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浅谈钓鱼城五岳山人、居来山人诗碑
浅谈钓鱼城五岳山人、居来山人诗碑
发布人:  2022-12-30

 

钓鱼城忠义祠正厅之左存有两方明代诗碑,分别是五岳山人陈文烛和居来山人张佳胤游览钓鱼城时所作唱和之诗,并书刻成碑。二人俱是明代晚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且官声极佳。两碑的诗文及书法均为上乘之作,堪称钓鱼城碑刻之“双璧”,其中张佳胤诗碑目前被评为三级文物。

一、五岳山人

陈文烛,字玉叔,号五岳山人,湖广承天府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人。生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进士,除大理寺评事、寺副、寺正,淮安知府,万历二年(1574年)任四川提学副使,后历任山东左参政、漕储参政,福建按察使、右布政使,应天府尹,以南京大理寺卿致仕,卒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1],终年六十岁。一生交友广泛,与归有光、吴承恩等均有较多往来,著述丰硕,有《二酉园文集》十四卷、《二酉园诗集》十二卷、《二酉园续集》二十三卷,另有单行本《五岳山人尺牍》十七卷、《二酉园尺牍选》二十卷及《淮上诗》四卷[2]。

二、居来山人

张佳胤,字肖甫,号泸山,又号居来山人(也作崌崃山人),重庆府合州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人。清代为避雍正皇帝胤禛讳,将“胤”字改为“印”或“允”,又作佳印、佳允[3]。生于嘉靖六年(1527年),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仕途履历丰富,历任滑县令、兵部职方、礼部郎中、蒲州知州、河南按察司佥事、云南提学佥事、广西布政司左参议、河南按察司副使、大名府兵备副使、山西按察使、右佥都御史、应天十府巡抚、南京鸿胪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加右都御史、兵部尚书,领太子太保衔,卒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终年六十二岁,葬于崌崃山,后追谥“襄宪”[4]。工诗文,为明代诗坛“后七子”之一,与杨慎、王世贞等交友,著有《居来先生集》六十五卷,其中卷一为赋,卷二至二十九为诗,卷三十至六十四为杂文,末一卷附录刘黄裳所撰《张公行状》、王世贞所撰《张公墓志铭》,附录后又载同时诸人所作序、记等十一篇[5]。

三、钓鱼城唱和

1.五岳山人诗碑

五岳山人诗碑高1.93、宽0.9、厚0.15米,圜形首,行书,6行93字,砂岩[6]。该碑较为古朴素简,仅在文字外围刻阴线为框,无其它装饰。碑文为诗作一首(图一):

 

图一  五岳山人诗碑拓片(韩继普拓印)

 

登合州钓鱼城读唐石头和尚草庵歌兼寄张崌崃中丞

千仞峰峦倚杖登,宋元往事感偏增。

钓鱼绝顶仙人迹,驱马中原国士能(时王公坚张公珏以死守)。

南渡江山逢圣主,东林烟月有高僧。

披云无限悲歌意,把酒何缘问季鹰。

五岳山人书。

2.居来山人诗碑

居来山人诗碑高1.8、宽0.78、厚0.17米,圭形首,行书,9行212字,砂岩[7]。该碑较之五岳山人诗碑精美,碑首饰云凤纹,两侧为缠枝花卉纹边带。碑文为诗作二首(图二):

 

图二  居来山人诗碑拓片(韩继普拓印)

 

(其一)

万历仲春,陈五岳学宪招游钓鱼城山未赴,承枉篇章答之

大江东指钓鱼城,使者乘舟自在行。

壁垒尚含天地色,山川不尽古今情。

苔留屐迹参差见,云爱松门次第生。

如此胜游难授简,野人虚负挂冠名。

 

(其二)

是年季冬,余赴召南行,史相吾太守、张贞斋司户饯于钓鱼山。

从游诸生大足吴生一瑞,余邑向生微星,兄子叔珵,三子叔琦、叔佩、叔玺也。

沧江起愧卧龙才,祖帐孤城地主开。

渐远白云频寓目,相邀落日傍登台。

英雄往事僧能话(有寺僧普训能谈宋元事),风雨空林鹤并回。

宾从尽称平世客,倾怀岂但为离杯。

腊月初五日铜梁居来山人张佳胤书。

 

四、几个问题

1.诗碑原位置

据《重建钓鱼城忠义祠记》载,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合州知州王采珍)爰捐俸为倡,诸绅士以次轮,旧基地苦荒凉,不能耐风雨,固就护国寺侧建祠三楹”[8],可知护国寺旁的忠义祠为清乾隆年间首建。五岳山人和居来山人诗碑为明代万历时期,时代远早于忠义祠,说明该碑最初并不在忠义祠内,而是后期由它处迁移至此。

五岳山人诗中有“东林烟月有高僧”句,居来山人诗中有“英雄往事僧能话(有寺僧普训能谈宋元事)”句,二人均提及“僧”,由此可推断除地方官员(史相吾太守、张贞斋司户)外,还有护国寺僧人参与二人的接待。这种僧人迎来送往的现象在钓鱼城南宋早中期摩崖题刻游记中已经普遍存在,明代何悌钓鱼城游记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僧人接待和引导游览整个过程。五岳山人、居来山人游览钓鱼城后,应是将诗作墨宝留于护国寺僧人,并由其负责完成诗碑镌刻。

