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宣传文化遗产 促进文化繁荣 ——市考古所2012年“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
宣传文化遗产 促进文化繁荣 ——市考古所2012年“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
发布人:  2016-06-30

根据国家文物局文物博函〔2012〕90号文件精神,按照市文广局(市文物局)关于开展重庆市第三届“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的安排部署,市考古所以2012年“文化遗产日”主题——“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为指导思想,精心策划,认真筹备,人员、物资落实到位,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至6月17日(6月9日为第七届文化遗产日)期间,在重庆主城以及潼南、永川、渝中、南岸、沙坪坝、大渡口等区县,走基层,进校园,进社区,走进考古遗址现场,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吸引了近万民众参与,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市考古所2012年“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一、领导重视,准备充分,主题突出
    
市考古所领导十分重视“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的筹备工作,所务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由分管领导负责,在保证业务部门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以信息部为主其他部门参与协作,进行策划、筹备和开展活动。
    从4月初起,经过充分酝酿和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活动的实施方案,筹备工作有序展开,先后完成了各种宣传品、纪念品和奖品的设计制作,安排落实了各项活动的参与人员以及开展活动所需物资的准备。今年的宣传品、纪念品和奖品,在设计方案中,突出了“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主题,注重强化文化遗产元素和提升文化艺术品味,从外观到内涵、从数量到质量都较往年有所扩展和提升。据统计,共制作绢扇500把、文化衫700件、环保袋1000个、文化帽200顶、重庆考古官方微博网址青花瓷书签1000个、万年历钥匙扣500个、文物保护法规资料1500份、文物考古所简介1500份、重庆文化地图1500份、考古网址书签1500个、《中国文物报》文化遗产保护专刊2000份。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把这些小小的物品上包含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促进文化事业繁荣的信息,传递给广大市民;把公众考古的理念和意识向社会各阶层的民众推广,使保护文化遗产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与公众的自觉行动。

二、活动形式有新意,市民参与热情高  
    市考古所在今年“文化遗产宣传月”共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13项。其中:走进考古现场活动4次,走进文物库房活动1次,走进校园活动2次,走进社区活动2次,广场主题活动2次,讲座活动1次,志愿者主题活动1次。新增了“走进社区”、“文化遗产纪录片展播”、“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培训、主题活动”等新项目,同时,根据每次活动的场合、参与对象,配套开展了相应形式的活动内容。

    5月24日,“化腐朽为神奇——文物修复技艺进课堂”活动在北部新区人和实验学校举行。活动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60余名小朋友在市考古所文物修复专家指导下,一步一步的揭开了文物修复的神秘面纱,体验了文物仿制品陶器的拼对和粘接工作。活动场面气氛热烈,小朋友们认真的学习态度令人感动。
    在广场主题活动、走进校园和社区活动中,都配套开展了有奖知识现场开卷问答形式的活动,受到市民热捧,参与答卷的市民排起一字长龙,还有不少市民咨询、围观。在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中,准备的1000份有奖知识答卷供不应求。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参与者对重庆地区的文化遗产知识熟悉的程度令人惊叹。在重大校园,一位在重庆生活了4年的外国留学生,对重庆古代文化包括“涂山窑的代表瓷器、麻辣火锅发源地、磁器口始建年代”等问题,略加思考随即用流利的汉语正确回答;在渝中区上大田湾社区,一位大妈对于“南方木建筑破坏最大的生物、重庆特色民居建筑形式、重庆两路口跳伞塔的设计者”和“根据文物保护法各级文物应首先采取的保护措施”等问题,甚至做到不假思索对答如流;在潼南崇龛千佛寺摩崖造像遗址,在永川宋代崖墓遗址,在大渡口大树林汉代砖石墓遗址,在南岸涂山窑小湾窑址,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和当地市民们不怕炎热,冒雨跋涉登山,察看、照相、咨询、记录,被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吸引,不倦地向现场的专家和专业人员询问遗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参与公众考古活动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

