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重庆荣昌空山坡明代墓群发掘收获
重庆荣昌空山坡明代墓群发掘收获
发布人:  2024-08-13

空山坡墓群位于重庆市荣昌区铜鼓镇,背依缓丘,面向大片鱼塘,左右两侧有缓丘夹护,地势大致呈“U”形(图一)。为配合重庆大足至四川安岳高速公路建设工程,2020年3-4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会同荣昌区文物管理所对空山坡墓群进行了配合性考古发掘,清理明代石室墓7座、房址1座,均打破生土。据墓室结构,可分为三类,其中单室墓4座、双室墓1座、多室墓2座(图二、图三)。现将发掘情况部分说明如下。

 

图片

图一 空山坡墓群位置示意图

图片

图二 墓葬分布图

图片

图三 发掘区全景

 

一、多室墓

2 座,分别为 M4 和 M6。均为竖穴土圹石室墓,并列三室。墓室形制结构大体相似,共用墓墙。

(一)M4

1.墓葬形制

墓向 176°,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堂、墓门和墓室组成,竖穴土圹石室墓,并列三室。平面呈长方形,墓圹长 5.7、宽 3.6、深 1.8-2.45 米。墓室开凿于红色基岩上,墓圹内营建三室,由东往西分别编号 M4-1、M4-2 和 M4-3(图四、图五)。

图片

图四 M4 平、剖面图 M4-1 : 1. 陶罐 M4-1 : 2. 僧首 M4-3 : 1. 器盖

图片

图五 M4

墓道  前为断坎,后接墓圹。平面近长方形,开口依山体布势,北高南低,直壁,平底。长 0.86-1.12、宽 1.6、深 0.3-0.68 米。

封门  前接墓道。先于墓圹底部横向平铺长 1.44、宽 0.24、高 0.32 米条石作为基底,在其南侧平置一不规则石块,抵住基底石。然后在左右两侧竖立石板为门柱,最后在基底石上竖置一长方形石板封门,封门残宽 1.32、高 1.02、厚0.16 米。

甬道  宽 1.06、进深 0.6、残高 1.66 米,两侧壁与封门门柱共用,底部用 1块石板铺筑,顶部被破坏,结构不明。

前堂  呈不规则梯形,前宽 2.24、后宽 3.1、长 0.7、残高 1.66 米。先在底部平铺若干石板形成前堂地面,然后在石板上竖置规整的长方形条石构筑前堂,前接封门,后衔墓门。前堂顶部被破坏严重,依据残留条石推断为藻井顶。前堂后接墓室,墓室有门,M4-2 墓门为双扇门,后壁雕刻有僧人造像,其余两室为单扇墓门,后壁雕刻简化火焰纹后龛,三个墓室结构相似,现以 M4-2 室为例进行介绍。

M4-2 墓门  由门扉、门柱、门楣、门限、过道等组成。门扉由格眼、腰华板、障水板组成,高 1.44、宽 1.2、厚 0.08-0.1 米。格眼外侧线刻三周递减内收矩形线纹,内部减地素面。腰华板雕刻团花纹,风化严重。障水板减地素面,左侧门扇敞开。门柱宽 0.26、高 1.36 米。近门扉处雕刻成“L”形。门楣与过道顶部条石为一体,长 1.2、厚 0.3 米。在条石左右两端雕刻圆形海窝,直径0.1、深 0.1 米,与门枢上端相接。门限长1.02米,高于墓室棺床,与前堂平齐。过道宽 1.2、进深 0.68、高 1.44 米,底部低于棺床底 0.08 米,用一块石板平铺而成,在条石两侧雕刻圆形海窝,直径 0.1、深 0.02 米,与门枢下端相接。