此外,五岳山人诗碑清代时曾被再次利用,背面碑阴为清乾隆八年(1743年)增刻的《古迹永垂》碑文,内容主要是合州知州解决钓鱼城护国寺与周邻田土争端,明确寺田边界,“本山粮田隙地、周围抵止开清,勒石以垂永久”[9]。该碑当时应为护国寺所有,后重新加以利用。

据上述推断,五岳山人和居来山人诗碑最初应在护国寺中,后迁至忠义祠,但具体迁移时间不明。

2.文集收录情况

《登合州钓鱼城读唐石头和尚草庵歌兼寄张崌崃中丞》诗收入《二酉园诗集》卷九(图三),诗集所录与诗碑略有不同,一是诗名为《登合州钓鱼城读唐石头和尚草庵歌兼寄张崌崃中丞肖甫》,多了张佳胤的字“肖甫”二字,二是“东林烟月有高僧”作“东林烟月付高僧”[10]。

 

图三  《二酉园诗集》录诗

 

此外,五岳山人《二酉园诗集》中还有《酬张肖甫中丞》、《夔州得张中丞肖甫见怀之作却寄》及《饮陈于韶宪使宅怀张肖甫中丞甘征甫宪伯》等多首与居来山人相关诗作。

居来山人两首诗收入《居来先生集》卷十八,文集所录与诗碑有一定出入。诗碑其一在文集中的名称为《陈学宪约游钓鱼城,余以他事未赴,承枉篇什赋此谢答》,内容相同(图四)。其二在文集中名称为《起家南行张司户同诸文学饯于钓鱼城山》,“英雄往事僧能话(有寺僧普训能谈宋元事),风雨空林鹤并回”为“山河南渡逢僧话(一僧能谈宋元事),风雨东林鹤并回”[11](图五)。

 

图四  《居来先生集》录诗其一

 

图五  《居来先生集》录诗其二

 

《居来先生集》中也有《送五岳山人得肥字》、《陈玉叔以淮安太守入觐遂擢四川督学宪副》、《陈学宪入蜀柬之》、《陈玉叔校士合阳却赠》及《答陈学宪见寄并订合阳之约》等与五岳山人相关诗作。

3.诗碑年代及始末

张森楷先生在《民国新修合川县志》中考证,“《明史·张佳允传》言,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道闻丧归。万历七年起,故官巡抚陕西,以后官至戎政尚书,乃谢病归。中间无起罢之事,则此赴官,当是万历七年。观五岳山人诗题称崌崃中丞,即其证也”[12]。

《忠义祠及历代碑刻》认为“万历仲春,陈五岳学宪招游钓鱼城”,说明当是陈五岳尚在四川提学副使任上,作诗的时间最晚也不会在陈五岳离开四川的万历六年之后[13]。书中认同胡昌健先生的看法,“此二诗拟在万历六年为妥”。

西华师范大学黎春林女士综合陈文烛和张佳胤仕途履历及方志中从游者史相吾(史修)任职时间等信息,得出诗碑年代及始末,“张佳胤于万历二年归里,与当年入蜀,时任四川提学的陈文烛订来春‘合阳之约’,即合州钓鱼城之约。万历三年二月,张佳胤因身体欠佳未赴钓鱼城之约,陈文烛在钓鱼城刻诗为记,即‘五岳山人’诗碑。万历三年三月,张佳胤有‘南京鸿胪寺卿’之命,因母亲年高而上疏乞休未允,本拟明年春再‘单骑赴任’,但由于当路督行甚厉而未能如愿。约在十一月底自铜梁起家南行,路经合州。十二月初五日,合州太守史修及张贞斋司户等人在合州钓鱼城为张佳胤饯行。张佳胤观陈文烛仲春刻诗而和之,即此‘铜梁山人’诗刻”[14]。

综上所述,诗碑年代应为万历三年,但不是同时镌刻,五岳山人诗碑略早于居来山人诗碑,故其大小、形制和装饰有所不同。居来山人诗碑中的诗其一为与五岳山人唱和之作,诗其二则是与史相吾太守、张贞斋司户等人栈别之作。

 

参考文献:

[1] 王波、张秉国:《陈文烛年谱简编》,《中国诗歌研究(第二十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0。

[2] 王波:《陈文烛研究述评》,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6期,2021年11月。

[3] 王思雨:《张佳胤<居来先生集>研究》,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4] 冯雁雯:《张佳胤年谱》,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5] 乐万里:《明代重庆诗人张佳胤及其区域文化意义》,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8卷第9期,2012年9月。

[6] 钓鱼城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博物馆:《忠义祠及历代碑刻》,《钓鱼城陈列展示文丛》第5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7] 景俊鑫:《宋蒙战争之外的钓鱼城》,西华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8] 林豪:《宋代至民国钓鱼城诗文研究》,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9] 钓鱼城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博物馆:《忠义祠及历代碑刻》,《钓鱼城陈列展示文丛》第5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10] (明)陈文烛撰:《二酉园诗集》,明万历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本,9行18字。

[11] (明)张佳胤撰:《居来先生集》,明万历刻本,存33卷,9行18字,白口,四周双边。

[12] 张森楷:《民国新修合川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7.7。

[13] 钓鱼城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博物馆:《忠义祠及历代碑刻》,《钓鱼城陈列展示文丛》第5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14] 黎春林:《明“五岳山人”诗碑、“铜梁山人”诗碑考—兼与张森楷先生商榷》,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3期,2011年5月。

文稿:胡立敏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