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 钓鱼城古战场遗址考古将有重大成果发布
钓鱼城古战场遗址考古将有重大成果发布
发布人:重庆考古网  2012-03-29

击毙蒙哥大汗礌石不在襄阳在钓鱼城;  
神雕大侠杨过的原型是守城将领张钰

这是一个迷:在重庆生活多年的金庸,
为啥要在小说中将历史事实“渝”冠“襄”戴?


       合川钓鱼城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目前进行。市文物考古所透露,预计4月中旬,将发布重大成果。有东方特洛伊之称、在古代战争史上具重要地位的钓鱼城古战场遗址,此前已爆出重大考古发现:南水军码头、南一字城墙遗址发掘出炮台、石制炮弹等。753年前蒙古皇帝蒙哥指挥攻击钓鱼城时,就是被这种石炮弹击毙。

       同时,记者获悉,旧版金庸全集将再版,6月上市。再版中,金庸删去了一部分“读者喜欢,但科学上不合理”之处。但《神雕侠侣》一书中,依然保有杨过助郭靖抗蒙,在襄阳城外用石头击毙蒙哥大汗一节。

       事实上,抗战时金庸在渝生活数年,山城可谓他第二故乡。为什么一段改变世界的历史,在依据历史基础的小说中却被金庸“张冠李戴”?为什么江湖气质十足的码头城市重庆,一次也没在其小说中出现?

       热报记者经长时间追踪,试图一点点剥开缠绕这些问题的面纱。


史实:钓鱼城石炮弹击毙蒙哥

       目前,钓鱼城“南一字城”遗址已入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

       遗址发掘出一排半人深的坑,布满礌石,海碗大小。专家介绍,礌石是宋军抗蒙的炮弹。每枚重约5公斤,经投石机发射,最远射程达400米。

       据《元史·宪宗本传》载,1258年,蒙哥挟西征欧亚非40余国威势,分兵三路伐宋。蒙哥亲率一路,于次年二月,攻抵合川钓鱼城外。蒙军遭顽强抵抗,骑兵冲击、诱降、士兵搭架攻击、挖地道偷袭等,均不奏效。

       1259年2月3日,蒙哥大汗前线督军,亲上高梯瞭望城内敌情。城头宋军发现城外200米的青罗伞盖,用投石机发射炮石,重伤蒙哥。七月,蒙军北撤退至今北温泉,蒙哥死亡。

       蒙哥毙命,导致整个欧亚战局缓和,世界历史因此改写。西方史学家称钓鱼城“上帝折鞭处”。  


小说:杨过襄阳城飞石毙大汗

       蒙哥南征毙命,更多的人却是通过金庸著《神雕侠侣》所了解。小说中说神雕大侠杨过助郭靖夫妇抗蒙,在襄阳城下以飞石击毙蒙古大汗蒙哥。此章节也是《神雕侠侣》最高潮部分,一代大侠谢幕之举,让无数读者荡气回肠。

       宋蒙大战时,襄阳作为重要主战场。近年襄阳古城旧城改造时,也屡屡发现类似钓鱼城的礌石炮弹。人物传记作家颜坤琰说,因《神雕侠侣》广为传播,无数人认定,当年改变世界走向的蒙哥之死,发生在湖北襄阳,从而盖过真实历史事实。


揭秘:杨过原型是钓鱼城守将

       去年4月,香港《大公报》载张程著《历史把脉之疑难杂案》一文,认为杨过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金庸据南宋将领张钰经历加工而成。

       张钰是陕西人,18岁时流落合川参军。因作战勇猛,张钰递升为都统制(后陆续任重庆知府、四川制置使),协助钓鱼城主帅王坚守城。十多年固守钓鱼城中,张钰拒绝劝降,屡败元军。“炮击”蒙哥大汗,就是他指挥。

       1278年2月,叛徒配合,元军攻下重庆,张钰率兵巷战失败,乘小舟东下,在涪州被捕。1280年2月,张钰自杀。


专家:金庸在重庆生活近3年,他的小说为啥将史实张冠李戴?