M4-2 墓室  平面呈长方形,长 2.5、宽 1.18、高 1.34 米。棺床位于墓室底部正中,先于墓室底部平铺 2 块石板作为棺床,长 2.46、宽 0.94、厚 0.08 米,棺床两侧不见排水沟。然后在墓室左右两侧顺墓室方向各立 3 根八棱石柱承接墓室顶部,八棱石柱顶部雕刻呈斗头状。3 根八棱石柱之间为过道,与两侧墓室相通。前柱和中间八棱石柱分别宽 0.24、厚 0.38、高 1.34 米,后柱宽 0.24、厚 0.22、高 1.34 米。前柱和中柱间距 0.78 米,中柱和后柱间距 0.38 米。M4-2 后壁用一整块石板竖向砌筑,中部设后龛,龛宽 0.4、高 0.4、进深0.14 米,龛座为须弥座,底部减地平钑呈曲腿长方形供案,叠涩最深处刻鱼门洞开光,三角形锦铺,锦铺内线刻连续的回字形图案。龛座两侧各立两对八棱龛柱,龛柱上部阑额相连,阑额下施雀替。龛内雕刻僧人造像,身着僧衣,双腿盘座于龛内,右手放于膝盖,手捻佛珠,左手放于膝腹之间,头部被打掉。龛上部雕刻石质仿木结构悬山式屋顶,正脊两侧上翘,雕刻鸱吻,中间雕刻宝顶(图六、图八)。

图片

图六 M4 后龛雕刻

图片

图七 M4 墓顶雕刻

图片

图八 M4 后龛

图片

图九 M4 藻井顶

M4-2 墓顶为长方形藻井顶,先在墓室两侧八棱形石柱上顺墓向平置一块条石,前接墓门,后抵墓室后壁。在墓室后壁上横向平置一块条石,然后条石上横向平置一长方形石板,盖住墓室后半部分,石板内侧雕刻圆形团花纹,直径 0.64 米(图七、图九)。石板顶面前端雕刻“L”卡槽,用于叠放墓顶盖板石。在墓室两侧条石上再叠砌一块条石,条石近墓室一侧呈圆角出混,高度与墓室后半部盖板平齐。最后在条石上部顺墓向加盖整块石板盖顶,石板雕刻成“U”形槽状结构。

M4 扰乱严重,仅 M4-1 室发现少量骨殖,葬式、葬具、性别、年龄不明。

2.出土器物

M4 被盗扰严重,出土器物 3 件,其中,M4-1 室出土 2 件,M4-3 室出土 1 件。包括陶罐、僧首、器盖各 1 件。

陶罐  1 件。M4-1 :1,直口,方唇,长颈,弧腹,平底微凹,颈腹部置一竖向桥型耳。腹径 13、底径 6、残高13.4 厘米(图一〇 :7)。

僧首  1件。M4-1 :2,光头,狭目、阔鼻,嘴微启。两耳对称,耳廓圆弧,耳垂较大,红色砂岩。残高 13.6、宽9.8、厚 9.4 厘米(图一〇 :9、图一一)。

器盖  1 件。M4-3 :1,盖沿较平,中部隆起,中心顶置一塔尖式纽。泥质灰陶,素面。通高 8.6、盖径 10.7 厘米(图一〇 :1)。

图片

图一〇 M4-M7出土器物

1. 器盖(M4-3 : 1) 2-6.瓷碗(M6-2 : 1、M5 : 3、M5 : 4、M7 : 1、M7 : 2) 7. 陶罐(M4-1 : 1)8.瓷壶(M6-3 : 1) 9.石僧首(M4-1 : 2) 10.铁凿(M5 : 2) 11.谷仓罐(M7 : 3) 12.陶罐(M5 : 1)

图片

图一一 石僧首(M4-1 : 2)

(二)M6

1.墓葬形制

墓向 170°,由八字挡墙、封门和墓室组成,竖穴土圹石室墓,并列三室,墓室相邻壁共用,平面呈长方形,被现代墓叠压,打破 M5。墓室开凿于红色基岩上。墓圹内营建三室,由东往西分别编号 M6-1、M6-2 和 M6-3。土圹长 4、残宽 4.3、残高 1.8-2.5 米(图一二)。

图片

图一二 M6 平、剖面图 M6-2 : 1.瓷碗 M6-3 : 1.瓷壶

八字挡墙  位于墓室两侧,右侧挡墙已扰,左侧挡墙长 1.02、高 1-1.5 米,用残石块砌筑 6-8 层,每层厚约 0.2 米。

三个墓室形制结构基本相同,现以 M6-2 室为例介绍。

封门  位于墓室南端,先于墓圹底部横向平铺一块条石作为基底,长 1.18、宽 0.16-0.18、高 0.24 米,然后在基底石上竖置长方形石板封门,封门宽 1.18、高 1.25、厚 0.16-0.18 米(图一三)。

