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巴盐古道楠木垭路碑考
巴盐古道楠木垭路碑考
发布人:  2024-06-07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被《山海经·海内经》描述为“咸鸟”的古代巴人从长江三峡出发,沿长江干流不断西迁,辗转到临江(今重庆市忠县)㽏涂两溪之地发现丰富的盐泉资源,由此拉开巴人再次因盐而兴的帷幕。至东周以前,临江㽏涂已崛起为新的巴国盐都。据《水经注》记载:“自县北入盐井溪,有盐井营户。”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临江县(今忠县)有盐官,在监(今㽏井)、涂(今涂井)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门亦家有盐井。”古代历史文献记载与现代忠县中坝遗址大量考古发现[1],很好佐证㽏涂之地乃古代巴国盐都史实。

图片

巴盐古道线路示意图

 

㽏涂盐都崛起后,惯于盐业贸易的巴人向四周各国拓展了新的贩盐路径。为东向楚国销盐,巴人驾独木舟通过长江水路将巴盐载运到南岸的西界沱(今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沱镇),再从西界沱开辟陆路通道,以人工背运方式,翻越雄伟险峻的方斗山和七曜山,将巴盐销运到楚境鄂湘西一带,史称“巴盐销楚”。这条遇山择垭,遇石凿路,遇水置磴,遇土铺石,路宽三尺且绵延六百多公里的陆上运盐大道,被当今学者称为“千里巴盐古道”。始于西界沱独门嘴,经过方斗山楠木垭,止于七曜山石门坎,全长百余公里的巴盐古道石柱县境主干路段,是古代㽏涂巴盐以及后来自贡川盐运销楚境陆上路径最便捷、运输规模最繁重通道,距今至少有三千年成型历史。承载“巴盐销楚”和“川盐济楚”等重要历史使命的石柱巴盐古道,也是渝东现今保留路线最长、保留路径最完整、历史文化底蕴最丰厚的古道。巴盐古道被《中国国家地理》称为中国第五大古道。

楠木垭是重庆市石柱县方斗山脉中段一道著名的山隘垭口,因过去遍生楠木而得名。据清同治《万县志》卷17记载:楠木垭“两峰对峙,隘口八九丈,山陡径窄。”楠木垭平均海拔1150米,垭口走廊呈东西走向,长1.5公里,宽30—300米不等,古盐道穿过垭口走廊蜿蜒东去。楠木垭南北两侧山峰海拔都在1400米以上,高耸入云。巨大的地势落差,狭长的走廊通道,险要的地理位置,使楠木垭成为巴人开辟的古盐道咽喉所在,也是与川北剑门关齐名的古代川东“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重要地标之一。

 

方斗山楠木垭远景(中间凹处  谭光华 摄)

 

进出楠木垭三尺宽青石板步道以西侧最陡,从长江边海拔114米的西界沱盐码头,沿途经独门嘴、沙塝子、黄桷岩、斜石板、新田沟、吊楼子、四楠垭口、朱家槽团堡(又名干河沟)、戳子树、空欢喜,直到楠木垭口,仅仅十五里路程,垂直落差高达千米。朱家槽团堡到楠木垭路段更是坡高路陡,直线距离仅为500米,垂直高度却有500米。驻足山下,高山仰止。

 

 

楠木垭近景(谭红建 摄)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盐道朱家槽至楠木垭路段迎来历史上第三次大修缮。为筹措修路,居住在楠木垭一带的先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最终募捐七十串文,在楠木垭东面娇山坡(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王家乡焦山坡)开辟采石场。每逢西沱赶场日,所有行路人都会顺道背去一块青石板交到楠木垭西侧修路工地上。历时三个月,经过截弯取直和青石铺设,朱家槽团堡至方斗山楠木垭口最陡路段共完成青石板铺设3860块,于当年7月中旬全面竣工。为纪念修路义善之举,人们在楠木垭盐道山庙处立功德碑为证。

 

 

巴盐古道楠木垭修路功德碑(谭光华 2015年10月摄影)

 

《楠木垭修路功德碑》题刻内容全文并句读如下:

“厅境出山以至于大江者,凡数道,惟楠木丫为最捷,而货物出入、徒旅上下,亦惟楠木丫最繁,实川湖陆道咽喉也。山既陡峻,石尤坚滑,负贩往来者,从来苦之。昔人善取他山之石改修此路,每遇其难而中辍焉。予等怀此心久矣,而未获其便,于戊午秋决意成之,爰量力均出,共制钱七拾串文以为之,倡而同志。诸君于闻风兴起,莫不乐为之助。如山北谭君,君山者内输外募,亦欣然自认其半。尔等所经营者自南而北,彼则自北而南,鸠工庇材,凡三阅月而厥功告成。险者宜焉,曲者直焉,如砥如矢之状。條成于秋去冬来之,顷买,赖诸君子劻勷[1]之力,有以致之也,当此康庄志庆,现履考详回忆他时之趑趄[2],不进颠踬[3]时,闻者属目,犹为之寒心,则诸君子之加惠于行旅者丰钱者鲜哉。但天地之物无一成而不敝,乘时而补葺,是所望,于后起者谨弁数语,记其大畧如右云。钦赐蓝翎署理[4],石柱理民府,即補同直隶州正堂李[5]捐钱二十千文,文生策轩冉裕铨谨撰。(此处省略捐款名单)……大清咸丰十年上章涒滩岁[6]孟秋月[7]中澣[8]落成。”

【碑文字词注解】

[1]劻勷:辅佐,帮助。

[2]趑趄:行走困难。

[3]颠踬:跌倒,倾扑失足。

[4]钦赐蓝翎署理:朝廷赐封的地方理政官员。

[5]補同直隶州正堂李:按直隶州知州(从五品)待遇的知县李大人。知县就是县太守,到了清代就称为知县,普通县的知县按正七品待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七品芝麻官。

[6]上章:时间年表,庚。涒滩:时间年表,申。上章涒滩:庚申年。大清咸丰十年上章涒滩岁: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

[7]孟秋月:七月。

[8]中澣:中旬。

以下是石柱巴盐古道方斗山楠木垭修路功德碑碑文内容白话译文:

“石柱厅进出方斗山到达西沱长江边的所有路线中,只有经过楠木垭的最为便捷。楠木垭承载货物进出流通与人流来往通行,是进出川鄂(包括湖北湖南两湖地区)的咽喉所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里山势陡峭,顽石(龙骨石头)坚硬易滑,往来商客无不深受其苦,仰天哀叹。过去,人们总是到其他地方想方设法搬来石头改修楠木垭道路,但每次遇到困难就停下,导致修路计划搁浅。长期以来,我们筹划修路的决心未变,终于在1858年(戊午年)秋形成决议,号召大家量力而出,尽其所能,最终筹钱七拾串文作为修路的启动资金,此事志在必得。此举得到众人赞同,大家踊跃捐助。家住方斗山北面的谭先生,个人承担一半的筹募资金。所有施工人员从南北两个方向不断往返运送筑路的石块材料,中途又有更多工匠加入,历经三个月工期终于竣工。之前弯曲的道路被截弯取直,改为了直线路径。之前凸凹不平的路面也被平整的青石板完全替代。在秋去冬来之时,终于完成了道路修缮工程。能顺利完工,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值此喜庆之时,更不会忘记曾经行走困难的路况,往往摔跤跌倒,导致行路难,那样的场景如今回忆起来更令人心悸酸楚。路修好了,也是对过往客商的恩惠,促进商贸兴隆。天地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今后道路仍然需要修葺维护,还望后来者不忘辟建道路的初衷,牢记倾力维护的使命。大清赐封从五品待遇的石柱知县李大人捐款二十千文,县衙秘书冉裕全为此撰文。大清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中旬落成。”

楠木垭修路功德碑距今已有164年历史,系当地龙骨石材质,高宽约1.5米见方,碑面打磨平整光滑,有两道山石自然裂痕,碑面外围条石修葺嵌边,上侧瓦楞檐口吊边。碑文繁体字錾凿阴刻,字痕清晰可辨。楠木垭修路功德碑成为记录巴盐古道朱家槽至楠木垭路段修缮历史的最珍贵档案,也是研究巴盐古道石柱路段的重要文物。近年来,巴盐古道楠木垭修路功德碑沦为当地居民危房山墙石,房屋有倒塌损毁石碑隐患。由于长期风吹日晒,石碑表面已呈风化迹象,下侧部分文字内容污损,该文物价值亟待保护重视。


注释:

[1] 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水利局.忠县中坝[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1).

图文:谭光华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