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重庆沿江风水塔趣谈
重庆沿江风水塔趣谈
发布人:  2022-12-22

重庆是一座山城,也是一座江城。行走在重庆的大山大水之间,有一道景观非常吸睛,那就是重庆沿江的风水塔。历史上,它们是祈运、镇水的“宝塔”,后来慢慢发展为“航标”,如今已是“地标”“城标”,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我们现在就来领略一二。

 

一、风水塔之于古塔

塔是起源于古代印度的一种建筑形式,原本是埋葬、供养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子的纪念性建筑,其梵语英译名为Stupa,传入中国后有了窣堵坡(波)、窣屠婆、塔婆等常见汉语音译名,亦有浮屠、浮图等转译名。由此定义和名称可见,塔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故佛塔一直是古塔的主要组成。今天我们将要讨论的风水塔,是广义的风水塔,凡是具有风水意义的塔都包含其中,是就塔的功能进行分类的一种叫法。

风水塔可以说是佛塔中国化的产物,它的兴起与宋代以来佛教的世俗化发展和明代开始盛行的风水学说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风水塔的大量兴建主要也是在明清时期,而且从全国来看,南方多于北方。早期的风水塔,其形制主要还是脱胎于佛塔,但在明清时期,风水塔逐渐与佛塔渐行渐远,成为了两个不同的系统。过去,中外建筑学家对中国古塔关注,主要也是关注佛塔,或者笼而统之中国古塔,对其中的风水塔关注不多,20世纪50年代曾做过梁思成先生助手的张驭寰算是研究中国风水塔的第一人,他的《中国风水塔》对风水塔的历史沿革、建筑结构、建筑材料、艺术装饰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同时也对全国各地重要的风水塔进行过介绍。

重庆古塔如果按功能分类,可以分为佛塔、风水塔、字库塔和其他塔,其中风水塔占据了很大的比例。风水塔的功用包括镇山、镇水、镇邪、装点河山、教化百姓、弥补风水缺陷等,因为关乎一方文脉或百姓平安,选址都非常讲究,一般修在水口、山巅等,远远即为人所见。根据名称和功能,我们能够发现风水塔也能进一步细分,其中一类为文峰塔,专为弥补一域文峰低矮的缺陷,启发文运而修建,多选址山顶或山腰,一般为官方倡建,除将“文峰塔”镌刻于塔身之外,还有文风塔、文笔塔、文昌塔等名称。还有一类称为一般风水塔,主要为弥补风水缺陷,有镇山、镇水、镇妖、避凶、锁水聚财等说法。但有时候两种塔被赋予的功用也并非截然分开,比如文峰塔除了启发文运也可以镇山降妖。

 

图一  重庆古塔分类树状图

 

二、重庆沿江风水塔分布及特点

根据重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统计,重庆境内现存并已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古塔共计227座,年代跨度从宋代至20世纪40年代,分布于全市32个区县。进入我们今天讨论范围的,即位于沿江地带的风水塔有十余座,其中广为大家熟知的包括合川文峰塔、渝中菩提金刚塔、南岸黄桷垭文峰塔、江北塔子山文峰塔、长寿文峰塔、涪陵文峰塔、丰都培文塔及培元塔、万州洄澜塔及文峰塔、云阳新津文峰塔及云安文峰塔、奉节耀奎塔及文峰塔等,除合川文峰塔位于嘉陵江边,其余均地处长江两岸。如果说嘉陵江、长江像一串项链,这一座座沿江的风水塔就像是项链上的颗颗耀眼的宝石,点缀了江河两岸的历史人文景观。