图片

图一三 M6 封门

墓室  平面呈长方形,内长 2.66、宽 1.02、高 1.26-1.86 米(棺床至墓顶 )。

棺床位于墓室底部正中,在墓圹底部四周平铺厚 0.1 米的条石构筑长方形框型结构,然后在框架上顺向平铺 3 块石板构成棺床,平面呈长方形。长 2.36、宽 0.8、厚 0.08 米。棺床四周设有排水沟,两侧排水沟宽 0.1-0.12、深 0.08米,后端排水沟宽 0.4、深 0.08米。棺床靠近墓室后壁两角放置 2个正方形石块,边长 0.2、高 0.14 米(图一四)。

图片

图一四 M6-2 室内部

墓室两侧有龛,由龛基、后壁、龛楣等组成。先于墓圹底部顺墓向平置条石作为龛基,龛基为墓室壁基,在龛基两侧竖置 2 块长方形石板作为龛柱。然后在龛基中间竖置一长方形条石将两侧龛隔开。侧龛宽 0.48、高 0.82 米、进深 0.06-0.12 米,后壁素面。龛楣叠压在侧龛条石与墓室石板上,构成墓室顶部。

墓室后壁底部用石板铺底,然后竖置一块长方形石板作为后壁,石板中部开龛,龛宽 0.36、高 0.48、进深 0.08 米,龛顶饰火焰纹(图一五)。

图片

图一五 M6-2 室后龛

墓顶为三层藻井顶,下层藻井长 1.48、宽 1.02、高 0.24 米,中层藻井长1.07、宽 1.02、高 0.14 米,上层藻井长 0.82、宽 0.77、高 0.24 米。

清理墓室时只发现个别铁棺钉和少量骨朽残渣。推测葬具为木棺,规格不详,葬式、性别、年龄不明。

2.出土器物

M6 共出土瓷器 2 件,其中 M6-2 室出土瓷碗 1 件,M6-3 室出土瓷壶 1 件。

瓷碗  1 件。M6-2 :1,敞口,尖圆唇,斜弧腹,圈足。内底有涩圈,砖红色胎,外下腹及内外底外满施褐釉。口径 16、底径 6、高 5.8 厘米(图一〇 :2)。

瓷壶  1 件。M6-3 :1,敞口,圆唇,束颈,深弧腹,平底微内凹,口沿处有一“V”形流,颈至腹部置弓形壶柄。口径 10、底径 6.4、高 15.6 厘米(图一〇 :8)。

 

二  单室墓

4 座,分别为 M1、M3、M5 和 M7,以 M5 和 M7 为例。均为竖穴土圹石室墓,墓室形制结构大体相似。

(一)M5

1.墓葬形制

墓向 175°,由封门、前堂、墓门和墓室组成,竖穴土圹石室墓,单室。平面呈长方形,被 M6 打破。墓室开凿于红色基岩上。土圹长 4.96、宽 2.2、残高1-1.9 米(图一六)。

图片

图一六 M5 平、剖面图 1. 陶罐 2. 铁凿 3.瓷碗 4.瓷碗

封门  位于墓室南端,先于墓圹底部横向平铺一块条石作为基底,长 1.24、宽 0.26、高 0.18米,条石中部下沿开凿半圆形排水槽,宽 0.06、高 0.04、长 0.34米。基底左右两侧竖置 2 块条石为门柱。然后在门槛石上左右各竖置长方形石板封门,封门宽 1.2、残高 1.16、厚 0.18 米。封门板南端各放置抵门石 1 块,残长0.8、宽 0.12-0.14、高 0.4-0.48 米。

前堂  长 0.62、宽 1.5、残高 1.62 米。先于墓室底部平铺 5 块石板形成前堂底部,然后在底板两侧顺墓向平置长 0.62、宽 0.3、高 0.32 米条石作基底,在条石上竖置石板作为壁柱,最后用石板盖顶。顶部破坏严重,结构不明。

墓门  依据现存结构推测,由门扉、门柱、门楣、门限等组成。门扉、门楣被破坏,现已不存。门限长 1.28、宽 0.36 米。先于墓室顶部横向平置一长条石,条石两端近前堂一侧雕刻圆形海窝,直径 0.1、深 0.03 米,直线距离 1.08 米,与门枢下端相接。门柱位于门限两侧,用两块条石竖置,宽 0.22-0.24、高 1.26 米。近门扉处雕刻成“L”形。过道宽度与墓门等宽,进深 0.41 米。

