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论黎水女子职业学校的特殊价值
论黎水女子职业学校的特殊价值
发布人:  2023-02-17

2019年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将黎水女子职业学校旧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黎水女子职业学校建在重庆市黔江区黎水镇竹园村境内。黎水镇位于黔江区西北部,与湖北省利川县文斗镇、咸丰县活龙镇接壤,距黔江城约95公里。

黎水女子职业学校又名新学堂,由田纯卿等人于1942年创办[1]。作为渝东南民国时期极富时代特色的教育场所,黎水女子职业学校办学仅8年(1942~1949年),这样一所以女子为主要招生对象的学校,象征着偏远山区出现了新观念的萌芽,标志封建传统观念在偏远山区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一、旧址概况

黎水女子职业学校旧址(图一)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7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全木结构,平面呈“工”字形,一楼一底,穿逗式梁架,单檐歇山式屋顶,青瓦覆盖,石质柱础,朱红板壁,几何形门窗,通光良好。由前厅、后厅、亮厅、操场、天井等组成。有房屋16间,天井2个。前厅与后厅形制、大小一致[2]。

 

图一 黎水女子职业学校全景

 

前厅(图二)有房屋8间,分为上下二楼,底楼总面阔6柱5间26.1米,进深8.3米,通高4.2米,每间房屋形制一致,呈长方形。其中,明间长8.3米,宽5.7米,与亮厅相通,作为休闲娱乐活动场所。次间和稍间大小一致,长8.3米,宽5.1米,作为教室使用。左右两端及厅前正面柱下有龙鼓石柱础12个,形状有抱鼔式和长方体两类。明间底楼上未设楼房,只有次间和稍间与底楼相对应,其形制大小与底楼教室相同,也作教室使用。二楼稍间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凉台,供师生休息之用。前厅上下两楼共设32扇窗,窗上雕圆形、椭圆形、方格和三角形等几何图案,雕工细腻精湛,线条流畅,室内明亮宽敞。原明间两侧设有从底楼到二楼的楼梯,后被拆除。

 

图二 黎水女子职业学校前厅

 

后厅大小和形制与前厅基本一致,为一楼一底。底楼房间作教室所用,二楼作为教师办公室和寝室。左右稍间两端墙外各设楼梯一道,每道19级。楼梯外沿为木质条形栏杆。两栏杆以外的柱下各有3个龙鼓石柱础。二楼后面有廊道与楼梯相连,廊道长26.5米,宽1.2米,作为师生进出的通道。顶梁墨书:“本校□□□田纯卿陈绍乐 王春山 阮家祥□□□田志中□□□创建 ?7?4”等字样,为考证学校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由于前、后两厅相距7.6米,为方便联系和进出,在两厅间建亮厅一间,将前、后厅连接成一个整体,呈“工”字形格局。亮厅长7.6米,宽7.5米,高8米,左右两侧设木栏,木栏高约1米。前、后厅相连的四角柱下设石质柱础4个。柱础不仅起到保护和稳固柱子的作用,同时具有装饰效果。

前、后厅与亮厅合围的左右两侧各有天井(图三)1个,两天井大小形制一致,对称分布,每个天井长10.2米,宽4.8米,比屋檐地面低0.3米。地面铺设优质条石,在天井转角处有排水口。

 

图三 黎水女子职业学校天井

 

操场位于前、后厅右侧,与前、后厅和天井相连,面积约1500平方米,长约50米,宽约30米,地表作了硬化处理。

 

二、特殊价值

(一)建筑价值

1.设计实用而科学,布局严谨,结构合理,极具考究内涵的设计理念为建筑价值之首。

黎水女子职业学校的设计讲求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各部分相衬衔接恰当,浑然一体。一是采用了渝东南地区木结构常见的穿逗式梁架,这种梁架结构的实用价值凸显并确保了建筑教学楼的稳固性,尤其是柱用檩的穿插彰显榫卯构造的科学性特点,由于这种梁架结构的大量运用使得建筑各个主体部分呈现出浓郁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高度统一的特色。二是黎水女子职业学校房屋建筑实用性和科学性的融合还表现在柱础的的使用和窗花的设计等方面,柱础的使用使得柱子不受雨水侵湿,经久耐用。如几何形窗花的设计,在增强美观的同时,增强采光,高度体现了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融合理念在设计和建造上的大量运用。三是天井的设计,将前、后厅和亮厅屋面雨水流入其内,起到保护木柱和木板壁及基础不被雨水冲刷的作用,实用性和科学性极强。二者相辅相成。这一建筑在体现实用性的同时融合了科学原理,科学的设计原理中做到实用性元素的结合,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割的关系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四是从它的寿命看,自建成至今已有近80年,如今本体基本完好,未垮塌,对木结构为主体的房屋而言非常难得,说明当时在房架结构选择和利用上是合理的、科学的,也说明该建筑在承用中被较好保护着。

