然见。城许城还存,年年春草青墓门。君不见背弱主,降强主,断主之头献其土。又不见明奉君,暗通邻,求和割地荣其身。惜哉不识蔓子坟。”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