墓室  平面呈长方形,长 2.68、宽 1.2、残高 1.3 米。

棺床位于墓室底部正中,先于墓室底部平铺一周条石,形成框型结构,然后在其上依次平铺两块石板构成棺床,长 2.24、宽 0.88、厚 0.14 米。棺床四周设有排水沟,长 2.6、宽 0.16-0.22、深 0.14 米。

墓室两侧有龛,先于墓室底部两侧顺墓向平铺条石作为基底,与棺床平齐,长2.6、宽 0.25、高 0.2 米。然后在两侧条石上各叠砌一块长方形石板,在两石板上各雕刻三个侧龛,侧龛两两相对,龛距 0.24 米,顶为拱顶。龛宽 0.4、高 0.8、进深 0.14 米。

后龛由壁基、龛柱、龛眉、后壁等部分组成。在墓圹底部横铺一长 1.4、宽0.32、高 0.34 米条石作为基底,然后在基底之上叠砌一块长方形石板,中部设后龛,龛宽 0.56、高 0.58、进深 0.2 米,后壁素面。龛两侧雕刻八棱形龛柱,龛柱宽 0.12、高 0.42 米。龛柱上部雕刻仿木结构悬山式屋顶。龛下雕刻长方形龛座,龛座正面减地平钑三角形锦铺(图一七)。

图片

图一七 M5 后龛

墓室顶部垮塌严重,顶部结构不明。

M5 墓室内有少量铁棺钉,人骨腐朽严重,推测葬具为木棺,应为单人葬。性别、年龄、葬式不详。

(2)出土器物

M5 出土器物 4 件,包含铁器 1 件、瓷碗 2 件、陶罐 1 件。

陶罐  1 件。M5 :1,敞口,卷沿,圆唇,长束颈,溜肩,斜弧腹,平底内凹。颈肩部饰一周凹弦纹。口径 10.6、腹径 21.4、底径 9、高 26.4 厘米(图一〇 :12)。

铁凿  1 件。M5 :2,锈蚀严重。上端柱形圆锥状,内里中空,下端呈方形实心长条。铁质,素面。通长 20、最大径 3.3 厘米(图一〇 :10)。

瓷碗  2 件。M5 :3,敞口,圆唇,弧腹,内底下凹,圈足。红褐色胎,酱黄釉,内施满釉,外施半釉不及底,内底有涩圈。口径 15.5、底径 5、高 6 厘米(图一〇 :3)。M5 :4,敞口,圆唇,弧腹,内底下凹,圈足。砖红色胎,酱黄釉,内施满釉,外施半釉不及底,内底有涩圈。口径 16、底径 5、高 6.2 厘米(图一〇 :4)。

(二)M7

1.墓葬形制

墓向 165°,由八字挡墙、封门、前堂、墓门和墓室组成,竖穴土圹石室墓,单室,平面呈长方形。墓室开凿于红色基岩上。土圹长 5.16、宽 1.9、残高 1.56-1.9 米(图一八)。

图片

图一八 M7 平、剖面图 1、2.瓷碗 3. 谷仓罐

八字挡墙  位于墓室最南端,左侧挡墙被晚期墓葬破坏,现仅残存墓室右侧挡墙。由石块逐层叠砌而成,共 8-10 层,长 0.8、高 0.7-1 米。

封门  位于墓室南端,先于墓室底部竖置一块长 1.22、宽 0.22、高 0.32 米条石作为基底,然后在基底上叠砌一长方形石板封门,封门宽 1.18、高 1.2、厚0.18 米。

前堂  位于封门与过道之间,宽 1.36、长 0.52、残高 1.42 米。先于墓圹底部竖向平铺 3 块石板形成前堂底部,然后在两侧墓圹底部顺墓向平铺长 0.42、宽0.36、高 0.5 米的长方形条石做基底,然后在条石上竖置石板作为墓壁。前堂顶部破坏严重,根据过道顶部石板与前堂残存形制结构推断,顶为藻井,宽 0.92、高 0.24 米,长度不详。

墓门  位于前堂与墓室之间,由门扉、门柱、门楣、门限、过道等组成。门扉由格眼、腰华板、障水板组成,高 1.2、宽 0.98、厚 0.08-0.1 米。格眼外侧线刻三周递减内收矩形线纹,内部减地素面。腰华板雕刻团花纹,风化严重。障水板减地素面。门柱宽 0.5、高 1.36 米。近门扉处雕刻成“L”形。门楣与过道顶部条石为一体,宽 0.5、厚 0.28 米。在条石左右两端雕刻圆形海窝,直径 0.09、深 0.1米,与门枢上端相接。门限长 1、高 0.18 米,同过道底部为同一块条石平铺而成,在条石近门扉处凸起一长条形,作为门限。条石两侧雕刻圆形海窝,直径 0.1、深0.02 米,与门枢下端相接。过道宽 1、长 0.5、高 1.2 米,底部高于前室底部 0.24米,用 1 块石板铺筑,两侧壁各用 1 块石板竖砌,口部两侧及底部有宽 0.1、高0.02 米凸堎。

