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保护 > 千佛重光——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
千佛重光——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19-12-19

崇龛镇地处重庆市潼南区西北,是四川遂宁、安岳与重庆潼南三市县的结合部。说到崇龛镇,很多人会想到三四月间琼江两岸金灿灿的油菜花,以及陈抟山上高耸入云的陈抟老祖像。其实,崇龛镇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就已建置隆龛镇。除了自然风光,它的人文古迹也值得关注,如近年才被意外发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寺摩崖造像。

 

▲琼江两岸的油菜花 | 来源网络

 

一、千佛寺的隐没与重现

 

▲千佛寺地貌(由南往北航拍)

 

千佛寺摩崖造像(以下简称千佛寺)位于潼南区崇龛镇薛家村一社张家湾北部,西南距崇龛场镇约2公里,因崖壁上开凿有很多佛像而得名。千佛寺地处偏僻,建寺开龛的历史未见文献记载。据村里老人讲述,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崇龛水库,千佛寺一带被大规模采石,其岩体上部几乎被削平,致使崖壁上部的造像几乎被完全截去,仅崖壁下部的部分造像得以幸存,同时采石产生的碎石将岩体下部埋藏,千佛寺自此隐没,鲜为人知。

 

▲千佛寺摩崖造像遗址初露(由南往北拍摄)

 

2011年8月,烈日炎炎,原本寂静的千佛寺因为挖掘机挖取碎石的轰鸣声而变得有些嘈杂,工人师傅百无聊赖的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直到在崖壁上露出一方雕琢细腻的脸庞。好奇心驱使他们顺着露出的脸庞,一层层拨开覆盖的泥土,埋藏多年的石刻造像逐渐显露。千佛寺被发现的消息被逐级上报,随后便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工作,千佛寺得以重现天日。千佛重生,拈花而笑。

 

二、重生记略

 

受重庆市文物局委托,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组建了考古工作队,对千佛寺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2011年9月-12月,工作队首先对崖壁上暴露出来的造像进行了抢救性清理。为了尽量减少对造像的破坏,竹签和软毛刷成了主要工具,考古队员每天蹲在龛前或是趴在木梯上数小时,轻轻剔除覆盖在造像上的泥土,刷去浮尘, 311身造像的神秘面纱逐一揭开。

 

▲第9龛菩萨像局部

 

造像清理出来后,工作队对这批珍贵遗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信息采集工作,包括对造像进行内容记录、题记拓片、传统手绘、全方位摄影、三维扫描等,千佛寺将以图、文资料的形式,实现另外一种重生。

 

▲第33龛正视图

 

2012年12月至2013年春,我们对千佛寺开展了崖顶减负、筑引水沟、崖前搭建钢构雨棚、砌筑围墙等一些列后期保护工作,以减少自然灾害对造像本体的侵蚀,使佛光永辉。

 

三、收获与意义     

 

经历前述工作,我们在千佛寺东西长35、残高4米的崖壁上清理出造像龛43龛、造像311身、文字题记或碑刻31则、线刻1例以及排列较规律的长方形榫孔若干,取得了重要收获。

 

▲千佛寺全景(由南往北拍摄)

 

在窟龛形制上,千佛寺以长方形龛为主,另有外方内圆拱形龛、弧形龛、屋形龛等,可分为双重龛和单龛两大类。双重龛多有龛楣装饰,多装饰有忍冬纹、卷草纹、联珠纹、火焰纹、坐佛等。

 

▲第33龛飞天、华盖、龛楣局部

 

▲第36龛龛楣局部

 

▲第42龛伎乐人像龛

 

千佛寺题材丰富,有弥勒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西方三圣、地藏菩萨、天王、飞天、伎乐、菩提双树、人形天龙八部、十六罗汉等。组合形式多样,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一佛四弟子四菩萨、一佛八菩萨等。

 

▲第1龛主尊左侧弟子局部

 

▲第19龛内龛顶部飞天与菩提双树

千佛寺共发现文字题记及碑刻31则,因风化侵蚀,部分题记已漫漶不清,难以辨识,但仍可见唐代天宝年和宋代开宝年的明确纪年题记,为千佛寺的开凿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7龛题记拓片

 

从窟龛形制、造像题材、组合形式、题记纪年等方面信息,推测千佛寺可早到中唐,晚至明清,以晚唐至北宋时期造像为主。晚唐时期造像可辨题材有阿弥陀佛五十菩萨、菩提双树、菩提瑞像、人形天龙八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多数造像面部饱满丰圆,弯眉细目,鼻宽耳阔,菩萨像扭腰鼓腹,缨络精巧,衣纹轻薄透体,台座多为莲台;北宋时期造像题材有地藏菩萨、十六罗汉、观音菩萨、天王等,造像面部较晚唐略显长圆,衣纹较厚重。从题记可知,北宋的造像龛主要为令狐家族捐造供养,部分晚唐时期造像也被令狐家族再粧彩;明清时期造像题材有佛、供养人等,规模和雕凿工艺大不如前,表明千佛寺至此已明显衰败。

 

▲第1龛主尊左侧菩萨局部

 

千佛寺规模较大、时代较早,造像题材丰富、雕刻精美,保存较好,在考古清理时,发现部分造像彩绘清晰可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佛教考古价值,其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第39龛题记有“天宝十一年”,是重庆地区发现中唐时期石刻造像少有的记录,具有重要意义。晚唐造像题材丰富,多次出现的菩提双树、人形天龙八部及菩提瑞像等密教因素,该类题材在初唐时期的两京地区佛教造像体系中有一个由显入密的过程,依据龙显昭“长安佛法映巴川”的提法,千佛寺的此类题材应是受两京地区造像风格辐射和影响。宋代造像主要有地藏菩萨、十六罗汉等,造像旁发现多处题记,其中可见“开宝三年”、“开宝四年”明确纪年的题记,为千佛寺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潼南区临近佛教造像兴盛的重庆大足、四川安岳等地,千佛寺的发现不但丰富了潼南石窟造像实物材料,亦对研究佛教在川渝地区传播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四、重点窟龛

