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蜀道是指翻越秦岭、大巴山连接关中平原至西南地区的官方道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不同的时代发展和功能转变当中,形成了“北四南三”的分布格局,其中“荔枝道”是蜀道“南三段”中的最东段,南起涪陵,北至西乡与子午道相接。在诸多条蜀道中,荔枝道是唯一以植物命名的道路,因唐代天宝年间为杨贵妃运送荔枝的故事而极负盛名。2023年12月,国家文物局组织制定的《考古中国:蜀道工作计划(2024-2028)》,正式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蜀道(荔枝道)考古专项调查工作是该项目的重要子项目,调查工作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我院立即组织了调查队伍对荔枝道开展考古专项调查,除摸清荔枝道的线路走向和保存状况外,新发现了一批与荔枝道相关的古道、驿铺、古桥、古村落及古树名木等沿线文物遗存。
二、简介
响洞村,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盐场镇下辖村,中心地理坐标为N:32°12'27.31" ,E:108°00'30.53",海拔高程1044米。该村落地处川陕两省交界处的大巴山腹地,坐落于G210国道旁的半山腰上,紧邻盐场河,远眺盐场镇,北距镇巴县城约50公里,南距万源城区约25公里,2023年3月被住建部拟列入第六批传统村落名录。此外,镇巴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南部,地处大巴山西部,米仓山东段。正是由于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镇巴县可以说是川陕地区交往的“天然中介”。
图1 响洞村远景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采访到了在当地小学工作了三十多年的退休教师王方宏老人,据他介绍,明清时期响洞村盛产煤矿,当地的铁铺众多,所以周边大量人群来此处铸铁。而关于响洞村名称的来历也较为有趣,相传演皮影戏的人把皮影、锣鼓等工具放到洞子里面,等他们离开后洞子里面发出了演唱皮影和敲打锣鼓的声音,响洞村因此而得名。笔者通过查阅《定远厅志》,发现响洞村原名“响硐场市”,“硐”与“洞”同音,在古代典籍《博雅》与《广韵》中均有收录,文献中偶见二字混用现象,在旧时巴山地区,特指当地的一种岩洞,即在战乱时期于此扎寨御敌的洞穴,亦被称之为“硐寨”,如清道光《通江县志》中就设有“硐寨”一目,现代汉语中则常用于描述某些矿藏的开采区域,如矿洞中的空间。结合本次调查情况,响洞村名称的来历大概率和古代驻军及当地的煤矿产业有关。
图2 口述史调查
图3 《定远厅志》关于响洞村记载
三、保存状况
该古村落老街部分隶属于响洞村街上组,老街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长一公里左右,现保存有二十余栋古民居,大部分民居为砖木结构,穿斗式木构梁架,小青瓦屋面,内设有二层阁楼。屋顶多采用双坡悬山式,少数为歇山式,山花为镂空形式,可以看见内部梁架,整体保存状况较好,部分民居仍有村民居住使用。除了普通的民居建筑外,还有禹王宫、观音庙、关帝庙等公共建筑,不过可惜的是部分建筑没有完整的保存下来,现可看到一些残留的建筑遗迹。整个村落依山而建,就坡而筑,民居与自然相和谐,高高低低的房屋沿着山势层层错落,富有律动感的同时,外露出的穿斗梁架和竹编夹泥墙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
图4 响洞村近景
图5 响洞村街道
图6 禹王宫大门(现为响洞小学校门)
图7 观音庙朝门
响洞村是由万源至镇巴古道沿线上的古村落,石板路从两旁民居的中间穿过,道路现状保存较好,在平坦处多为土路基,上坡部分则以条石路基为主,路基宽度基本保持不变,路面由一块或几块条石横向平铺而成。各块石板间错位倾斜,没有人为干扰的痕迹,呈现出自然原始的状态。石板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风雨的磨蚀,已经变得光滑青亮,成为古村落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图8 石梯步一
图9 石梯步二
四、历史文化
在煤矿产业的带动下,响洞村的茶、盐等商贸产业也逐渐兴盛起来,一度成为周边场镇,甚至川、陕、鄂地区商品交换集散核心地点。明清时期,镇巴县盐场坝(也称盐场关)为川、陕、鄂地区食盐交易地,如今盐场镇的地名就来源于此。作为商品交易集散地,至今盐场镇还流传着“一条黄龙出川来,一条白龙入川去”的俗语,“黄龙”指黄标纸,也就是火纸,“白龙”指棉花。蜀道的特殊之处在于除却道路本身,其沿线的众多文物遗存与文化景观也保留着历史变迁的痕迹,同样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间与价值,如响洞村这样的古村落在荔枝道沿线上扮演的商品集散地的角色,在当时承担了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关中平原等多个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需要,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对商品种类和运输路线的分析,来探讨特定时期该区域的交通情况、文化传播、人口迁徙及社会结构变化等诸多历史问题。
此外,镇巴这个名字来源就让人充满想象,是字面上镇守巴地的含义吗?与巴人或巴文化有没有紧密联系?镇巴因何而得名,通过查阅资料得到了相关的答案,主要有两方面的解释,一说:以县境地地处大巴山,一方的主山称镇,县城固县坝又历为巴山重镇,故名。另说:民国5年(1916)《大楮河重修关帝庙碑记》云:“夫定远厅设于清嘉庆七年,由西邑分属,因地接川省难以定边疆固邦域,设治定远,今改为镇巴县,乃地属巴山必有以镇之,期人民各安生业,永保无虞,故曰镇巴县”。道路的开通与人口流动、文化传播之间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梳理清楚其中的发展脉络需要有充足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来佐证说明,但可以肯定的是,荔枝道甚至是秦巴道路体系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图10 “镇巴县”名称溯源
五、结语
在天宝年间,荔枝道专供荔枝运输,但这条古道在时间的沉淀中已经增加了功能,在不同时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最终成为川陕地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响洞村正是在这种经济流通、文化传播的影响下衍生出来的古村落,繁荣时期发展成为荔枝道镇巴段上重要的商品交换集散地,成为文化融合痕迹明显、文物遗存丰富的地区之一,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聚落形态、风俗习惯、民俗谚语等方面。响洞村同样也是川陕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融合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所以线形文化遗产不只是一条道路,而是一整套的配套体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紧密且复杂。
近年来,随着川陕公路开通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古道的作用逐渐衰弱,但凝结在荔枝道上的人文信息和精神价值穿越时空,在现代社会发挥着它的历史、人文、文物、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以独特的方式滋润着我们。
图文:刘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