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图解巴蜀攒尖顶构架
图解巴蜀攒尖顶构架
发布人:  2024-10-16

一、攒尖顶概述

攒尖顶为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其基本特征为不设正脊,各角的垂脊向上于顶部交汇于一点。攒尖顶以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和八角攒尖三种类型最为常见,形成中心对称的平面形态,从立面的各个角度观看都呈尖顶状,加上宝顶、垂脊和翼角起翘的衬托,视觉上具有突出的标志性,故而通常用于亭榭楼阁等建筑(图1)。攒尖顶的出现和运用可追溯至原始时期,在半坡村遗址中就有推测为圆形顶盖的原始攒尖顶形式[1]。宋代《营造法式》中称攒尖顶为“撮尖”“斗尖”,做法为各角的大角梁后尾向上延伸插入枨杆下端,再于角梁上置子角梁和簇角梁(图2)。清代攒尖顶被归为杂式建筑屋顶,有别于硬山、悬山、歇山和庑殿几种正式建筑屋顶,攒尖顶在等级限制、构造做法上更具灵活性。清代攒尖顶常用趴梁或抹角梁来承接檐檩以上的木构件,即趴梁法或抹角梁法,再于檩子之上各角安装角梁和由戗(续角梁)并交于中心的雷公柱(图3)。但在具体处理上,各地由于用材和地方工艺等差异,其构架方式存在一定的变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图片

图1 各式攒尖顶

 

图片

图2 宋《营造法式》亭榭斗尖用筒瓦举折(摘自《<营造法式>解读》[2])

 

图片

图3 清式攒尖顶趴梁法与抹角梁法(摘自《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3])

 

巴蜀地区现存的攒尖顶基本为清代遗构,构架较为简便,融入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穿斗式、抬担式结构,且檐口出挑常常利用撑栱辅助挑枋受力,竖向通过檐柱、雷公柱和两者间的瓜柱承力,并辅以穿枋进行横向拉结。构架中的雷公柱是支撑宝顶并形成屋面攒尖的关键构件。在平面尺寸较小的攒尖构架中,雷公柱可悬空处理,由角梁、由戗支撑,而平面尺寸较大时,雷公柱一般需落于太平梁上,再向下部传力。巴蜀攒尖顶中的雷公柱落脚通常都有横梁支撑,其具体构架方式随着屋顶形状和规模的差异有不同的做法。

 

二、巴蜀攒尖顶大木构架实例图解

下面通过图解广元柏林驿魁星阁、安岳石羊奎阁、罗江奎星阁和大足石刻宝顶山万岁楼四处典型的巴蜀地区攒尖顶大木构架实例,直观展示巴蜀地区四角、六角和八角攒尖顶的各种做法。

实例一:广元柏林驿魁星阁四角攒尖顶

广元柏林驿魁星阁,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耸立在场镇主街中央,为方形三层楼阁,底层架于街道供人通行,二层为朝向主街的戏台,供主街来往行人当街看戏,顶层塑魁星神像,护佑场镇文风蔚起,屋顶为四角攒尖顶,2012年被公布为四川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楼阁整体形态比例稳重,其四角攒尖顶坡度较缓,翼角起翘幅度也不大(图4)。魁星阁四角攒尖顶大木构架做法为两条平行大梁架在四根檐柱间额枋上的瓜柱,于平行大梁上立瓜柱支撑起十字交叉斜梁并挑出各角挑枋,斜梁之上立雷公柱,铺设檩子和随檩枋后,角梁(由戗)后尾插入雷公柱,形成四角攒尖顶(图5)。

 

图片

图4 广元柏林驿魁星阁实景、剖面图(笔者于2020年拍摄、绘制)

图片

图5 广元柏林驿魁星阁四角攒尖顶图解

实例二:安岳石羊奎阁六角攒尖顶

安岳石羊奎阁,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为五层楼阁,屋顶为六角攒尖顶,2012年被公布为四川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楼阁逐层收分明显,翼角起翘幅度颇为夸张,使整体比例显得高耸挺拔(图6)。奎阁六角攒尖顶大木构架做法为六根檐柱上分别架起井字梁和一字大梁,于梁上立六根瓜柱并挑出各角挑枋(撑栱辅助支撑),再于一字大梁之上立雷公柱,铺设檩子和随檩枋后,角梁后尾水平插入瓜柱,角梁之上立由戗,由戗后尾插入雷公柱,形成六角攒尖顶(图7)。

图片

图6 安岳石羊奎阁鸟瞰、剖面图(笔者于2020年拍摄、绘制)

 

图片

图7 安岳石羊奎阁六角攒尖顶图解

实例三:罗江奎星阁八角攒尖顶

罗江奎星阁,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此后几经培修,现存楼阁共五层,底层四方,面宽进深各三开间,在二层以上转换为八角形,第二层腰檐为重檐,下檐为方形,上檐转为八角形,屋顶为八角攒尖顶,2007年被公布为四川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楼阁通过攒尖顶陡耸的屋面坡度造势,以和楼阁整体比例相适应,形成首层和屋顶较舒展,中间腰檐较密集的形态,首尾相互呼应(图8)。奎星阁八角攒尖顶大木构架做法为内圈金柱和外圈檐柱间挑出各角挑枋(撑栱辅助支撑),于内圈金柱中对向的四根架起两条平行大梁,梁上立瓜柱架起太平梁,再于太平梁上立雷公柱,铺设檩子和随檩枋后,置角梁、由戗,由戗后尾插入雷公柱,形成八角攒尖顶(图9)。

 

图片

图8 罗江奎星阁鸟瞰、剖面图(笔者于2021年拍摄、绘制)

 

图片

图9 罗江奎星阁八角攒尖顶图解

实例四:大足石刻宝顶山万岁楼八角攒尖顶

大足石刻宝顶山万岁楼,始建于明代,为纪念蜀献王朱椿驾临宝顶山进香而建,是世界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楼阁为四重檐,共三层(最上檐不可登临),逐层收分,有较为明显的侧角,屋顶为八角攒尖顶,造型稳重,比例协调(图10)。万岁楼八角攒尖顶大木构架贯通最上的两重檐,做法为下层构架内圈金柱上架起十字交叉斜梁,斜梁之上立四根瓜柱,再于下层内圈金柱上分别架起抹角梁及上层的八根檐柱,于其中四根檐柱架设第二层十字交叉斜梁,斜梁之上立雷公柱,设置四条穿枋连接雷公柱、四根瓜柱和八根檐柱,穿枋上再立四根瓜柱并也通过穿枋和雷公柱连接,每根瓜柱和檐柱间挑出各角挑枋(撑栱辅助支撑),铺设檩子和随檩枋后,置角梁、由戗,由戗后尾插入雷公柱,形成八角攒尖顶(图11)。

 

图片

图10 宝顶山万岁楼实景、剖面图(摘自《中国西南古建筑典例图文史料 大足石刻与古建筑群》[4])

 

图片

图11 宝顶山万岁楼八角攒尖顶图解

 


注释:

[1] 郭华瑜:《中国古典建筑形制源流》,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18页。

[2]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页。

[3]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3页。

[4] 李先逵,郭璇,陈蔚等:《中国西南古建筑典例图文史料 大足石刻与古建筑群》,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年,第82页。

 

图文:孙锟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