墓室  平面呈长方形,长 2.4、宽 1、残高 1.36 米。由左右侧壁、侧龛、棺床和后壁组成。先于墓圹两侧底部顺墓向平置长1.7、宽 0.28、高 0.58 米条石作壁基,在墓室近后龛处竖置一长方形石板作为壁柱,然后壁基上竖置三块薄厚不等的石板构成两个侧龛,侧龛左右对称,各 2 个。第一侧龛宽 0.66、高 0.98、进深 0.14 米,第二侧龛宽 0.54、高 0.98、进深 0.12 米,侧龛间距0.5 米。棺床位于墓室底部正中,在墓室底部横向平铺 4 块石板构成棺床,两侧不见排水沟。长 2.34、宽 1、厚 0.1 米。后壁为一完整石板竖向砌筑而成,宽 1.24、高 1.46 米。龛座为须弥座,底部减地平钑呈曲腿长方形供案,叠涩最深处刻鱼门洞开光,中部浅浮雕三角形锦铺。

龛座两侧立方形龛柱,龛柱上部阑额相连,阑额下施雀替。右侧龛柱雕刻花瓶,瓶内插芝草。中间减地刻后龛,龛宽 0.4、高 0.46、进深 0.16 米,龛上部雕刻仿木结构悬山式屋顶,正脊两侧上翘,雕刻鸱吻,中间雕刻圆形宝顶(图一九、图二〇)。

图片

图一九 M7后龛雕刻

图片

图二〇 M7后龛

墓室顶部破坏严重,形制结构不明。

M7 墓室内有少量集中分布的骨殖,烧骨痕迹明显,应为火葬。性别、年龄不详。

2.出土器物

M7 出土器物 3 件,包括瓷碗 2 件、谷仓罐 1 件。

瓷碗  2 件。M7 :1,敞口、尖圆唇,弧腹,圈足。内底下凹,足跟外撇。红褐胎、酱褐釉,内底有涩圈,外施半釉不及底。口径 15.5、底径 4.6、高 5.8 厘米(图一〇 :5)。M7 :2,敞口、尖圆唇,弧腹,圈足。内底下凹,足跟外撇,口沿外有一周弦纹,红褐胎、酱褐釉,内底有涩圈,外施半釉不及底。口径 16、底径 6、高 6 厘米(图一〇 :6)。

谷仓罐  1 件。M7 :3,带盖,圆形塔式盖,盖钮呈圆锥形,盖面呈伞形,盖沿平齐,子母扣,罐为直口微敞,平沿,束颈,上腹略弧,下腹斜直内收,下接塔式底座形饼足。灰陶。盖径 8.8、高 7,罐口径 9、底径 9.2,通高 29 厘米(图一〇 :11)。

 

三、结语

此次发掘共清理明代石室墓 7 座,出土瓷碗、瓷壶、陶罐、谷仓罐等为明代墓葬常见随葬器物组合。墓葬的形制结构既有渝西地区常见的并列多室墓(M6)、单室墓(M5、M7),也有渝西地区罕见的僧人墓葬(M4)。

根据相关研究,重庆地区明早期的石室墓沿袭南宋墓葬特点,一般流行单室及双室合葬墓,墓室整体较为高大,且有简单仿木结构建筑 ;明代中期至晚期偏早阶段多室家族合葬墓逐渐流行,且墓室数量逐渐增多,墓室尺寸逐渐变小,结构、雕刻等亦呈简单化趋势 ;至明代晚期中段开始向仿木结构牌楼墓发展[1]。从墓葬形制和打破关系来看,M5、M7 形制相似,时代相近,M6 为渝西地区常见明墓,时代可能略晚。又 M6 打破 M5,M5 打破 M4,所以这几座墓葬中,M4 时代最早,其次为 M5 和 M7,M6 时代最晚。

