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图一 陈家湾墓地位置示意图
二、墓葬概况
陈家湾墓地此次清理的两座宋墓,均为长方形单室石室墓。墓葬坐南面北,由西向东依次编号为M1、M2,两者相距约2米。其建造方式为先依山体布势挖墓圹于山前的缓坡地带,然后以厚重的条石砌筑墓室。墓室由墓门、侧龛、后龛、棺床、墓顶等组成。其中,侧龛、后龛、墓顶均雕刻有花纹图案,内容涉及到瑞鹿、雀鸟及各种花卉,M1后龛还雕刻有墓主人坐像。雕刻主要采用减地平钑技法,纹样精美,题材丰富,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M1
M1墓向325°,由墓圹和墓室组成。墓圹呈长方形,近直壁、平底,壁面较规整,长3.5、宽2、深1.42米。墓室为长方形单室,长3.02、宽1.48、高2.14米。由墓门、侧龛、后龛、墓顶、棺床等组成(图二),除门槛石和封门石破坏严重外,其余各组成部分均保存较好。清理前,墓室内填充有红褐色杂土,包含有大量的近现代垃圾、瓷片及碎石残块等。
图二 陈家湾墓地M1平剖面图
墓门 由门基、门柱和门额等组成。门基系在墓底横向平铺的条石,门基之上左右两侧各竖置一条石作为门柱(兼作壁柱),门柱宽0.68、高1米。两侧门柱上再横置条石构成门额,门额长1.38、宽0.54、高0.24米。墓门外有长1.34、宽0.34、高0.3米的条石,可能用来抵门,略高于门基。
侧龛 由龛基、后壁、龛楣等组成。龛基为墓室壁基,宽2.16、高0.46米。壁基两侧各立壁柱一根,前壁柱兼作门柱,后壁柱宽0.72、高0.94米。两壁柱间置一后壁形成侧龛,左右侧龛形制大小完全相同,宽0.86、高0.62、进深0.04米。侧龛上叠置一横向条石作为龛楣,条石宽0.9、高0.34米。龛楣内双线刻划并向连接的连弧状火焰纹。左侧龛楣内饰一对雀鸟(图三);右侧龛楣内饰一对瑞鹿,一只神态悠闲呈微步向前状,一只呈嬉戏回首状(图四)。
图三 M1左侧龛楣雕刻
图四 M1右侧龛楣雕刻
后龛 由壁基、龛基、后壁等组成。壁基位于最下方,与侧龛龛基齐平,宽0.76、高0.46米。壁基之上为龛基,宽0.88、高0.42米,正面中间刻有两个对称边长0.20米、进深0.02米的方形浅槽,槽下雕刻有莲花底座。后壁位于最上方,中间靠下部分置内外两重龛。外龛宽0.52、高0.34、进深0.12米,龛面双线刻划有连弧状火焰纹。内龛宽0.24、高0.26、进深0.04米,顶面中央上施莲瓣状伞蓬,下雕墓主人坐像,高0.22米。坐像头戴高冠,身穿圆领宽袖长袍,双手合拢于袖内(图五)。
图五 M1后龛龛内雕刻
棺床 位于墓底中央,床面由一长方形条石顺墓向平铺而成,长1.86、宽0.56、高0.14米。棺床四周设有排水沟,两侧宽0.10、深0.12米,后端宽0.16、深0.12米,前端宽0.14、深0.12米。
图六 M1封顶石板雕刻
墓顶 呈覆斗状,由上下两层条石叠涩垒砌而成。下层由两侧壁柱安置的纵向过梁及前后壁柱间对应安置的横梁围合而成,长1.12、宽0.64、高0.26米。上层叠置于下层之上,长0.62、宽0.52、高0.22米。上、下两层的纵向过梁石看面下棱角均为抹边结构。上层条石之上加盖石板封顶,向内面长0.62、宽0.52、厚0.24米,周围双线刻划有圆角亚字形图案,内饰四角对称的缠枝花瓣(图六)。
瓷碟 1件。M1:1,方唇,唇面略内凹,浅弧腹,平底。红褐胎。内壁及唇部施透明青釉,烧制火候不高。口径10.6、底径4.4、高3.3厘米(图七)。
图七 瓷碟(M1:1)
瓷碗 1件。M1:2,方唇,斜弧腹,内底有涩圈,圈足。红褐胎,白釉,施釉到腹中部,胎体表面可见乳白色化妆土。口径18、底径7、高5.9厘米(图八)。
图八 瓷碗(M1:2)
图九 陈家湾墓地M2平剖面图
侧龛 由龛基、后壁、龛楣等组成。龛基为墓室壁基,宽2.14、高0.42米。壁基两侧各立壁柱一根,前壁柱缺失,后壁柱宽0.7、高0.92米。两壁柱间置一后壁形成侧龛,左右侧龛形制大小完全相同,宽0.84、高0.62、进深0.04米。侧壁上叠置一横向条石作为龛楣,条石长0.84、高0.3米。龛楣内双线刻划并向连接的方框。左侧框内雕刻一株荔枝和水仙,前者枝叶稀疏,两串果实高踞枝头(图十);右侧框内雕刻有一束忍冬花和荷花(图十一)。
图十 M2左侧龛楣雕刻
图十一 M2右侧龛楣雕刻
后龛 由壁基、龛基、后壁等组成。壁基位于最下方,与侧龛龛基齐平,宽0.72、高0.42米。壁基之上为龛基,宽0.84、高0.42米,看面双线刻划连弧状火焰纹,内施一株盛开的折枝荷花(图十二)。后壁位于最上方,中间靠下置龛,龛宽0.46、高0.4、进深0.18米,龛面雕刻有连弧状火焰纹,龛内刻划有左右相对的折枝菊花(图十三)。
