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科技赋能,创新展示新体验——灰陶辟邪摇钱树座的数字化利用与展示
科技赋能,创新展示新体验——灰陶辟邪摇钱树座的数字化利用与展示
发布人:  2024-12-13

 

一、实施背景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数字经济时代到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科技与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新的行业趋势,文旅产业迎来了新的变革和发展机遇,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加了无数可能。重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现有2.6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48.3万件可移动文物(2022年9月统计数据),近年来凭借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跃升为网红城市。因此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工作,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加强文物与科技的融合,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为进一步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采集、加工制作,充分利用文物数字化资源为公众服务,更好满足公众探索历史文物、了解历史文化的需求,我院遴选出灰陶辟邪摇钱树座,首次将重要考古出土文物开展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利用,深入挖掘文物内涵,讲好文物故事,用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图片

灰陶辟邪摇钱树座多功能文物展柜亮相2024年文物保护与利用博览会

二、实施内容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公众接受文化信息的途径变得史无前例的多元化。通过橱窗、展板、展柜等传统单向的展示手段,很难对文物进行生动阐释,无法满足公众更高层次的观展需求。而数字时代下的展陈更注重双向互动体验,在展览环节中加入互动性内容成为主流趋势。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结合现有的陈列空间,我院首次引入OLED智能数字化多媒体互动展柜,并为灰陶辟邪摇钱树座定制多媒体互动展示软件系统。

(一)OLED多媒体数字展柜

OLED多媒体互动展柜是一款传统展柜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智能化产品,具有保护文物安全、实现智能监测、数字化互动功能,结合高清OLED显示技术、电容触控技术等,支持用户对文物相关信息进行点击查看、缩放、旋转、播放文物视频等功能,从而深度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图片

OLED智能数字化多媒体互动展柜系统连接图

为实现对灰陶辟邪摇钱树座全方位、动态的数字化展示,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我院采取与文物科技企业合作的模式,利用三维扫描技术采集、记录辟邪摇钱树座的信息,并利用虚拟三维影像技术,结合场景三维建模,实现对文物的虚拟数字展示,观众可以通过点击屏幕上的数字孪生摇钱树座,进行可视化放大、缩小等,详实观看文物的各个细节。

图片

灰陶辟邪摇钱树座三维模型动态展示

(二)数字化展示内容

本次用于数字化利用展示的灰陶辟邪摇钱树座,出土于丰都县汇南林口墓群2号墓,时代为东汉晚期,通长61、宽42、高61厘米。其总体造型以辟邪为主体,与昆仑山、鸱鸮、蟾蜍、跽座俑、龙、虎、灵芝等元素共同构建了天界神灵体系——“昆仑悬圃”,反映了汉时人们追求升天成灵、长生不老的世俗信仰,对研究汉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哲学观念、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辟邪摇钱树座整体造型复杂且内涵丰富,我们参考现实形态和历史文献,对辟邪摇钱树座线图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创作,并将其解构为“辟邪”“鸱鸮”“蟾蜍”“龙”“虎”“人物”“灵芝”“仙山”8个部分,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对各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并由点及面,对相关内涵进行拓展,实现了影、音、图、文、实物相结合的展示方式,既增加了观赏性和趣味性,又让原本静止的文物跃然眼前,让观众在声光电的多重感官刺激下,对文物留下深刻直观的印象。

图片

着色前(上)着色后(下) 

图片

灰陶辟邪摇钱树座内容阐释演示

1. 辟邪: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是古人融合多种动物加以夸张想象、变形而成的心目中的珍禽瑞兽,凶猛威武,震慑猛兽邪灵。

“辟邪”之名来源于古人对其寄托的“避险除凶”希冀,最早见于西汉《急就篇》 “射魃辟邪除群凶”,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云:“聚窟洲有辟邪、天禄”。目前,最早见“辟邪”“天禄”铭文的实物为河南南阳宗资墓前发现的两件石兽。墓葬置辟邪,既驱险除凶,也承载墓主灵魂升仙的愿望。

重庆发现的辟邪主要见于陶摇钱树座、石雕和印章。其中以出土于忠县乌杨将军村墓群的石辟邪最为有名,是目前重庆境发现的唯一一件魏晋时期的大型有翼神兽,现收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图片

石辟邪 魏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注:以下图片均来自网络)

图片

石辟邪 东汉  洛阳博物馆藏

2. 鸱鸮:俗称猫头鹰,古人称之为“鸮(枭)”“鸱枭”等,其性情勇猛、夜察豪末,在古代丧葬文化中被赋予了镇墓辟邪、守卫墓主灵魂、引魂升仙的作用。我国最早的鸮鸟图像见于青海乐都县柳湾墓地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的鸮面陶罐。

商代时流行以鸮鸟作纹饰装饰青铜器,并视其为神物,代表器物有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鸮形尊、河南罗山后李村出土的鸮卣等。汉时的鸮鸟图纹则呈现出极大差异,反映出汉代先民视鸮为益鸟保护农业生产,并将其奉为某种神灵的特殊风俗信仰。