这些沿江风水塔,修建年代均较明确,最早的是万州洄澜塔,修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其余有嘉庆年间的合川文峰塔、奉节耀奎塔,道光年间的黄桷垭文峰塔、云阳文峰塔、丰都培元塔,咸丰年间的云安文峰塔,同治年间的涪陵文峰塔、万州文峰塔、奉节文峰塔、长寿文峰塔,光绪年间的丰都培文塔、塔子山文峰塔,年代最为晚近的是菩提金刚塔,为民国时期修建。平面、形制和建筑材质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除菩提金刚塔平面为正方形,外观形制为喇嘛塔外,其余的各塔平面均为六边形或八边形,形制为楼阁式塔,可供人登临。从建筑材质来看,除塔基均为条石砌筑外,塔身有的全为青砖砌筑,如合川文峰塔、奉节耀奎塔、丰都培元塔、涪陵文峰塔、长寿文峰塔等,也有塔身与塔基同样材质的,如万州洄澜塔、奉节文峰塔等,似乎并无特定规律。

 

图二  云阳新津文峰塔(网络照片)

 

图三  合川文峰塔

 

图四  万州洄澜塔

 

图五  万州文峰塔

 

图六  三峡工程蓄水前的万州“翠屏双塔”(网络照片,近为洄澜塔,远为文峰塔)

 

图七  菩提金刚塔

 

图八  菩提金刚塔的覆钵和十三天

 

塔内结构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空筒式,以砖、石砌筑塔壁,塔内中空,形成一个筒状结构,空筒的形状一般随塔身平面形状,六边形或者八边形均有。内部各层之间以木楼栿分隔,沿塔壁搭设木楼梯上下,一些因年久失修楼栿、楼梯糟朽垮塌,只剩下空筒结构,如奉节文峰塔、丰都培元塔均为此种情况。第二种是壁内折上式,这是中国古塔比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在唐宋之间即已兴起,为明清时期多数大型砖石塔所采用。塔腔中心设塔室,塔身内壁和塔室外壁之间设登塔梯道,随塔身平面盘旋折上。这种结构的塔,塔梯、塔壁和塔室结合为一体,增强了塔体的稳定性,长寿文峰塔、涪陵文峰塔等均为这种结构。第三种姑且称为混合式,包括壁内折上式和壁边折上式结构混合,壁内折上式和空筒式结构混用等,例如黄桷垭文峰塔即为壁内折上式和空筒式混合结构,下面几层为壁内折上式,塔梯藏于塔身内壁和塔室外壁之间,与内外壁联结为整体,以上隔层使用木楼梯,塔梯相对独立。

 

图九  丰都培元塔内部空筒结构

 

图十  梁平文峰塔的塔梯

 

   

图十一  壁内折上式结构的砖塔内部(左为涪陵文峰塔登塔踏道,右为长寿文峰塔踏道顶部结构)

 

三、重庆风水塔有关趣闻

无论是祈求文运的文峰塔,还是镇山镇水的风水塔,凡是与风水相关,总是免不了与玄学扯上关系,在民间留下很多趣闻,在此聊举数例。最广为流传的可能当属重庆城“三塔不见面”的传说。这个传说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说南岸的黄桷垭文峰塔、觉林寺报恩塔和龙门浩塔子梁的鹅卵石宝塔,也有说三塔是指南岸的黄桷垭文峰塔、觉林寺报恩塔和江北塔子山文峰塔,还有说三塔指的是江北塔子山文峰塔、南岸黄桷垭文峰塔和龙门浩塔子梁宝塔,第四个版本是黄桷垭文峰塔、龙门浩塔子梁宝塔和湖广会馆旁边的塔。每个版本都有不同的传说,比如将版本三的这个说法,附会成八仙过海中的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三人所建,只为镇住重庆“火城”的几个火妖火怪。这个传说中提到的几座塔,除了塔子梁宝塔不知何时何人所建外,其他几座塔都并非同时期所建,最早的觉林寺报恩塔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所建,湖广会馆旁边的塔和黄桷垭文峰塔时代相当,为道光末年至咸丰初年,最晚的塔子山文峰塔为光绪年间在原来塔基上重建,中间都有几十年的时间差,而塔子梁的宝塔通常在水位极低的时候才能显露,“不见面”再正常不过。

