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重庆政协报--走进瀚匾园
重庆政协报--走进瀚匾园
发布人:  2016-06-30

今年6月18日,重庆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活动在重庆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文物考古所)正式启动。此后,一批热爱文化遗产保护,决心以传播重庆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为己任的志愿者陆续加入到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中来,他们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只为照亮重庆历史文化保护的一片天空。

          重庆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在行动——

      走进瀚匾园

          本报记者  凌云

11月22日,记者有幸参加了市文物考古所组织的志愿者拓展训练活动,和志愿者们一起踏上了探寻重庆历史文化足迹的路程。这一站,是走进瀚匾园——重庆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

“地宫”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它融语言、书法、美术、雕刻于一体,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是承载中华文明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对于身居现代都市丛林的我们来说,走近它,就如同穿越时光隧道,走近一段厚重的历史,一段悠长的时光。

渝中区政协委员、中医专家刘光瑞先生创办的重庆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位于李子坝公园内。由于还在扩建和整修,我们初来乍到,一时竟没找到入口。原来,这个博物馆的展厅全部在地下,头顶滨江路,俯瞰嘉陵江,地理位置颇为独特。

顺着台阶步入博物馆,大家仿佛进入了一座“地宫”。说它是“地宫”,真不算夸张,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大型宫殿,一个充溢着浓浓历史文化氛围的宫殿:所有你触目可及的地方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匾额,古朴凝重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竟有穿越时空的错觉。据说,博物馆内共收藏了3000多块匾额,最早至明代崇祯年间,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初。穿行在已布置好的占地约2000平米的展厅内,那琳琅满目的匾额精品,令人叹为观止。

志愿者们来自各行各业,虽然都不是文物工作者,但当中也不乏因热爱而逐渐成为历史文化的业余研究者,中医世家出身的刘尚勇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他一直爱好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和研究,为这次活动,他还特地带来了他参与编撰的《铜梁匾额》一书。难怪在参观匾额的过程中,他为我们讲解起何谓“官匾”何谓“民匾”、如何分辨……几乎起到了半个导游的作用。

从科举状元匾开始,我们进入按类别悬挂匾额的各展厅参观,官政匾、婚庆匾、建房匾、民俗匾、商业匾……品种之繁多、种类之齐全,看得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舞台

最令人称奇的是展厅一隅有个精妙独特的设计——

在一个类似于“舞台”的正中央,工作人员拉开红色幕布,亮出里面竖立的一个大型木框,上面悬挂着几块匾额,细看,这木框上下竟是用导轨固定的,如同一扇滑门。只见工作人员把这扇“滑门”往一边拉开,变戏法一般,又一个悬挂匾额的木框出现了,原来,这个舞台是由数重这样的匾额“滑门”重叠组成的。

每拉开一扇“门”,眼前就是一壁分类的匾额,你看,那“真读书人”是一块励学匾;“翔鸾舞凤”是一块婚庆匾;“温良恭俭”是一块居室匾……习武的有“智勇兼全”,学文的有“文苑英华”,行善的有“积善庆余”,励志的有“青云独步”……拉开一扇扇门,如同翻阅历史大书,也像欣赏现代幻灯片。

我们看得饶有兴致,未曾想更深刻的寓意却还在后头。随着最后一道“滑门”的移开,如同“地宫”开了一扇窗,眼前豁然开朗,滔滔的嘉陵江和对岸的风景立时展现在面前,时空的瞬间转换让人又“穿越”回现代社会。同理,如果是在墙外观看这套匾额,当最后一道“滑门”移开,面前呈现的将是“地宫”内的情景,你又会产生初入“地宫”时的感觉……大家拍手称道:这真是一个奇思妙想的创造!一个小小的“舞台”,既展示了上百块匾额,又解决了展览场地不足的问题,妙趣横生啊!

参观完“舞台”,顺着“名人名匾”廊,大家又步入了“匾林”,在悬空挂着的一块块匾额中穿梭,真如同走迷宫一般,别有一番风味。得知展厅还在扩建中,大家对博物馆日后布展的更多创意充满期待。

八仙桌

围坐在古色古香的“原版”八仙桌前谈论重庆历史文化,于志愿者们的感觉是独特而亲切的。

别看志愿者们大多来自基层,有的已经退休,但一说到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内容,谁也不觉得离自己遥远。因为他们和历史文化或多或少有着不解之缘——年过六旬的李清中以前编辑厂报时,发现文史稿件其实很受厂里职工欢迎,便有意识地开始收集整理相关文史资料,没想到渐渐喜欢上了对历史文化的寻访和研究;70岁的罗能全本是出于个人喜好,爱研究巴人悬棺的秘密,孰料慢慢对文物考古也产生了兴趣;曾在南岸黄桷垭镇任职现已退休的潘云国因为涂山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与文物部门有过合作,进而提升了文物保护意识,愿意为捍卫南山的文化遗存鼓与呼;……他们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眼睁睁看着一个个文物湮没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十分令人痛心。他们愿意发挥余热,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当中,当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者、保护者、传承者。

志愿者中,喜欢摄影的自由职业者黎忠虎常常走街串巷,拍摄大量濒临拆迁的老建筑老街道,他想尽力用镜头抢救和记录下历史的痕迹;喜欢书法的公务员汪晓强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断代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他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坚守对国粹的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警察张健为大声疾呼,他说,有保护才谈得上研究和传承,我们不能再制造“伪文化”和“山寨文化”了,要把现有的文化遗存保护好,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最真实的素材。

重庆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市政协学习及文史委副主任、市文物考古所所长助理林必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我们感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迎来又一个春天。文化遗产保护不单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事业,更是人民的事业,只有让更多的人热爱并参与其中,这项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林必忠说,重庆在全国率先将“文化遗产日”活动升华至“文化遗产月”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不过,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考古工作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工作者不但要扮演科学家的角色,同时还要承担起考古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相信通过考古工作者和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重庆的“公众考古”定会渐入佳境,重庆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走在全国前列。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