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长寿桓侯宫的历史沿革与功能流变
长寿桓侯宫的历史沿革与功能流变
发布人:  2025-01-07

明代《蜀中广记》对川东北一带的张飞庙进行过统计:“张桓侯益德,劲勇正直,没为明神,川东北多庙祀之。川北二处:一在阆中,侯守土也,曾子固有《记》;一在广安道中,侯破张郃所经也。川东四处:一在长寿乐温山,下瞰大江,安刚中有《记》;一在涪州,张士环有诗;一为夔府忠显庙;一在云阳县江南。而云阳者尤赫赫,出峡入峡必祷焉。故老言,范、张难作,有获侯元于忠、万间,因是川东之人崇祀为多。”[1]在既往的研究中,阆中和云阳的张飞庙更为突出,也较为知名,长寿桓侯宫的相关研究则较为薄弱。其实,在漫长的历史中,长寿桓侯宫曾长期作为当地的地标建筑存在,也是川渝地区著名的文化景观,南宋范成大[2]、王象之[3]等文人及官员均亲临参观,南宋时期为北宋巨然所作《长江万里图》[4]加注红色地名时,在乐温(长寿故名)旁专门标注张飞庙,后世历代史料中,描述乐温和长寿,多要同时提到张飞庙。

《长江万里图》局部,上南下北,标注乐温县和张飞庙

 

寿桓侯宫简介

长寿桓侯宫位于重庆市长寿区凤城街道复元村詹家沱不语滩,又称张桓侯祠、张飞庙,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目前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建筑整体坐南朝北,背山面江横向展开,非对称式布局,依山就势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由北至南布置在多级台地之上,主入口位于山门,山门前方为多级石梯,拾级而上至旗杆坝,坝前设石砌栏杆,正中设石级直上正殿。建筑群占地面积1185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815.6平方米,由正殿、横殿、慈航殿、三清殿、山门组合而成,并设有围墙进行围护,兼具明清两个时期的建筑风格。

桓侯宫建筑山门的原始形制保存较为完整,为砖石结构建筑,六柱五间三重檐,条石基础,青石板地面,面阔6.79米、通高7.87米,庑殿式屋顶下饰以青瓷碎片镶制的灰塑斗拱,山门石柱阴刻楹联:“精心壮志于今为烈,忠肝义胆振古如兹”,横批:“蜀汉正统”,左右石柱阴刻“大清咸丰七年丁巳四月念日吉旦”等字样,其上直排“桓侯宫”三个大字,石质额枋雕刻“双龙戏珠”图案,雀替雕刻祥云图案。 

长寿桓侯宫全景

 

寿桓侯宫历史沿革

南宋《舆地纪胜》载:“张益德行庙在涪州乐温县之西,庙宇临岷江,邑令赵焕记云,大观间于庙前得三印及珮钩,又耕者得刁斗于祠之北……象之尝至乐温庙中视刁斗及箭镞。”[5]

清《宋会要辑稿》同样记载:“蜀将张飞祠,在涪州乐温县。徽宗大观二年(1108)五月赐庙额雄威,封肃济侯。政和二年(1112)十二月加封武烈公。尝于庙前得铜印三,钩佩、环钩各一,银匣一,以为飞所佩也。”[6]

民国33年《长寿县志》记载:“吾邑桓侯祠,原在今河街镇西乡阁,俗称“西街角”。前临大江,自移城后,始迁不语滩岸上。石碑湮没泥沙。前清末叶,因修街道,在泥土中掘出,书法遒劲,碑横断,字迹毫未漫漶。现存文昌宫。”[7]该记载中掘出的“石碑”现已不存,幸碑文记载于县志:

