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多方面精准控制的趋势演进——记第三届博物馆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所感
多方面精准控制的趋势演进——记第三届博物馆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所感
发布人:  2025-04-29

随着《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要求》的发布,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已从单一的保存环节,逐渐转变为文物全链条保护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仅仅进行分类收纳和温控布置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专业化需求。第三届博物馆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基于此,对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中长期风险防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展示。本文将初步探讨预防性保护在科学化方面的更高目标方向以及面临的新问题。

 

一、馆舍环境的低碳化设计与系统化

在全球“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建筑行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作为文物收藏的馆所建筑体系,也日益成为能耗的主要消费者。因此,绿色革新的趋势将逐步从旧馆舍的改造,拓展为纳入环境降能耗运营的必然需求。在上一届博物馆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上,“博物馆建筑节能与空调设计”议题已经引起了对照明、空调以及展区节能孤立系统改造的关注。本次会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环能院高彩凤正高级工程师在《博物馆建筑绿色低碳设计优化案例分享》中强调,馆舍的低碳改造需要兼顾整个馆舍的内外建设、功能分区现状进行全方位整体规划:即面对暖通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和特殊设备这馆舍运营三大能耗方面的挑战,以馆舍整体温室模型计算精准能耗来设计优化,从围护结构优化、能源设备系统性提升、可再生能源产能及智能化运维等方面,实现减少博物馆运营中的碳排放,推动“零碳展厅”的能效管理目标。

 

 

高彩凤《博物馆建筑绿色低碳设计优化案例分享》

 

二、调控可视化与精细化管控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扩展,可视化技术变得愈发重要。该技术能够实时感知、智能分析并直观展示环境数据,将博物馆环境调控从被动记录转变为精准响应,显著促进了风险预警与主动防控的双重联动机制。在本次会议上,来自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和田浩研究员发表了题为《博物馆环境的可视化与评估》的演讲,荷兰文化遗产局的巴特·安克斯米特研究员探讨了《博物馆室内气候控制的最佳标准》,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的文森特·贝尔特兰研究员分享了《藏品保存环境温湿度与光照的决策制定》,以及韩国国立海洋文化财研究所的金瑞真研究员介绍了《韩国博物馆气候管理现状及更新气候指南的必要性》。这些报告均基于对文物收纳环境中,包括展柜、展厅、库房、封装装具乃至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等环境检测数据的可视化展示。这不仅记录了藏品在全过程中的温湿度变化曲线,还通过温湿度性能指数分析,确认了实际实施的温湿度状况是否符合博物馆设定的环境标准。例如,在可视化温湿度散点图上叠加温湿度气候规范后,可以清晰地了解室内气候是否保持在目标范围内:过热、过冷、过干或过湿的情况一目了然。此外,基于此数据,对微生物季节性影响的评估、化学降解的促进或降解程度、对高敏感文物可能造成的机械性损害风险,以及协调人员观展舒适度与藏品保护的平衡等方面,都成为精细化管控的关键。

 

 

巴特·安克斯米特《博物馆室内气候控制最佳标准的探讨》

 

 

文森特·贝尔特兰《藏品保存环境温湿度与光照的决策制定》

 

三、精准预测空气污染扩散

继第二届博物馆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上对博物馆环境中污染物非靶向分析方法的阐释之后,本届会议上,清华大学副教授许瑛的分享《博物馆室内空气污染物分析与控制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对博物馆有机污染物的系统精准化识别和筛查。通过建立以铁器为例的劣化影响机理模型的数学规律,以及调湿材料的吸/放机理模型的构建和应用验证,许瑛副教授为精准调湿干预建立了模型阈值。这不仅完善了展陈环境预测系统的确立,也为未来布展用料的污染阈值进行了初步探索,逐步将展后污染调控理念转变为布展污染影响控制,使之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许瑛《博物馆室内空气污染物分析与控制研究》

 

同时,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然在其题为《馆藏环境有机酸来源及危害》的分享中,着重从技术上确认了展陈材料散发和博物馆环境空气中有机酸的存在,并对有机酸对不同材质藏品的危害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这进一步明确了展陈材料散发和博物馆环境空气中的污染物对文物长期保存的显著影响。同时,对有机酸控制阈值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张然《馆藏环境有机酸来源及危害》

 

四、藏品风险评估的评级追踪

在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领域,风险管控的理念正变得越来越全面。上海博物馆博士后李丹丹在其题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评估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的分享中,将风险评估的静态确认提升至动态追踪预测的层面。通过综合考虑文物在不同空间(如库房、展厅、展柜和运输途中)的差异、暴露时间以及温湿度等风险因素,构建了保存环境风险分析矩阵,实现了对文物所处环境状态的风险分级追踪。这有助于指导实施相应的调控保存机制,实现多因素耦合机制下的风险预判,从而达到风险防控的精细化和预警干预的效果。

 

李丹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评估技术研究进展和趋势》

综上所述,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关键领域。面对检测与控制、数据管理与应用、报警与预警机制、末端处理与源头预防等关键问题,如何逐步将藏品安全环境的行业问题提升为材料劣化的风险科学问题,并受到现代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基础学科理念应用的支持,是未来预防性标准化的重要方向。多方面精准控制的趋势演进,将是今后预防性标准化的焦点。文稿:叶琳   张贺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