布局严谨主要表现为前厅、后厅、亮厅、天井和操场位置的布局令人心旷神怡,简要而紧凑,前三部分以木结构为主,天井为石质,木与石的组合表现出质朴和力量。操场相对占地较大,与主体建筑形成和谐且工整之感,使严肃的建筑中透露出一丝运动感。整个布局严谨有序,主次分明,配搭恰当。从结构上看,其合理性表现为整个建筑的简洁中透出规范而有序的文化风貌,比如柱与柱、檩与檩、板与板相互借用和连接,底楼教室建筑面积相对二楼面积略大一些,因底楼是利用屋檐下的廊道供人们行走,进出教室。而二楼只有通过教室外面的廊道进出教室,则二楼教室比底楼少了一个廊道的面积。这样的设计结构考虑了建筑使用空间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必要性,既考虑到了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又考虑到了学生课间休息所须必要条件,因此建成廊道型结构加以利用,是其建筑构造中考究性与时代特点的表现。

2.工艺精细,美学文化突出,对称审美原理的运用,使其成为极赋美学文化的传统校园建筑,高超的工艺价值和传统的美学价值合为其建筑价值之二。

在严谨而科学的设计思想影响下,匠人工艺技术也得到淋漓的发挥,加之田纯卿等人对施工要求十分严格,使得黎水女子职业学校建筑的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也相当突出。其工艺技术是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大典范,在工艺上,主要表现为做工特别精细,各构筑物相当规整,其表面相当平滑,线条的柔硬适中,特别是整个建筑的缝与缝、榫与卯、板与板、檩与柱、梁与椽等之间衔接之处理得严丝合缝。如房屋建设的朱红板壁,庄严而肃穆,实用而富有美感。再如从外看前厅左侧板壁,其板平整光滑,其柱在圆弧造型中润滑光泽的表面和流畅柔和的线条,其缝不见一处,丝毫未见一丝马虎之处。又如表现在天井的材质和构造之上,以本地的优质龙牯石作为建造主体材料,石材经打磨后,平整而规范,对建成建筑的排水系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给人极强的观赏性效果。从制作高质量的工艺看,黎水女子职业学校建筑带有工整性特点,由此可知匠人技艺水平之高及施工态度之严谨,是建成高品质工艺建筑的必备条件。从美学角度看,完美而高超的工艺构筑物乃至整个建筑均展现出极致的美学价值。局部美,整体也美。同时,建筑整体对称而协调,如主体建筑呈“工”字形,中间的“|”代表的亮厅则将前、后厅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亮厅中间的前、后厅均呈中轴线对分布,前、后厅设计的外观结构、大小完全一致,因此又可看作从亮厅中间横切线作对称分布,反映出我国传统建筑对称分布的特点和中正美学原理的运用。再比如天井的位置设计,由前、后厅和亮厅合围成左右两个天井,大小一致,有一种平衡感。可以说黎水女子职业学校把传统建筑中的对称美学运用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其对称原理的呈现是多方面的,除以上提到的几方面外,还表现在前、后厅的斜对角对称,即前厅左端部分与后厅右端部分对称,前厅右端部分与后厅左端部分对称。对称性是黎水女子职业重要的建筑特点之一,是研究渝东南传统建筑对称美学发展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实物资料。从风格上看,在工整的力中带有几分柔的结合,美而不呆;同时,在柔中透露出几分严肃感,其美的文化内涵特点表现为非偏向某个极端表象,稍微中和,刚柔相济,对力与柔的把控恰如其分表现出文化美的质感和多层次的审美。整个建筑通过力与线条来表现其美学风貌和特点,互为文化风格和美学价值取向,为力与线条完美融合的建筑佳作。从整体看,它高于一般民宅建筑的气势,高于一般民宅建筑的空间利用感,是其在渝东南传统校园建筑美学内涵和价值的重要物质载体和历史文化发展的体现。