菩提金刚塔虽然时代晚近,但有关的民间传说也多为人熟知,在西南腹地的重庆出现一座喇嘛塔本来就属不平常,也常引发大家的好奇。事情还得从“七星岗闹鬼”说起,对很多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来说,“七星岗闹鬼”这个说法一定不会陌生,老重庆民谣里面有这一句,喝酒划拳的时候也有人喊这一句。原来,在1929年初潘文华出任重庆历史上首任市长时,为了开辟新市区、兴建中区马路干道(今渝中区中山一路至中山四路),在通远门外七星岗迁坟,挖出无数尸骨。民间传言,潘文华的迁坟行动扰了七星岗的宁静,冒犯了神灵,时常传出闹鬼的传闻。其时,恰逢一批康藏高僧来四川弘扬藏传佛教,潘文华经过多方关系与之取得联系,在其建议和指导下在观音岩纯阳洞修建了菩提金刚塔,以超度亡灵、镇邪,为生者消灾避难。塔成之后,邀请师从多杰格西的佛学家张心若撰写菩提金刚塔塔铭。1931年2月16日,多杰格西为菩提金刚塔装经开光、诵经祈祷,相传七星岗再无闹鬼之事。

再如长寿文峰塔,也有相应的传说。文峰塔附近长江上有一个险滩名“不语滩”,此处水流湍急,船行至此经常出事。相传明末张献忠起义时,他率部从湖北沿长江攻入四川,到了不语滩,由于士兵众多、高声妄语,惹得不语滩江水大作,惊涛骇浪,船队受阻不前,上岸拜了桓侯宫内的张飞像才顺利过滩,民间更是传说不语滩风高浪急乃水妖水怪作祟。清同治二年(1863年),杭州人士王锡任长寿知县,一方面深感长寿文风不振,另一方面也为了安抚百姓,在不语滩附近詹家湾的山上修建文峰塔。塔成,王知县题“窣堵波峙中流凤山作镇,勃极烈愿多士雁塔题名”,作为塔门石门框上的楹联,由对联内容可见知县修建文峰塔是为了镇水和振兴文风。

还有云阳新津文峰塔,相传清道光年间,云阳段长江江面波浪滔天,过往船只沉没不少,云阳文风也衰颓不已,多年无人中举,其中故陵有一戴姓读书人,一直到40多岁都未能中举,简直苦煞读书人。经高人点拨,道出根源在于有乌龙作怪,县城东10公里处的谭家山即乌龙之首,只要镇住乌龙,江面终将平静,文风也能提振。于是乎,道光十六年(1836年),恒裕出任云阳知事,募资在谭家山巅修建文峰塔镇住乌龙,乡绅、读书人纷纷捐资响应。塔成之后,前述戴姓读书人成功考中举人,云阳文风从此昌盛,大家也更加相信文峰塔能提振一方文风。

万州的洄澜塔也颇有意思,与镇水、镇邪和提振文风都不相干,只关乎风水。在风水理论中,山和水都非常重要,所谓山聚气水聚财。万州城南北两岸均有高山,聚集了财气,上下游各一个回水沱形成了天然良港,为万州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但江水始终要向外流,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乾隆年间万县知县孙廷锦在风水大师的指引下,在长江南岸南山右麓修建宝塔,并取名洄澜塔,以锁住水口,弥补江水东流带走财富的风水缺陷,牢牢锁住万州的财富。

 

四、结语

风水塔是重庆古塔中的一类极具历史文化内涵,又颇具景观价值的塔,除了沿江的风水塔之外,还有一些著名的风水塔,如被罗哲文先生称为全国第二高石塔的梁平文峰塔,以及由清末著名技师秦大元掌墨修建的天香塔等。这些塔一方面是绝佳的观景点,另一方面也是当地著名的景观,不少都是名列当地历史上“八景”或者“十景”的,如万县八景之一的“翠屏双塔”——洄澜塔和文峰塔,长寿八景之一的“黄峡塔影”——文峰塔,云阳八景之一的“宝塔舟则”——新津文峰塔等等。在今天,我们不再提起它们历史上被赋予的意义,但它们早已刻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愁所系,继续点缀我们的城市人文景观。

 

图文:孙慧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