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重庆市合川邱家河坝崖墓群考古发掘收获
重庆市合川邱家河坝崖墓群考古发掘收获
发布人:  2022-12-29

邱家河坝崖墓群位于合川区钱塘镇湖塘村六社,地处嘉陵江左岸崖壁上,中心地理坐标 N30°11'51.3"E106°12'27.6",海拔高程 221~227米。2007年7月,为配合嘉陵江梯级渠化利泽航运枢纽工程立项,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嘉陵江流域工程建设区开展文物调查时发现。2022年8~10月,为配合嘉陵江梯级渠化利泽航运枢纽工程项目的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邱家河坝崖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完成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清理汉至六朝时期崖墓30座,出土各类遗物47件(套)。现将主要收获简介如下。

 

01 代表性墓葬

邱家河坝崖墓群发掘的30座墓葬,根据墓葬的分布位置情况分为A、B、C三区。其中,A区18座,B区4座,C区8座,均为单室崖墓,大部分墓道口朝向嘉陵江,显示出“靠山面水”的特点,现将部分墓葬情况简介如下。

 

墓群全景(南-北)

 

M8~M15(8号墓~15号墓):位于墓群A区,原为八个单体崖墓,后期被改造利用,将八座墓葬的墓室打通,形成一个整体,长22.6,宽4.2~5.6,高2.24~3.56米;改造利用后空间的中部开凿有一屏墙,屏墙宽2.38,厚0.94,高2.74米,屏墙上部分雕刻有八卦图案,下半部为雕刻有桌案图案,屏墙前为拱形过道向前;屏墙东西两边各开凿两个立柱,立柱呈方形,边长0.68~0.8,通高2.6,柱高2.1米,上为倒八字造型,其中一立柱尚未完工;屏墙以东地面上有加工不规则形状的多道相通排水沟。

 

M8~M15墓室内排水沟

 

M8~M15墓室内屏墙

 

M8~M15墓室

 

M16(16号墓):位于墓群A区,墓向 197°,墓葬总长5.9米,墓底略向外倾,前后高差 0.1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及排水沟等部分构成。墓道长0.54,宽1.9米。墓门高1.7,宽1.9米,封门不存,三重门框。甬道外窄内宽,宽1.1~1.4,高1.6,进深1.2米,东西两壁上开凿有壁龛、案龛及灶坑。墓室平面近方形,直壁,拱形顶,面阔2.4,进深3,高1.54~1.74米,墓室东壁有一侧龛,长2~2.36,高0.54,宽0.54米,墓顶凿痕前半部呈有规律的几何纹状凿痕。排水沟由墓室向外延伸至墓外,平面呈Y字形;墓葬被盗扰,未发现随葬品。

 

M16甬道

 

M16墓室

 

M17(17号墓):位于墓群A区,墓向 193°,墓葬总长4.6米,墓底略向外倾,前后高差0.18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部分构成。墓道长0.9,宽1.6米。墓门高1.34,宽1.6米,封门不存,三重门框。甬道外窄内宽,面阔0.9~1.12,高1.02,进深1.1米。墓室平面近方形,直壁,拱形顶,面阔2.04,进深2.2,高1.5米。墓室内散乱分布有陶俑3件、陶鸡1件、罐2件、盏1件。

 

M17墓门

 

M18(18号墓):位于墓群A区,墓向 210°,墓葬总长2.6米,墓底略向外倾,前后高差0.16米,由墓道、墓门、墓室等部分构成。墓道长0.34,宽1.02米。墓门高1.3,宽1.18米,封门不存。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平顶,面阔0.8,进深2.2,高0.75~1.4米;棺台两侧开凿有排水沟。墓葬被盗扰,未发现随葬品。

 

M18墓门

 

M20(20号墓):位于墓群B区,墓向 326°,墓葬总长6.5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部分构成。墓道长3.1~3.2,宽1.08~1.94米。墓门高1.4,宽2~2.1米,封门不存,三重门框,内外门框凿刻有细錾痕组合构成的几何形图案。甬道平面呈长方形,面阔1.02~1.04,高1.04~1.1,进深1.08米。墓室平面呈梯形,直壁,拱形顶,面阔2.18~2.3,进深2.22,高1.66米,墓室内开凿有壁龛及灶台,墓顶凿有类似藻井式装饰。墓室内散乱分布有陶俑2件、陶钵2件、陶罐1件、花纹砖2块及“直百五铢”钱币1枚。

 

M20墓顶

 

M20墓门

 