3.朴素与典雅并存、简洁与清新共生的承上启下建筑风格典型,彰显着渝东南民国时期传统木结构建筑风貌特色,为建筑价值内涵之三。

该建筑主体是渝东南民国时期典型的传统木结构建筑。其上承历史传统,下启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既继承了古代建筑的中轴线对称分布和穿逗式梁架,小青瓦、坡屋顶、石质柱础、朱红板壁等元素和特点,又与渝东南近现代木结构建筑的清新、典雅、简洁相接承袭,并且结合了它的功能要求,科学规划和设计,古朴中透出朴实,简要中透出雅致,规整中透出挺拔。如原汁原味的本色柱础石雕和青瓦覆盖的屋面等呈现出天然朴素之色,带来古色古香的朴实之感。精雕的花窗和简明流畅的建筑线条,以及朱红的外观色调则有舒适的典雅氛围。挺拔玉立、简单明了的整体形象使人有一种沐浴后的清新之感。加之前厅之前绿树成荫,体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历史和时代的统一,充分展现了渝东南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时代符号和文化元素及内容。虽与当时一般民房建筑在布局和制作工艺质量上有很大差异,但与当时黔江的豪宅建筑有一些共通风格特点。建筑以明快、简要、清雅见长,同时,兼有返朴归真的文化朴素要素衬托,形成多层次性的复合文化建筑体。

(二)历史价值

1.开创了渝鄂边区女子职业教育的先河

黎水女子职业学校的创办开启了有史以来渝鄂边区地方新式技能文化和职能技术教育的尝试和探索。黎水女子职业学校率先在黔江边远山区实现了技能知识和技术的学堂式教育模式。现代职业教育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产生的,黎水女子职业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的职业教育在吸收了国外现代职业教育的养分后,逐渐形成了中国自身的现代职业技术体系,然当时的职业学校大多办在大中城市,黔江黎水地处武陵山区腹地,与湖北利川、咸丰接壤,远离大中城市,距县城也较远,又不通公路,这一带从未有过女子学校与职业学校,黎水女子职业学校的创办,开创了渝鄂边区女子职业教育的先河,为边远山区文化和职业技能发展找到了一条路子,向大、中城市学习,适应社会发展,拓展思路,发展职业教育职能。以“教育救国”作为办学理念,为边远山区文化教育和职能教育特别是黔江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表率和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为黔江偏远山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起着领路的价值和榜样,在渝鄂边区和黔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技术上的教育史占有重要地位和意义。在这一带起着职业教育的历史开拓者的作用,也是黔江人民职业技术传承和教育的转折点,使得黔江的职业技术和职业知识教育事业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和历史进程。

2.为抗战和战后建设服务

1942年,我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处于最困难的时期。这一时期,田纯卿在黔江渝鄂边区的黎水开办起来的女子职业学校,旨在为抗战服务。黎水女子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多为女青年,师生关心的是战事,唱的是“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江南国土遭沦亡……”,唱的是“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黎水女子职业学校的学生们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热潮和环境中成长、学习和生活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深刻认识到,努力为抗战作贡献是国家、民族和社会的首要需求,也只有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才能国家强盛,才能不受帝国主义的凌辱,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校舍建筑物的再利用

由于黎水女子职业学校主体建筑稳定牢固,具有再利用的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黎水女子职业学校停办,政府将其作为黎水镇竹园村小学校舍,至今仍在继续使用。就建筑的使用价值而言,其具有的连续性和延用性价值延续至今,为难得的历史文化珍宝,说明田纯卿他们当初创建的这所学校不光在民国时期是女子职业教育重要的场所和基地,至今仍为教育事业所用,焕发着既一样,又不一样的光芒,为今天黔江教育事业作出一份贡献和力量,在渝鄂边区发挥着对儿童启蒙教育打基础的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和时代发展诞生的黎水女子职业学校,其建筑使用的延续,才有了今天的黎水镇竹园村小学校舍,也就是说,它的再利用价值来源于历史的创造,如今的使用价值也即是田纯卿等人当初的历史开创结果及其伸延出来的文物建筑体。因此,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意义。