《西乡侯碑记》

岷山 张楚民

蜀西乡侯张翼德祠,在涪州乐温涂暨之南,负冈俯江,丛木蔚茂,舟人往来,敬祀羊豕,鼓萧管籥,日有事于祠内。侯没仅千岁,神威凛然未亡。至今尤为中人敬惮。按侯以武力佐先祖得蜀,号万人敌,其天资爱敬君子而恶小人。余尝考其人论其世,方战争破裂,智者以诈相倾,勇者以方相暴。侯于是时,以勇闻天下,乃独爱君子,其贤于人远矣,使之不戕其身而位于庙堂,推其好恶之心,必能糺逖小人,和辑君子,而继孔明之志。其或谓侯以武显而使之辅相人主,不亦过乎?盖尝观楚汉扰攘之季,而高祖定天下,曹参战功居第一,及其相齐也,能延盖公,师其道德,入继萧相国,卒能以清净治民,号称贤相,况区区蜀国而行侯之志乎!甲申岁五月,余赴巴陵,水方悍激,过祠下而祷焉,旋以吉卜,献顾欲为文,以识侯之志未暇也,已而若有感焉,故序其崖略于祠,庶乎识者辨之。

圣宋崇宁四年乙酉二月二十记。

注:张楚民,四川郫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张俞之子,北宋元丰年间进士,官至正奉大夫。[8]碑文中“甲申岁五月”,应为北宋崇宁三年(1104)。 

长寿桓侯宫山门

曾任宋代乐温县令的安刚中也有一篇《桓侯祠碑记》留存:

《桓侯祠碑记》[9]

宋 安刚中

汉自建安以来,王纲废弛,神鼎虚覆,奸雄觑衅,实生豕心。本初、孟德之徒,磨牙砺吻,血视生灵,期于吞噬,不留遗臭。玄德慷慨为国,志在拯援,一时豪杰,狥义风起,相与提挈,共成大事。诸葛、关、张,实为之最,凛冽威风,万夫之雄!荆州之役,群盗鼎沸,公为后拒,毕力尽死,以抗群丑,奋髯张目,横戈一叱,蛇豕异类,褫魄逃遁。虞渊之日,复耀西南,系公之功!今千岁英灵之气,森耸如在,庙食百世,在社固宜。乐温之山,下瞰大江,公之神爽,实兹寓焉。自古迄今,常载祀典。舟行上下,与彼士民,奔走奉事,罔不虔至。九谷嘉生,连被原隰,船楫王湾,安流无恙,阴相之功,在国与民。天朝累封,进爵为王。惟是庙宇,兴建岁久,行廊烂颓,往来咨嗟,力莫能振,郡守李公,向着趋朝,祇谒祠下,再拜祈祷,厥应如响。至郡未几,首议修缮,自捐金帛,众趋成之。功费虽多,了不病民,撤去卑陋,增饰轮奂,开展地基,比旧加倍,是役也议兴于庚午之冬,落成于辛未之春。惟公既有以利其民矣,又有以奉其神,民和神安福,禄来宜行,将以是贺公,刚中忝吏是役,知之为详,敢具以记。

注:安刚中,合州人(今重庆合川人),北宋绍兴年间进士,曾任长寿县令。[10]安刚中为绍兴年间进士,撰写《桓侯祠碑记》年代也应在绍兴年间,《碑记》有“兴于庚午之冬,落成于辛未之春”的记载,绍兴二十年刚好是庚午年,推测维修桓侯祠年代应在绍兴二十年(1150)。

明成化《重庆府志·长寿县卷》在记载长寿张飞庙的同时,记载了另一座“在县东七里”的“雄威庙”[11]。清康熙五十三年《长寿县志》记载更为详细:“张桓侯祠,治西一里,宋大观中县人于祠前得三印及佩钩,刁斗上镌侯名。旧志、《蜀道驿程记》俱载此。”“雄威庙亦祀桓侯,治东五里,宋徽宗大观元年闰十月赐庙额,明正统庚申年重修,在不语滩之上。明季流贼张献忠过此,江水沸溢,舟不能上,贼诣庙拜祷,立誓不妄杀一人,舟始进。全蜀尽遭屠毒而邑中得无恙者,皆侯之赐也,侯真好生矣哉。康熙四十九年,知县石如金重建。”[12]清光绪元年《长寿县志》记载基本相同,补充了“明正统时,知县何聪、主簿何恕移建县东不语滩”。