从出土器物来看,M5 出土陶罐(M5 :1)与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明墓出土无耳罐(M1 :2、M1 :3) 形制相似,后者时代为弘治五年(1492 年)[2] ;出土瓷碗(M5 :3、M5 :4)与宜宾明代周洪谟墓出土瓷碗(M1 :1)相似 [3],后者死于弘治四年(1491 年)。M7 出土瓷碗(M7 :2)与成都市青白江包家梁子 M110 出土瓷碗(M110 :1)相似,后者时代为明代中期偏早阶段 [4] ;出土谷仓罐(M7 :3)与潼南崇龛梁家嘴墓群 M3 出土谷仓罐(M3 :11)形制相似,后者时代为成化庚寅年(1470 年)[5]。M4 出土谷仓罐盖同 M7 谷仓罐盖形制相似,二者应该同属明代中期。M6 出土瓷碗与合川观山坡墓群 M2 出土瓷碗形制相似,后者时代为正德六年(1511 年)[6]。综上,我们认为上述四座墓葬时代相对集中,均为明代中期偏早阶段。

M4、M5、M7 这类前堂后室的墓葬在川渝地区也较为多见,如四川平武明王玺家族墓 [7]、铜梁明代石椁墓 [8]、铜梁明张文锦夫妇合葬墓 [9]、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红光村明墓群 [10]、成都白马寺第六号明墓[11] 等,均为前堂后室。墓葬等级既有品官墓、高等级太监墓,也有一般平民墓葬。时代从明代早期至明代晚期,且多集中在明中晚期。M4、M7 与宜宾周洪谟墓结构相似,其须弥座,三角形锦铺,叠涩最深处刻鱼门洞开光,减地平钑曲腿长方形供案,连续的回字形图案,两侧龛柱压地隐起瓶花等题材,均见于宜宾周洪谟墓,且瓶身形制结构相似。类似瓶花在合川香火湾明代墓地也存在。

墓室后龛雕刻人像的做法应是延续早期传统,如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12]、前蜀王建墓 [13],四川仪陇新政宋墓 [14]、华蓥安丙家族墓 M2[15] 等。本次考古发掘的 M4 后龛雕刻的僧人造像与四川仪陇新政宋墓雕刻的僧人像有高度相似性,且在M4 内发现夹砂陶罐,罐内也有少量烧骨,推测也应为盛放骨灰的骨灰罐,所以我们认为 M4 应该为僧人墓葬。

李大地领队,高磊、冯宏锁、徐克诚、李晓杰发掘,蔡远富修复,高磊、孙吉伟摄影,冯宏锁拓制拓片,冯宏锁、徐清洲、刘娜绘图,高磊、李大地、李晓杰执笔。


注释 :

[1] 黄伟 :《重庆地区明代墓葬概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编著《长江文明》第4 辑,四川美术出版社,2020 年,第 35-39 页。

[2]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温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明墓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5)》,科学出版社,2007 年。

[3]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宾市博物院 :《四川宜宾市明代周洪谟墓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5 年第 1 期。

[4]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青白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成都市青白江包家梁子宋明墓葬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10)》,科学出版社,2012 年。

[5]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潼南县文物管理所 :《潼南县崇龛梁家嘴墓群考古发掘简报》,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重庆公路考古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10 年,第 222-242 页。

[6]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合川区文物管理所:《合川观山坡墓群发掘简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嘉陵江下游考古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15 年,第 446-458 页。

[7] 四川省文管会、绵阳市文化局、平武县文保所:《四川平武明王玺家族墓》,《文物》1989 年第7 期。

[8] 重庆市博物馆:《四川铜梁县明代石椁墓》,《文物》1983 年第 2 期。

[9] 铜梁县文管所 :《四川铜梁明张文锦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文物》1986 年第 9 期。

[10]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龙泉驿区文物保护管理 :《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红光村明墓群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17)》,科学出版社,2020 年。

[11]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都白马寺第六号明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0期。

[12] 乐山市文化局:《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考古》1990 年第 2 期。

[13] 冯汉骥著,何汀译《永陵—王建墓的发现及发掘》,《四川文物》2019 年第 5 期。

[14] 仪陇县文物管理所 :《四川仪陇县新政镇宋代石室墓清理简报》,《四川文物》2013 年第 5 期。

[15]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编著《华蓥安丙墓》,文物出版社,2006 年。

本文原刊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二〇二四年第七期,题目原为《重庆荣昌空山坡明代墓群发掘简报》。

图文:高磊  李大地  李晓杰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