图片

鸮面陶罐 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藏

图片

青铜鸮尊 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

陶鸮形五联罐 东汉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3. 蟾蜍:我国对蟾蜍的崇拜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至距今8000年前的辽宁察海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蛇衔蟾蜍陶罐,表达当时人们祈求多子多福和死(冬眠)而复生的愿景。迨至汉代,蟾蜍则被神化赋予了长寿、升仙与不死之药的神秘特性,常与月亮、月宫、西王母、神仙异兽等仙人、仙境同时出现,是仙境中的一员。

图片

T形帛画(天界部分)(红圈内为蟾蜍图像) 西汉  湖南省博物院藏

图片

羽人戏灵瑞画像石拓片 东汉 河南南阳麒麟岗汉墓出土

 石刻蟾蜍 汉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4. 龙:亦作苍龙、青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四灵之一。龙的形象具有鹿角、牛嘴、狗鼻、虾眼、鲶须、狮鬃、蛇身、鱼鳞、鲤鱼尾、虎掌、鹰爪等特征,司掌行云布雨,象征祥瑞,可避不祥。

我国的龙形象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由石块堆塑而成;到了商代,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主要装饰于青铜礼器上;春秋以降,随着阴阳交合、化育万物思想的产生,龙逐渐演变成以阴阳相合为特征的吉祥图案,不再局限于青铜礼器,开始出现在一般的日用器具上,成为一种突出祥瑞气氛的图案;及至两汉,龙已成为阴阳思想的载体,被赋予化生万物的神性,成为汉人心中的通天神兽,能沟通天、地、人三界,趋吉避凶,引领魂灵升仙。

图片

查海石碓塑龙 新石器时代早期 辽宁查海遗址出土

图片

玉龙 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

绿松石龙形器 夏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图片

龙形玉佩 战国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图片

龙虎形铜棺饰 东汉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5. 虎:白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西方之神,四灵之一,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的吉祥寓意。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图腾崇拜的对象到甲骨文中记载的“虎方”“虎侯”,再经商周时期青铜器大量出现的图案纹样,春秋战国的“四象”之一,至汉代画像题材的普遍运用,“虎”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塑造与释义变迁,在不断地阐释与重新建构之后成为天上人间重要的内容形式与观念形象之一,寄托了人们对虎的理解与推崇。

图片

蚌塑龙虎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濮阳西水坡遗址墓葬出土

图片

青铜虎纽錞于 战国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图片

青铜虎钮器盖 战国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图片

白虎瓦当 汉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6. 灵芝:又名“瑞芝”“神芝”“仙草”,汉时已被普遍奉为瑞草,许慎《说文解字》云:“芝,神草也。”在汉代浓烈的升仙氛围下,灵芝顺其自然地成为长寿富贵、如意吉祥、长生不老、食之可以升仙的象征,常作为纹饰出现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与凤鸟、羽人、西王母等代表着升仙含义的图像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汉代独特的升仙系统。

图片

西王母画像砖(红圈内为灵芝图像) 东汉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图片

仙人六博石像拓片(红圈内为灵芝图像) 东汉 四川新津崖墓出土

7. 仙山:多呈现为“山”字形或平台状的悬圃形象。《尔雅·释丘》云“三成为昆仑丘”,《广雅·释山》亦云“昆仑虚有三山,阆风、板桐、元圃”。在汉代先民心中三山、三重、三级以及平台状的悬圃就是昆仑仙山的形象。仙山图像在汉代画像中广为流行,在画像中多以悬圃的形象出现,同时常伴有西王母等仙人画像。悬圃是昆仑仙山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表现为悬于空中的大型园圃,是昆仑登天信仰中最重要的部分。

摇钱树座中仙山多以“山”字形带悬圃的形象出现。仙山与仙人、神兽、植物等内容构成的仙界盛景,折射出古人的神仙思想与对死后升仙的向往。

图片

灰陶山形摇钱树座 东汉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图片

柿蒂形铜棺饰(红圈内为仙山图案) 东汉 巫山博物馆藏

图片

西王母铜棺饰(红圈内为仙山图案) 东汉 巫山博物馆藏

图片

陕西郝滩新莽东汉墓墓室西壁壁画(红圈内为仙山、悬圃图像)东汉 陕西郝滩新莽东汉墓出土

8. 人物形象:可分为仙人和凡人两大类。仙人形象有数种,多见背生双翼、手捧仙药、西王母侍奉者等;凡人形象多以乘瑞兽升天及跪求赐药为主,此类形象常出现在摇钱树座、画像石、铜棺饰等随葬品上,表现了世人对升仙的追求与对天界生活的想象。 

图片

仙人骑鹿画像砖拓片 东汉 四川博物院藏

图片

鎏金铜棺饰 东汉 巫山博物馆藏

三、结语

如果将出土时残缺破碎的灰陶辟邪摇钱树座在文物修复师手中变得完整,视为它的重获新生,那么OLED多媒体互动展柜的引入,则可以看作是赋予其第二次生命。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它不再如从前那样只是静静地在展柜里等待着,如今它更像一位朋友,当你走进它,就会有满肚子有趣的故事向你娓娓道来。这次出土文物数字化利用与展示的成功尝试,不仅丰富了我院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的展示形式,同时也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为我院将来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了实质性的参考和借鉴。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应用的不断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数字化等科技将在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方方面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作用,也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将与时俱进,更加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和文物数字化资源为公众服务,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提高我院的公众服务能力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水平,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图文:余菀莹 吴梦玲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