(三)社会价值

一是提高了女子入学率,对地方文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在民国乃至之前的封建历史时期时代,女子入学者少,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观念的核心之一是“耕读为本”,就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耕读为本”主要指的是男子,对于女子而言,结婚生子、操持家务才是本分。生儿育女,乃是本能。操持家务则是在母亲的指导下从劳动实践中习得,勿需到学校学习,普通学校也是不会设置这类课程的。这是一般人不会送女子上学的根本原因。二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普遍存在,认为女孩子长大以后是别人家的人,不愿送女子入学,即使入了学,读个小学也就够了,无需继续深造。民国时期,黔江还是一个受封建传统礼教影响特别深重的地方,作为黔江偏远山区的黎水而言,这一现象更是突出,女子无任何社会地位,男权思想极度严重,女子入学率极其低下。黎水女子职业学校建立后,无形中给黎水这片偏远山区老百姓对女性传统观念的心里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当地社会对女子根深固缔的看法,黎水女子职业学校的老师们为适龄女青年的家长们做思想工作,宣传女青年多上学多读书多学技能的好处,鼓励有条件的家庭自愿送女子上学读书上,有力的提高了当地女青年的入学率。三是在男女有别的社会,男人生活在男人的圈子里,女子生活在女人的圈子里,遵循“男女授受不清”之理。当父母的,一旦发现自家的女孩子与亲戚以外的其他男孩子接触,便立即叫回,进行教育,及至惩处。因此,不少父母都不愿意将女孩子送到普通学校去学习,以免男女混杂,授受不清。一些既想送女子读书,又不想送进男女混校的普通学校去的家长,将女子送入女子学校便是最佳的选择。而当时女子学校大多办于大、中城市内,黎水乃至黔江有能力送孩子去大、中城市上学的家庭屈指可数,除女孩子远离父母和家乡有诸多不方便外,更重要的是一般老百姓家庭经济不允许。黎水女子职业学校的创建,改变着黎水及其周围山区穷苦女青年的命运,有力的提高了黔江东北部偏远乡村的女子入学率,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办学八年,该校学生达一千多人,经考察,其学生主要来自黔江本土,也招收相邻湖北利川文斗与咸丰活龙等地的学生,特别是提高了黎水当地的入学率,有利于地方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一个偏远山区来说,有效的优化了黔江人民的文化结构,有着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和现实意义。

二是促进女子就业和妇女解放。

历史上,我国古代社会女子处于家庭和社会的附属物地位,她们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生活。不准妇女参与社会活动,更无权学习知识和文化。宣传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和践行着“三从四德”的行为、准则及要求,这极大的禁锢了女子的思想、智慧和人格发展。民国时期,黔江还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地方,女子无任何社会地位,男权思想极度严重。黎水女子职业学校的建立,为铲除这些旧思想确定了方向和目标,

19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的发展,一些新兴行业兴起,有些行业还以女工为主体,例如纺织工厂以招收女工为主,医院护士亦以女子为多。一些有自立精神的女子,迫切要求学习文化和相关的知识。女子要自立,首先就得就业,以解决生计。在偏远山区创办女子职业学校,既可满足这类青年女子的需求,又适应了社会的发展。

女子就业是实现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前提和条件。封建时代的女子,嫁人以后的主要任务是:生儿育女,以传宗接代;孝敬公婆;相夫教子;操持家务;饲养家禽家畜;经管菜园;学习女工。从小方面来说,这些家务极其繁重而复杂,要从这些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就必须就业,要就业就必须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而黎水女子职业学校正是培养有文化有知识有技能的女性。女子就了业,由家庭进入更加广阔的社会,这对于解放社会生产力、促进男女平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大方面来说,女性在黎水女子职业学校的读书学习,获得新知识和新观念及技能,从而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无形中促成广大社会民众尊重妇女、爱护妇女、承认妇女的社会价值的思想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启示作用。也正是黎水女子职业学校提供了女青年的教育机会,使一大批女性青年参与到国家建设的大潮之中,能够为国分忧,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完整分忧,争做各行业的排头兵,与男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总之,黎水女子职业学校的创立深刻改变着社会对于女性的古板思想。女子发展自己,服务社会、国家和民族,实现自我价值、时代价值、民族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国家、民族、全社会作出重大贡献,成为女性伟大时代主题。

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人们看到抗日战争中女子发挥的作用,有的在前线英勇杀敌,有的救护受伤的战士,甚至还涌现出如赵一曼那样的女英雄。大后方的学校里有教书的女老师、女学生,有些家长重男轻女的观念也有所减弱。黎水女子职业学校的兴办是的更多女子成为这些有文化、有知识、有胆略的时代英豪,这也是该校创建的初衷。

 

三、结语

黎水女子职业学校设计科学,形制工整,布局井然,结构合理,特点突出,风格古朴,文化特征明显,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反映出山区建筑与教育文化背景下社会功能融合的时代特点和风貌。是渝鄂边区校园建筑的代表作,今为黎水镇竹园小校舍,具有再利用的价值,且历史价值突出。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产物,黎水女子职业学校创办的目的旨在为抗战和战后建设服务,它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它的创办开创了渝鄂边区女子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先河,对普及教育、提高当地的文化水平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当时职业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和传播之地,对渝鄂边区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使得黔江东北部山区女性的思想从蒙昧走向开化。

黎水女子职业学校强化了自然科学教育和劳动技能训练,对促进女子就业和妇女解放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讲,妇女就业也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进一步改变了女子的社会地位,对黔江偏远山区实现男女平等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注释:

[1]重庆市黔江文化广电新闻新出版局《重庆市黔江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专辑》中国图书出版社.2012:170.

[2]重庆市黔江文化广电新闻新出版局《重庆市黔江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专辑》中国图书出版社.2012:169-170.

图文:彭一峰  庞孟华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