M23(23号墓):位于墓群C区,墓向 253°,墓葬总长6.6米,墓底略向外倾,前后高差0.20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排水沟等部分构成。墓道长2.74~3.38,宽1.3~2.24米。墓门高1.74~1.78,宽1.24~1.3米,封门不存,双重门框。甬道平面呈梯形,面阔1.34~1.4,高0.88~1.08,进深0.74米。墓室平面呈不规则方形,直壁,拱形顶,面阔2.86~3.18,进深2.54,高1.70米,墓室北壁及后壁开凿有棺台。排水沟呈槽形,由墓室向外延伸至墓外。墓室内散乱分布有陶俑1件、陶罐1件。

 

M23墓门

 

M23墓室

M29(29号墓):位于墓群C区,墓向 291°,墓葬总长6.34米,墓底略向外倾,前后高差0.26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部分构成。墓道长2.52~3,宽1.68~1.84米。墓门高1.4~1.48,宽1.46~1.52米,封门不存,双重门框,门框两边门框粗横向錾痕,上檐由中心向两边有对称的斜向錾痕。甬道平面呈梯形,面阔0.94~0.98,高1.12~1.2,进深1.04米。墓室平面呈方形,直壁,面阔2.3,进深2.3,高1.6米;墓室顶部为四面坡,略弧,中心凿有类似藻井式方形凹槽,内錾有十字格凿痕,有对角相应的纵横凿痕,外侧凹槽四角有四道屋脊状凹槽向墓壁四角相连的凿痕。墓室内散乱分布有铜钱3枚。

 

M29墓顶

 

M29墓门

 

M30(30号墓):位于墓群C区,墓向 300°,墓葬总长6.68米,墓底略向外倾,前后高差0.2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部分构成。墓道长2.66~3.2,宽1.98~2.24米。墓门高1.62~1.64,宽1.9~1.92米,封门不存,三重门框,内外门框两边门框细錾痕组合构成的几何形图案。甬道平面呈梯形,面阔0.92~1.04,高1.1~1.2,进深1.2米。墓室平面呈方形,直壁,“人”字坡顶,面阔2.32~2.38,进深2.28,高1.8米,墓室南壁开凿有侧龛,东西长2.06,进深0.74,高0.82~0.94米。墓室内散乱分布有铜钱3枚、陶俑3件、陶鸡1件、陶罐1件、陶案足2件及铁刀1件。

 

M30墓门

 

M30墓室

 

02 随葬器物

邱家河坝崖墓群发掘墓葬30座,尽管盗扰严重,仍有出土陶器、瓷器及铜钱等各类器物共计47件(套)。其中,陶器有罐、钵、陶俑、陶鸡等;铜钱多钱文锈蚀不明,仅可辨认1枚“直百五铢”。

 

M17出土陶鸡

 

M19出土陶俑

 

M20出土钱币拓片

 

03 初步认识

邱家河坝崖墓群墓葬均为单室小型崖墓,部分崖墓开凿有侧龛、棺台、灶台案龛及壁龛,墓顶绝大部分为拱形顶,根据罗二虎先生对四川地区崖墓形制的分期,此类形制崖墓年代为东汉晚期至蜀汉时期[1]。通过对出土的陶俑形态观察,其多形体小,形象模糊,下身呈喇叭状,腿脚基本不再表现,依据已有研究成果可知,此类型陶俑多见于蜀汉时期[2]。墓群内年代最晚的墓葬应是M18(18号墓),其墓葬规模极小,墓室大小仅够容尸,根据罗二虎先生的分期,这类崖墓年代大约应为南北朝时期[3]。因此推测邱家河坝崖墓群年代上限可至东汉晚期,下限可达南北朝时期,年代上较为连续。

在邱家河坝崖墓群中存在墓葬被后期改造利用的现象,其中M8(18号墓)至M15(15号墓)被完全改造利用,其同以往我们所发现的崖墓“借室葬”不同,该利用现象并不是为了“借室葬”,而是加以重新开凿利用。根据M8~M15(8~15号墓)改造利用后的样貌,似乎是被改造为一类宗教场所,但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工程并未完工。从改造后屏墙上的雕刻观察,其雕刻的桌案风格比较符合明清时期风格,因此推测墓葬被改造利用的时代应为明清时期。崖墓后期被改造为宗教场所的现象较为少见,本次发现为我们讨论解释崖墓后期的改造利用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和视角。

邱家河坝崖墓群是嘉陵江流域为数不多的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崖墓群,其提供了一批全新的材料。同时,部分墓葬墓门处存在錾痕组合构成的几何形图案,且部分墓葬墓室顶部存在类似藻井式装饰,这类装饰在重庆地区并不多见,这为我们讨论重庆地区崖墓的分区提供了一定材料及思路。

 

注释:
[1] 罗二虎:《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第152页。
[2] 索德浩:《四川汉晋陶俑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18年第1期。
[3] 罗二虎:《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第152页。
 

文稿:唐勇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