       金庸本名查良镛,身出浙江海宁名门。颜坤琰说,1943年春,高中毕业的金庸逃亡至重庆,选择了位于南温泉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国际法专业,希望做一名外交官。

       金庸反感军管军训,写壁报讽刺学校训导主任。1944年秋,他被学校开除。随后,金庸进入两路口国立中央图书馆,登记借书还书。如今重庆还保存着金庸在图书馆的职务、薪俸、生活补助金额等原始资料。

       业余,金庸创办大众杂志《太平洋》。因物价飞涨,杂志只出版创刊号一期。金庸觉得生活如一潭死水,1945年冬,他辞职离开山城。

       颜坤琰说,金庸在重庆学识与学养获得极大提高,为他日后文学创作打下坚实基础。但他为什么要在小说创作中,将一段发生在重庆的改变世界历史的事实“张冠李戴”呢?

       享有“平生不识刘国重,便称金迷也枉然”盛誉的金庸研究家刘国重说:“查老先生自由浪漫,虽小说基于一定历史事实,但他有写小说的自由度,不会太拘泥于历史。”刘国重还说,“小说这样安排情节是因为‘三一定律’,即集中一个地点发生很多故事,目的是为了达到剧情集中、冲突尖锐的效果。而且查先生本人也曾谈过,小说人物、地点等系杜撰。”

       苏州大学文学院汤哲声教授认同:“小说允许虚构,没必要用历史的眼光去考证小说,就如根据武侠小说去学习武功一样,不靠谱,也没意思。”

       西南大学韩云波教授出版了8部金庸研究专著。他说,金庸小说喜欢选取中原为背景,因其战略位置重要,是内容需要。而小说多次出现云南、贵州和福建等地,因其边陲风情万种,是审美需要。重庆几不靠,被忽视了。

       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没体现重庆风貌,更多出于创作需求。“查老在重庆时只是个学生,他也许没有想过日后会成为作家。他没去过大理,但小说屡次出现大理,他在杭州生活工作多年,但作品也鲜有提及。”


后记:重庆人之惑难道永远成谜?

       金庸不光将蒙哥毙命史实“张冠李戴”,让重庆人更奇怪的是,作为一座举世无双的江湖气质城市,码头文化深厚,人民忠勇直质,恩仇分明,堪称武侠天堂,且金庸在这里生活多年,山城重庆为啥一次都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最近一月,记者数十次给金庸香港的家打电话,每次都是一名外籍佣人接听。不管哪个时段,该佣人都表示金庸外出。记者通过该佣人留言,至今没得到回复。

       同时,记者数次致电香港《明报》,希望帮助联系金庸。秘书San告诉记者,金庸已谢绝一切媒体采访,也不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随后,记者将采访提纲发至该秘书邮箱,依然无回音。记者还联系金庸授权律师楼韬,他表示不回答任何关于金庸问题。

       3月24日,金庸儿子查传倜现身成都。但他只简单表示父亲身体尚好后就消失。热报一直请香港同行联系,甚至做好赴港面访准备,但得到回答都是金庸需静养,连香港当地记者也无法接触其本人。

       2010年上海世博会,金庸本计划出席。当时供职重庆晚报的热报记者丁香乐守在现场,期待就此发问。因身体原因,金庸终未出席。

       2005年前金庸担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汤哲声教授曾多次与金庸接触,“查老很高兴关注他的作品,但不管批评还是褒扬,他很少回应”。

       2002年6月,《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在香港举行,金庸前来参观。他向记者谈及重庆生活。但无人问有关其作品之事。

       金庸1924年出生,今已88岁。重庆人的疑惑,难道永远也得不到金庸本人解答了吗?


文章来源:都市热报 第65期 第4版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