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一方大水田藏不住的秘密
一方大水田藏不住的秘密
发布人:  2024-06-2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出瞿塘峡口,距离著名的大溪遗址约25公里的长江左岸,有一个叫大水田的地方(三峡蓄水前为一片水田,当地老百姓主要种植水稻;蓄水后,冬季蓄水发电时为江水淹没,夏季放水防洪时变成了一块旱地,老百姓多抢种玉米,有些名不副实了)。有史记载以来,就籍籍无名,正如它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甚至土得有些掉渣的名字一样。

2013年3月的一个上午,天气开始暖和了,暖阳照在这片江边土地上,万物开始复苏,小树也抽出了新芽。一艘小船缓缓靠岸,眼尖的后续三峡文物保护巡护员发现了新情况,在新崩塌的江岸上找到了大溪文化的红陶片和成层分布的鱼骨,大水田这个以大溪文化遗存为主体的遗址,因海拔太高(海拔高程162~169米),错过了三峡文物大抢救的高光时刻,却赶上了后续三峡文物保护的黄金期,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悄然露头。 

 

图片

巫山大水田遗址远景及周边环境

 

2013、2014、2016年,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大水田遗址开展了3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大溪文化灰坑330余座,墓葬290余座,揭开了大水田遗址神秘的面纱。

 

 

献祭?还是瘟疫?

这里所说的灰坑,是一个考古学术语,很多坑状遗迹,都归属于此。276号灰坑非常特别,处于同一时期遗迹的最高处,呈圆形,口小底大,口部直径82厘米、底部直径95厘米,周围还有两个底部被火烧过的灰坑,坑内的填充物可以分为两层,上层包含了大量的鱼骨,下层包含了大量炭粒、红烧土块、鱼骨碎片,底部偏于一角为双腿抱于腹部右侧身躺着的人骨,为成年男性,人骨绝大部分被火焚烧成黑色,远离底部的人骨有少量没有焚烧。整个灰坑底部均被火烧成了红色。

 

图片

276号灰坑

 

图片

276号灰坑人骨被焚烧细部

 

图片

276号灰坑头骨被焚烧情况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人骨处理方式?古人曾对于死于瘟疫或非正常死亡者采取特殊的人骨处理方式。死于瘟疫者出于畏惧或是恐慌,也可能是最原初的阻止瘟疫蔓延的方法,往往采用火烧这种处理方式。那么这具人骨真的是死于瘟疫吗?结合这个坑所处同时期最高位置,周边还有火烧坑环绕,最后还使用了鱼骨祭祀,不应该是瘟疫患者,更可能是奉献给祖先或者神灵的祭品。

古人为了向祖先或者神灵表达敬意,祈求保佑或庇护,往往会在高敞之地举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中除了祭拜,更多的物化形式就是供奉祭品,为了让祭祀对象更好地享用祭品,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火焚烧,烟火气向上,最后瘗埋。276号灰坑恰好完美地记录了这一过程。在坑底部铺上柴火,点燃,将捆缚好的人置于其上(是活人或死人,不可考),待焚烧到一定程度后,用土覆盖,隔绝空气后,火慢慢熄灭,再将准备好的鱼放在上面,完成了整个祭祀仪式。环绕在276号灰坑周围的另外两个坑也可能属于类似情况,只是没有用人献祭,供奉的可能是粮食之类的有机物,所以没有保存下来。六千多年前的大溪文化先民有着如此复杂的祭祀仪式,着实令人震惊!

 

 

不忘初心—计数或记事?

217号灰坑 口部平面呈圆形,直径70厘米,由于晚期破坏,仅深18厘米,坑底部埋藏的器物非常有意思!1件陶碗和1件陶盘倒扣在坑底,倒扣的碗和盘里除了发现几段残损的骨簪别无他物,在碗和盘之间整齐地摆放着较多残损的骨簪,整个坑底不见其他物品。

刚开始,只是觉得这种埋藏方式挺奇特的,正在思考其背后蕴含的意义时,负责器物提取的同事一句“骨器上有刻度”的惊呼将我的思绪拉了回来。后来,经过认真拼对,将这些残损的骨簪共拼对成了6件,其中两件较为完整,这里作一简单介绍:1件横截面呈方形,四棱上各有对称的八组刻划痕,从下至上每组依次有6、4、5、6、4、5、8、9道刻划痕,长19.6、宽0.5厘米;另1件横截面呈椭圆形,两侧有较多均匀的刻划痕,呈锯齿状,中部正反两面各有对称的5道刻划痕,长18.9、宽0.5~0.7厘米。