图十二 M2后龛龛基雕刻
图十三 M2后龛龛内雕刻
图十四 M2封顶石板雕刻
墓室内未发现葬具和人骨。在靠近后龛的排水沟内发现瓷碟1件。
瓷碟 1件。M2:1,圆唇,浅弧腹,平底微凹。灰胎,透明青釉,釉层极薄。口径8.4、底径3.8、高2.8厘米(图十五)。
图十五 瓷碟M2:1
三、结语
(一)年代
本次陈家湾墓地清理的两座宋墓,东西并列,相距较近,其形制结构、雕刻技法等完全相同,应为同一时期建造的夫妻异穴合葬墓。根据M1后龛的墓主人头像、服饰和M2侧龛、后龛雕刻的各种花卉图案,我们初步认为M1墓主应为男性,M2墓主则为女性。关于M1、M2的年代,此次考古工作并未发现相关的纪年材料,我们可从墓葬的形制结构、雕刻纹样以及随葬器物等方面对年代进行推断。
从形制结构看,陈家湾两座宋墓结构简单,均为长方形单室,覆斗状藻井顶,左右设侧龛,后置后龛,后龛看面中央还刻划连弧状火焰纹,与重庆北碚苦塘沟杨元甲夫妇墓[1]、江家嘴墓群M1、M2[2]、九龙坡斑竹林M2、M6[3]、四川泸州奇峰镇M2(1186年)[4]、井研金井坪M2[5]等南宋中晚期石室墓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根据赵忠波先生对四川盆地宋代石室墓分期成果,夫妻异穴合葬墓从北宋晚期砖石墓就开始出现,至南宋中晚期(1174年-1233年)亦常见于石室墓中,其墓室顶部以藻井顶为主,并指出夫妻异穴合葬中夫妻间的联系减弱而单个墓室的独立性增强,是丧葬观发生变化的体现[6]。
从雕刻纹样看,陈家湾两座宋墓纹样主要涉及到墓主人坐像、瑞鹿、雀鸟及各种花卉图案,均是南宋中晚期石室墓中较为常见的雕刻题材。其中,M1墓主人坐像在四川泸州桥头山宋墓[7]、资中烂泥湾宋墓[8]、华蓥安丙墓M2(1224年)[9]均有发现;M1瑞鹿与四川彭山虞公著夫妇合葬墓(1200年、1226年)[10]、泸州青龙镇宋墓[11]、喻寺镇M1(1176年)[12]非常相似;M2涉及到的花卉主要有荷花、菊花、荔枝、水仙、忍冬等,有研究认为,在南宋中晚期之前,花卉石刻就已出现在川中的石室墓中,品种皆为牡丹,到南宋中晚期,石室墓中所见花卉的品种大大丰富,一墓之中常见多季花卉共出的情况[13]。
从随葬器物看,陈家湾两座宋墓出土器物相对较少。整体而言,这批器物制作较为粗糙,烧制火候不高,胎质粗疏,釉层较薄,这与宋代社会为规避厚葬带来的盗掘风险而普遍倡导薄葬的风气有关。目前,可兹对比的材料相对不多。不过,M1出土的瓷碟,方唇,唇面略内凹,平底,与九龙坡斑竹林M6[14]、北碚莲花堡墓群M3[15]等南宋中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同类型几乎完全相同。
综上而言,我们初步判定陈家湾墓地M1、M2的年代应为南宋中晚期,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至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期间。
(二)价值与意义
陈家湾墓地M1、M2的形制结构、雕刻纹样与川渝地区发现的同时期石室墓具有一定的共性。不过,陈家湾两座宋墓的发现仍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就雕刻纹样而言,陈家湾两座宋墓的装饰题材主要有墓主人坐像、瑞鹿、荷花、菊花、荔枝、水仙、忍冬等。其中,墓主人坐像居于墓室正位,其他雕刻围绕着墓主人进行布置,营造出逝者延续生前美好生活并充满吉祥意味的舒适空间;荷花代表着高洁、坚贞,菊花代表着刚正、坚毅,荔枝代表着健康、长寿,水仙代表着纯洁、高尚,忍冬代表着富贵、财富。上述花卉既是墓主人对花卉的喜爱和以花寄情的反应,同时作为春夏秋冬所代表的时令花卉,更有表达出四季更替、轮回和墓主人生生不息、永享供奉的美好愿望[16]。
陈家湾墓地两座宋墓的考古发掘,对于进一步认识重庆地区尤其是主城地区宋代石室墓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两座宋墓具有川渝地区南宋中晚期石室墓的典型特点,墓室内雕刻纹样精美,题材丰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为我们研究重庆地区宋代石室墓的类型、特征,为探讨宋代的丧葬习俗、雕刻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section data-role="paragraph"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margin: 0px 0px 24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color: rgba(0, 0, 0, 0.9);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附记:本次考古发掘的有王洪领、黄广民;摄影、绘图为王铭、牟俊杰、朱雪莲;拓片为黄广民。