三、加强横向拓展,充分运用网络,扩大宣传效果
    “走进考古现场”是市考古所从2010年“重庆市首届文化遗产宣传月”起坚持开展的品牌活动;“走进社区”是今年新增设的活动。今年在开展上述活动中,注重了横向拓展与网络平台运用两方面的工作,大大增强了宣传效果。
    一是加强横向拓展。今年在筹备和开展“走进考古现场”、“走进社区”活动时,得到大渡口区委区政府、潼南县文广局及县文物管理所、南岸区政协及区文物管理所、南山街道办事处、永川区文广局及区文物管理所、渝中区上清寺街道上大田湾社区、桂花园社区、新都巷社区居委会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在大渡口、潼南、永川和南岸开展的走进考古现场活动,不但几处遗址的内容丰富各具特色,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使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和媒体人士收获颇丰。此外,几次活动都配套开展了文物普查成果展览的内容,在南岸还增加了区政协领导、考古所专家签名授书,吸引上百公众踊跃参与。上述走进考古现场、走进社区活动的开展,大大提升和扩大了当地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充分运用网络。重庆考古网在去年底改版升级后,技术配置日臻完善,内容更新频率提高,不少新帖被市级以上网媒和平媒转载;重庆考古官方微博于今年2月15日正式开通后,迅速成为广大文化遗产保护爱好者交流的平台,有6万余人参与,互动话题63万条,10782人成为重庆考古微博的忠实听众。得到国家文物局的肯定。在“文化遗产宣传月”中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的“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吸引了全国数千名公众的热情参与,共收取有效答卷3695份,满分答卷1160份。6月4日,在市监察局派驻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重庆市文物局)监察室工作人员现场监督下举行公开抽奖,抽取出特等奖1名(奖金3000元);一等奖2名(奖金各1500元);二等奖5名(奖金各800元);三等奖25名(奖金各400元);纪念奖100名(各获精美纪念品一份)。

 四、志愿者队伍充实,热心人士增加
    今年文化遗产宣传月参与活动的公众人数多、范围广,其社会行业除普通市民之外,还有教师、学生、民间社团成员、社区居民、区县党委政府和文化(文物)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政协机关干部以及外国留学生。而今年征集的120名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中,个人职业更加广泛,高学历文化程度的比例有所增加,其中不泛行业精英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热心人士。志愿者人员开始向社会各阶层扩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十分有利于进一步普及公众考古意识,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繁荣发展。
5月初,重庆考古网和官方微博发布招募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经过资格审核,于5月中旬组织志愿者进行了专业培训,组建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队。在今年“文化遗产宣传月”中,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队成员表现出色,多数志愿者做到了自觉、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表现出可贵的热情和执着的奉献精神。
    在6月17日开展的志愿者主题活动中,数十名志愿者代表、媒体代表和专业工作者,就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的工作与任务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不少极富创意的建议和意见,为今后工作与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思路。

五、活动报道及时,层次高,影响大
    据统计,在“文化遗产宣传月”期间,参与各项活动的媒体人士达88人次,媒体报道我所的新闻信息共76条(篇)(中央媒体报道15条),其中电台/电视台报道10条,政府网站报道4条,本市平面媒体报道17条(篇),国内影响较大的新华、人民、大渝、腾迅、新浪、网易、凤凰、华龙等网站报道45条。重庆政协报先后于6月12日、22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对“走进考古现场”和“走进文物库房”的几次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不少信息多次被全国各大门户网站转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报道1条,中国文明网(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门户网站)报道1条,中国文物报1条,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转载1条,中国网转载2条,新华网重庆频道转载10条。
    2012年“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圆满结束了,但传承文明的行动仍在继续。我们深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通过我们不懈努力的工作,公众考古的理念必将为更多的市民所接受,并逐步形成一支不可忽视的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力量。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