 

▲第20龛

 

▲第20龛主尊左侧天龙八部像

 

第20龛为外方内圆拱形双重龛,龛楣饰联珠纹、花瓣纹、忍冬纹、宝珠等,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及天龙八部像。主尊佛,尖桃形头光,馒头形肉髻,面部方圆,内着僧祇支,外披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形台上。左右两侧弟子立像,圆形头光,着长袍,足穿云头鞋。弟子像外为菩萨像,尖桃形头光,头戴宝冠,戴联珠纹项圈,披璎珞,挂帔帛,内着交领大衣,外着长袍,足穿云头鞋,立于束腰仰覆莲台上。内龛外左右两侧力士像,圆形头光,着战裙,束腰带,身后帛带飘扬,扭腰提胯,跣足立于山形台上。龛壁上部雕人形天龙八部像,左侧四身,右侧五身。

除第20龛,第36龛中也出现了人形天龙八部形象,这种人形化天龙八部形象在川渝地区石窟中比较多见,带有密教因素。

 

▲第29龛西方三圣

 

第29龛为近方形龛,龛内上部雕菩提双树、飞鸟,中部高浮雕西方三圣,三圣左右两侧壁面雕五十尊菩萨或童子像,各像之间遍布莲茎、莲叶、莲蕾等。三圣均尖桃形头光,内饰近方形素面环、联珠纹、莲瓣纹及一圈五朵团花纹。主尊阿弥陀佛,螺发,方脸,身披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高茎仰覆莲台上。左侧观音,右侧大势至菩萨立像,戴宝冠,着云肩,身披璎珞,挂帔帛,着长裙,跣足立于覆莲台上。侧壁菩萨像各七层,多头戴冠,宝缯披肩,带项圈,斜披络腋,着裙或裤,跣足,或游戏坐、或跪坐,或抱膝而坐,姿态各异。童子皆赤身。据初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者,西域天竺之瑞像也。相传云: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往安乐界,请阿弥陀佛:‘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像愿力莫由,请垂降许。’佛言:‘汝且前去,寻当现彼。’及菩萨还,其像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花在树叶上。菩萨取叶所在图写流布远近”,判断此龛为“阿弥陀佛五十菩萨”造像。

 

▲第30龛

 

第30龛为竖长方形圆拱形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顶部两侧雕飞天。主尊弥勒佛,头光内饰锯齿纹,头残,残见莲花宝冠上部,着袒右袈裟,右手斜置胸前,左手抚膝,结跏趺坐于金刚座椅上。金刚座椅两侧浮雕回首反顾的鹏鸟、童子瑞兽等六拏具。左右两侧弟子立像,圆形头光,内饰锯齿纹。左侧弟子着通肩袈裟,双手拱于胸前;右侧弟子着双领下垂袈裟,左手持念珠横置胸前,均跣足立于双层覆莲台上。两侧菩萨立像,尖桃形头光,头残,披帔帛,着长裙,跣足立于覆莲台上,右侧菩萨戴项圈,披璎珞。本龛出现的菩提瑞像是千佛寺摩崖造像非常重要的题材,六拏具在川渝地区唐宋时期佛教造像中较为常见。

 

▲第3龛

 

第3龛为长方形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左右两壁各雕八身罗汉,呈上下两层分布,龛璧右下方雕有一条龙。主尊佛,尖桃形头光,头残,身披双领下垂袈裟,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台上。两侧弟子立像,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合十而立。菩萨立像皆头残,宝缯垂肩,内着僧祇支,肩覆天衣,下着长裙,帔帛绕臂,立于仰莲圆台。十六罗汉多头部残缺,颈、腿部可见后世修补残痕,身披袈裟,多结跏趺坐,也可见舒相坐和善跏趺坐。主尊及罗汉座下均有题记,其中可辨题记十四则,均阴刻。主尊下题记幅面较大,依稀可辨“遂宁县清泉……令狐璋兄弟……开宝四年岁次……彦修”,题记风化严重,涣散不清;罗汉座下题记为“第一尊者令狐璋夫同发心造”“第二尊者令狐璋造”等。从第3龛的题记可推测其为令狐家族于开宝四年前后捐造,题记中多次提到令狐璋、令狐庆及其他家族成员名字,是研究北宋初期令狐家族史的重要材料。

 

▲第7龛 地藏菩萨像

 

第7龛为长方形龛,龛内雕三身地藏菩萨坐像。中间地藏菩萨头残,着交领袈裟,结跏趺坐。左右两侧地藏菩萨头戴披帽,着交领袈裟,左侧地藏菩萨可见手持锡杖的轮廓。龛左侧壁阴刻题记六行,题记中有“开宝三年”纪年。此外,还有第2、6龛也为地藏造像龛,头戴披帽,手持锡杖,具有典型的宋代特征。千佛寺北宋造像中出现三龛地藏菩萨像,表明其时地藏信仰颇盛,应与五代动乱后百姓祁佑消灾除难有关。

 

参考资料

1.四川省潼南县志编纂委员会:《潼南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2.[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G],《大正藏》第52册;

3.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重庆地区唐代佛教摩崖龛像调查》,《考古学报》 2014年第1期;

4.龙显昭:《长安佛法映巴川》,《龙显昭学术论文集》,巴蜀书社,2015年。

 

文稿:于桂兰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