[1] 白九江、莫骄、徐克诚:《重庆市北碚区苦塘沟南宋杨元甲夫妇慕的发现与研究》,《四川文物》2015年第6期。
[2]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沙坪坝区文物管理所:《重庆沙坪坝区江家嘴墓群考古发掘简报》,《长江文明》2018年第4期。
[3]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重庆市九龙坡区斑竹林慕地考古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22年第2期。
[4]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泸县宋墓》,第88-93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5]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并研县文物管理所:《四川井研县金坪山宋代墓地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2年第1期。
[6] 赵忠波:《从葬制葬俗变革看社会变迁》,四川大学项士学位论文,2007年。
[7]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泸州市文物局、江阳区文物管理所:《四川泸州市江阳区桥头山宋墓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8年第2期。
[8]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资中县文物管理所:《四川资中县烂泥湾宋墓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5年第2期。
[9]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安市文物管理所、华蓥市文物管理所:《华蓥安丙墓》,第43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
[10]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彭山县文化馆:《南宋虞公著夫妇合葬墓》,《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
[1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泸县宋墓》,第16-17、33-34、47-48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12]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泸县宋墓》,第64-65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13] 赵兰:《审美取向与时间表征一四川宋代画像石室墓的花卉石刻》,《四川文物》2017年第3期。
[14]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重庆市九龙坡区斑竹林墓地考古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22年第2期。
[15]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北碚区文物管理所:《北碚区莲花堡墓群发掘简报》,《嘉陵江下游考古报告集》,第489-490页,科学出版社,2015年。
[16] 赵兰:《审美取向与时间表征——四川宋代画像石室墓的花卉石刻》,《四川文物》2017年第3期。
文稿:王洪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