由此可见,长寿桓侯宫历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始建时期,根据张楚民《西乡侯碑记》,长寿桓侯宫至迟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即已存在。绍兴二十年(1150),郡守李公拜谒张桓侯庙时,见庙宇“行廊烂颓”,于是倡议吏民乡绅捐金帛,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和维修,当时地址在长寿城西河街西乡阁长江岸边(今长寿区凤城街道河街一带),现已无存。第二阶段是迁建时期,明代正统庚申年(1440),移建于东八里不语滩岸边的雄威庙,即现址,康熙四十九年(1710)进行了维修,根据现存建筑山门题刻,清代咸丰七年(1857)进行了改扩建。

清乾隆二年“桓侯不语滩”题刻及栈道遗址

关于长寿桓侯宫的营造原因,在现址南侧长江岸边崖壁上,留存有古代栈道遗址以及清代乾隆二年“桓侯不语滩”题刻,清光绪《长寿县志》载:“桓侯滩,一名不语滩,在县东八里。蜀汉先主攻刘璋,桓侯溯流而上,驻兵于此,后人因立庙祀之。”[13]南宋《舆地纪胜》载:“阳关,距乐温县五里,江口狭处有栈道,遗俗传以为张王战地,其上屯戍旧基存焉。”[14]《华阳国志·巴志》载:“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捍关、阳关及沔关。”[15]唐《括地志》载:“阳关,今涪州永安县[16]治阳关城也。”[17]北宋《太平寰宇记》载:“自涪州界阳关移理属之。”[18]根据以上记载,巴楚“阳关”的位置,应在今长寿区南侧黄草峡,张飞曾于此驻军,后世因此建造桓侯宫以示纪念。结合宋代大观年间在桓侯宫周边出土印章、珮钩、刁斗[19]以及箭镞等物,且王象之亲自到现场考察,见过出土之物,进一步佐证张飞于阳关(黄草峡)不语滩驻军的史实。

长寿桓侯宫面朝长江与长寿城区

 

长寿桓侯宫功能的转变

从蜀汉时期的追思封谥开始,张飞作为勇武的象征被诸多武将崇拜。两宋时期,中央政府对张飞的封赐增多,如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赐庙额“雄威”,政和二年(1112)加封“武烈公”,这些封赐标志着皇权领导下的神明祭祀体系的形成。长寿桓侯宫最初的功能是官方修建的祠庙性质的祭祀场所,因此多有官员和文人修葺作记,此时的张飞仍属于祭祀中的“人”。随着明代迁往“不语滩”新址,长寿桓侯宫被赋予了战乱时保佑邑民安全,和平时保佑风调雨顺等意义,这一时期,长寿桓侯宫的纪念性慢慢淡化,神圣性渐渐增强,张飞的形象已经逐步转向了“神”,祭祀场所也向宗教场所转化,直至作为道教活动场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背景下,作为川渝地区重要的三国文化遗产,长寿桓侯宫成为极具开发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


注释:

[1]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七九《蜀中神仙记第九》。

[2] 范成大(1126-1193),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书法家,记载于《吴船录·下卷》。

[3] 王象之(1163—1230),宋代地理学名著《舆地纪胜》作者。

[4]  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5]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百七十四《涪州》。

[6]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二0》。

[7] 〔民国〕卢起勋等修,刘君锡等纂:民国三十三年《长寿县志》卷十四。

[8] 〔清〕荘思恒修,郑珶山纂:《增修灌县志》卷八《选举志》。

[9] 〔清〕黄廷桂撰:《四川通志》卷四十一《文艺》。

[10]  〔清〕黄廷桂撰:《四川通志》卷一百二十二《选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明〕成化《重庆府志·长寿县·祠庙》。

[12] 〔清〕王鹿田,李开先纂:康熙五十三年《长寿县志·卷四·祠祀》。

[13] 〔清〕张永熙编:光绪元年《长寿县志·舆地二》。

[14]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百七十四《涪州·景物上》。

[15] 〔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巴志》。

[16] 唐初在今长寿辖区设置的县,开元二十二年(734)并入乐温县。

[17] 〔唐〕李泰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第四卷。

[18] 〔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第一三六卷《渝州·巴县》。

[19] 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铜质,有柄,能容一斗。

图文:张七昌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