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盔顶概述
盔顶是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中较为特殊的一类,相比其他屋顶形式并不常见,在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中均未见记载。盔顶和攒尖顶类似,各角垂脊于顶部交汇于一点而不设正脊,可以视作一种特殊的攒尖顶,但它和一般攒尖顶的差异在于其靠近宝顶部分的屋面为向外凸出的弧形,形如头盔(图1)。因盔顶具有较强的仪式感和纪念性,传统建筑中采用盔顶的多为碑亭、楼阁等,最著名的属湖南岳阳楼。相较于攒尖顶,盔顶外凸的弧形扩大了两角之间的屋面,使其形态更为饱满,在环境中有更强的辨识度,利于观赏。和攒尖顶一样,盔顶以四角盔顶、六角盔顶和八角盔顶三种平面形式最为常见。
盔顶虽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但在巴蜀地区却运用广泛,特别是运用在魁星阁、钟鼓楼等楼阁建筑上,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刘敦桢、梁思成在《清文渊阁实测图说》中提出“案此类屋顶(盔顶),盛行于川、秦、湘、鄂诸省”[1]。北方许多盔顶较陡险,部分近乎垂直,而巴蜀地区盔顶曲线过渡平缓,配合高挑的翼角起翘,造型柔美而活泼(图2)。
图1 盔顶(摘自《中国建筑图解词典》[2])
图2 巴蜀地区各式盔顶
二、巴蜀盔顶大木构架实例图解
为实现屋面上部外凸曲线形态所采用的营造技术是盔顶构架与攒尖顶最大的不同,也是盔顶最具特色之处。结合前文《图解巴蜀攒尖顶构架》,可对比二者异同。下面通过图解宜宾魁星阁、仪陇奎阁、江津奎星阁、蓬溪奎阁和仁寿奎星阁五处典型的巴蜀地区盔顶大木构架实例,直观展示巴蜀地区四角、六角和八角盔顶的各种做法。
实例一:宜宾魁星阁四角盔顶
宜宾魁星阁,重修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阁为方形,共三层,通高15.1米,屋顶为四角盔顶,原为清代宜宾县文庙附属楼阁,现文庙已不存。2002年魁星阁被公布为宜宾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图3)。魁星阁四角盔顶大木构架做法为四根檐柱上结合瓜柱架起多层十字交叉斜梁,直接以各步架瓜柱顶端的高度来控制屋顶坡度,铺设檩子和随檩枋后各角施角梁、由戗,再通过对各角的由戗加以适当弯曲,形成盔顶的曲线形态(图4)。
图3 宜宾魁星阁实景、剖面图(笔者于2020年拍摄、绘制)
图4 宜宾魁星阁四角盔顶动态图解
实例二:仪陇奎阁六角盔顶
仪陇奎阁,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光绪十一年(1885)重建,耸立于县城南门外高地,六角形平面,为五层楼阁,通高19.7米,屋顶为盔顶,阁身逐层收分明显,腰檐间距较密,而首层和屋顶层较为舒展,2019年被公布为四川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图5)。奎阁六角盔顶大木构架做法为四根对角金柱和檐柱间架起一字大梁,于梁上立雷公柱,柱根通过穿枋与各角金柱和檐柱拉结,穿枋上立瓜柱并施第二层穿枋与雷公柱和金柱拉结,铺设檩子后各角施角梁、由戗,通过各角弯曲的由戗形成盔顶的曲线形态,与宜宾魁星阁属同类做法(图6)。
图5 仪陇奎阁实景、剖面图(笔者于2020年拍摄、绘制)
图6 仪陇奎阁六角盔顶动态图解
实例三:江津奎星阁六角盔顶
江津奎星阁,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道光二十三年(1843)培修,共三层,通高26.5米,屋顶采用六角盔顶,原为清代江津县文庙附属楼阁,现文庙已不存。2009年奎星阁被公布为重庆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图7)。奎星阁六角盔顶大木构架做法为六根檐柱对角分别架起三根交叉斜梁,斜梁上立瓜柱两圈并以穿枋拉结,于内圈对角两根瓜柱架梁,再于梁上施驼峰,铺设檩子和随檩枋后各角施角梁、由戗,盔顶的曲线形态和上述宜宾魁星阁和仪陇奎阁做法类似,都是通过弯曲的由戗来实现,可以归纳为“由戗式”盔顶做法(图8)。
图7 江津奎星阁鸟瞰(笔者于2020年拍摄)
图8 江津奎星阁六角盔顶动态图解[3]
实例四:蓬溪奎阁八角盔顶
蓬溪奎阁,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位于城西鳌峙堰旁,既是为了祀奉奎星而建,也为纪念修筑堤堰的伟绩。楼阁为八角形平面,共五层,通高26.8米,盔顶之上宝顶尺度颇为夸张,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9)。奎阁八角盔顶大木构架做法为八根金柱上架井字梁,井字梁上施太平梁,梁上立雷公柱,铺设檩子和随檩枋后,置角梁和由戗,由戗后尾插入雷公柱,由戗并未如上述三例做法外凸弯曲,而是再于各角由戗上施外凸曲线形态的衬垫木,以此实现盔顶曲线形态。此类做法可归为“衬木式”盔顶做法(图10)。
图9 蓬溪奎阁鸟瞰(笔者于2020年拍摄)
图10 蓬溪奎阁八角盔顶动态图解
实例五:仁寿奎星阁八角盔顶
仁寿奎星阁,清乾隆初年建,同治二年(1863)重建,位于县城东关外东风山顶,四层楼阁,通高28.1米,须弥座台基高一丈有余,屋顶采用八角盔顶,1991年被公布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图11)。奎星阁八角盔顶大木构架做法为八根檐柱上架井字梁,井字梁上立两圈瓜柱,金柱和外圈瓜柱以穿枋拉结,内圈瓜柱也以穿枋拉结后于穿枋上再立两根瓜柱承雷公柱,铺设檩子和随檩枋后,角梁后尾插入雷公柱,于角梁上施外凸弯曲的由戗并以瓜柱辅助承力,再于各角由戗上施外凸曲线形态的衬垫木,进一步优化盔顶曲线。这种较为复杂的构架方式结合了上述“由戗式”和“衬木式”两种做法,可归为“混合式”盔顶做法(图12)。
图11 仁寿奎星阁实景、剖面图(笔者于2020年拍摄、绘制)
图12 仁寿奎星阁八角盔顶动态图解
注释:
[1]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三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15页。
[2] 王其钧:《中国建筑图解词典》,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第11页。
[3] 参考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江津文庙奎星阁古建筑测绘成果及相关资料制作。
图文:孙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