 

217号灰坑

 

 

217号灰坑出土骨锥

 

 

217号灰坑出土陶盘

大溪文化先民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式处理骨器?又为什么要将这些有着特殊寓意的骨器埋藏起来?古人在发明和使用文字之前有结绳记事或者刻木记事的传统,这种在骨器上刻划大概率也是这样的。至于为什么会埋在地下,从一同埋藏的盘和碗作为食器,埋入时大概率盛放有食物,很可能是对祖先祭祀行为的一部分,将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者需要请示的问题埋入地下,告知祖先,请求祖先指明方向。

 

 

玩具还是法器?

大水田遗址出土了一些人形和动物形的器物,还出土1件陶面具,除了1件鸟形器和面具为陶土制作的以外,其余多为精美的黑色板岩和玉精雕细琢而成。黑色板岩在很早的阶段就成为这一地区制作珍贵物件的材料,早在彭头山文化就用来制作棒形饰,柳林溪文化阶段又有所发展,到了大溪文化阶段达到了顶峰。人形的器物包括了人面形和人形,动物造型的器物有猪、穿山甲、鸟等。

 

 

石穿山甲形饰 

 

 

石猪形饰

 

 

石人面饰

 

石人形饰

 

 

陶面具

 

这些人形和动物造型的器物是孩童的玩具吗?制作器物选用的材料是大溪文化系统惯用的珍贵物件专属材料,动物造型精巧,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当非常人所能承担,耗费如此之大制作玩具当不应该。那么制作这类器物当有其特殊的用意了。

这类器物均有用于悬挂或者缝缀在有机质上的小孔,可以推测其很可能是悬挂在人的脖子上或是缝缀在人的衣物上。人的造型较为夸张,类人类猿,动物造型多取自较有灵性的野生动物,可能是人与神灵沟通的工具,由此,构成一幅祭司与神灵沟通的场景:祭司戴着面具,胸前悬挂着动物造型的法器,衣服上缝缀着与神灵沟通的坐骑,手里拿着动物造型的响器,纵情歌舞以致癫狂,与神灵沟通,为族人祈福。

 

葬礼与葬仪

大水田遗址墓葬数量多,葬式多样,为了解大溪文化的葬礼和葬仪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古实证材料。大溪文化先民去世后,穿戴整齐(头发用骨簪固定,耳朵上佩戴玦,胸前悬挂心爱的玉璜、兽牙、蚌饰,手臂上佩戴臂钏和手镯),在尸体还未僵硬时,绑缚成需要的葬姿,或呈蹲踞状(双腿抱于胸前,蜷缩在一起,类似胎儿在母体中的状态),或双下肢不同程度弯曲呈跪姿,或双下肢伸直双足并拢。将尸体移入族人公共墓地营建好的墓穴中,在头下垫上石枕头,有的还会在死者面部倒扣1件陶钵或是陶盘,将死者生前使用的生产工具(石斧、石凿)、生活用品(碗、盘等装上食物)放置在身上或身体两侧,填入营建墓穴取出的泥土,再用石头或是木头在墓葬一周做上标记,最后将墓主人生前喜欢的小狗埋在脚下。

 

图片

305号墓葬

 

199号墓葬

 

大溪文化先民流行同穴合葬墓,就是两个及以上的人埋在同一个墓穴里,有五人合葬、四人合葬、三人合葬,最多的还是双人合葬。双人合葬墓大多数时候体现的是男性居于本位,平躺在墓底,女性多侧身朝向男性,男性的随葬品往往会多于女性,体现的可能是男本位的夫妻关系。两人以上的多人合葬,合葬者之间的关系暂不可考,有赖于分子古DNA提取技术的进步,提取出线粒体DNA或核DNA后,或可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考察。

 

双人合葬墓

 

大水田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束了,又到了蓄水发电的时节,伴随着江水的上涨,遗址慢慢沉入江底。虽然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大溪文化先民的长眠之地还会再现,但其作为遗址已经成为过去式,唯有大溪文化先民的密码还等着我们去解开。

图文:代玉彪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