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浪箭楼位于重庆市开州区渠口镇剑阁楼村5社,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坐西北朝东南,现占地面积约267平方米(文物本体占地面积约84.7平方米,其余后期添建建筑面积为182.3平方米)。平浪箭楼面阔14米,进深5米,通高13.3米,是一栋四楼一底石结构硬山式建筑,小青瓦盖顶,三级翘檐风火墙对称中分,颇有特色。2011年,平浪箭楼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2015年,被列入“开县保护性建筑名录”(第一批);2017年,被列入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2019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一 平浪箭楼鸟瞰图
一、平浪箭楼概况
平浪箭楼外墙由长短不均,厚度渐次减小、高度相同的长条石叠砌而成,二至五层四面墙体等距开射击孔多个。大门前有素面踏道5级,题刻2处,一处为镶嵌在二楼与三楼之间正中条石墙壁上的阴刻方形石匾“余氏祠堂”;另一处在一楼大门,门上方有横额,正中阴刻有“固于金城”四个大字,横批左、右两端刻有一首小诗:“地吉山高势耸然,长城万里并流铸;龙狮象马相依护,保命安全乐永年”。大门两侧的石门框上阴刻有对联一幅:“居狮子牛角之间砺山带河俨然维藩维翰,坐马蹬猴崕而上奸人暴客自尔莫往莫来。”整个箭楼雕刻的文字刚健,彰显主人文化底蕴的同时也道出了平浪箭楼作为防御性建筑的真正作用。
图二 平浪箭楼正立面图
平浪箭楼面朝澎溪河,风景迤逦,箭楼正前方现为进深约5.7米的水泥硬质平台,再接一约60度的陡峭斜坡连通山下,居高临下,选址精妙。防匪时,地处高处不仅能让箭楼中的百姓看得更远,减小兵器的射击难度;同时陡峭的山坡也会加剧土匪的体力消耗,增大其攻取箭楼的难度。百姓屯于此地,居高临下,气势磅礴,能给敌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在冷兵器时代,气势是起很大作用的,这也是大多数防御性建筑选址的重要考量因素。可能有人会奇怪,一栋一层面积仅84平方米,共五层的建筑,满打满算能驻扎百来人的军事设施真的能够在抵御匪患时起很大作用么?首先,渠口镇(平浪箭楼地处铺溪乡平浪村,而后因铺溪乡撤销并入渠口镇,平浪村也就成了如今的剑阁楼村。)曾是开州出境主通道万开路上第一镇,属于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多,匪患相对较小;其次,土匪抢劫多是持续时间较短的行动,一旦发现此处有防备,攻取难度较大,伤亡较高的话,多是直接遁走。而这也引申出了面对箭楼的四种选择:第一,不搭理这个箭楼直接绕过去,那土匪后续的进攻及返程肯定会被箭楼的百姓骚扰,更甚者会被箭楼的百姓及主要居住区的百姓前后夹击。第二,留少部分土匪围住箭楼,大部队偷绕过去,那这样也会形成局部的多打少导致留守的土匪被箭楼的百姓攻击,再与居住区的百姓联合出击对剩余的土匪进行前后夹击;第三,留大部队围住箭楼,少部分人进行劫掠工作。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少部分人很难获得较好的物资劫掠效果;第四,老老实实攻克箭楼,而这就达成了箭楼的桥头堡作用,起到了钉住土匪的效果,实现了其功能目的,为百姓转移或者组织反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所以尽管百来人的规模较小,在大的战斗中主观能动性较差,但有了箭楼的建筑加成后,抵御匪患时效果是卓著的。
图三 平浪箭楼前的陡峭山坡
二、平浪箭楼结构及建筑特色
除了充分利用地势之外,建筑本身材质的选择、砌筑的方式等也为其防御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形态牢固、结构稳定
平浪箭楼每一层收分处(每隔一层,条石厚度会减小约7厘米)正是放置木楼袱的位置,同时相邻两层的楼袱摆放方向相互垂直。这样的设计极具巧思,不仅便于楼袱上放置楼板,进行物理分层,同时也让楼袱起到了类似墙筋的支撑拉扯作用。其二,楼袱也可作为脚手架,满足箭楼能在无塔吊的情况下进行营建活动。
图四 平浪箭楼收分位置示意图(每升一层即内退7厘米)
图五 平浪箭楼内部实景图(红色为二、四层楼袱放置位置,绿色为三、五层楼袱放置位置)
图六 平浪箭楼楼栿位置纵剖示意图(红色为二、四层楼袱示意图,绿色为三、五层楼袱示意图)
图七 平浪箭楼楼栿位置横剖示意图(红色为二、四层楼袱示意图,绿色为三、五层楼袱示意图)
(二)土坯砖墙的使用,生态稳固
渠口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冬季不冷而夏季较热。平浪箭楼在建筑内部的隔墙材料选择上则充分地考虑了当地气候情况。隔墙下部材料采用与外墙一样的条石,而上部则是由规格统一的土坯砖垒砌而成。下部条石的使用为上部土坯砖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上部土坯砖墙相较于条石则大大减小了施工的成本及工作量,同时也一定程度的减小了地基的荷载。区别于条石,土坯砖墙具有可再生性,在热量传递和湿度控制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借助于土坯砖墙较少的传热量和热损失,村民们利用较少辅助热源即可使楼内达到相对舒适的状态。此外当室内空气湿度较大时,生土墙体又可以吸收部分潮气; 当室内较干燥时,生土墙体会将内蓄的水分向室内散发,成为可呼吸的墙体,使得室内常年处于一个较恒定的湿度范围。
(三)墙开孔洞,立体攻击
箭楼各墙面均开有多个矩形射击孔,其中小射击孔宽度一般为0.18米至0.28米,高度统一,均为一层条石加灰缝的高度即0.31米至0.32米;大射击孔宽度较统一,均为0.72米左右,高度为两层条石加灰缝的高度即0.62米至0.64米。由于射击孔密布二至五层,在起到采光通风作用的同时也是战斗反击、观察敌情、传递消息的重要渠道,也为抵御匪患时,创造了多层次打击的条件。
图八 平浪箭楼呈漏斗形的射击孔
(四)一些建筑细节
提及箭楼这样的防御性设施,其外小内大呈漏斗状的射击孔已经为人熟知。但以下几点可能较少有人提及,首先作为抵御匪患的一座功能性建筑,墙体的开孔开窗更多出于军事需要,而非将通风采光纳入更重要的考虑因素,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主要迎敌面的孔洞数量更多,建筑内部采光多不理想。其次箭楼基部条石厚度均在0.5米以上,并且基部厚度远大于顶部厚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增加底部的厚度以稳固建筑,同时厚重型建筑围护结构也有利于维持恒定室内温度。再次箭楼体形高大,高度在10米以上,提供了较为宽阔的视角,可以观察到较远距离的敌人。最后平浪箭楼一楼明间有一铁皮包裹的厚约0.1米的木门,夺取难度较大。(重庆的部分防御性建筑从二层开门,可以架梯上下,一楼不设门,增大敌人进攻难度)
图九平浪箭楼木门(门上密布的孔洞是以前包裹铁皮时铁钉所遗留)
三、结合平浪箭楼的一些思考
(一)根据《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中可知:“箭楼为我国古代的城防建筑之一,位于与其在同一轴线上的城楼之前,以环形城墙与城楼连为一座瓮城,用于防止敌人的直接侵入。箭楼多为二重檐,后有底座,四周墙身以砖包砌,城台下正中开有门洞,内设用绞车提升的包铁木闸门,俗称千斤闸。在古代,箭楼与城楼不仅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而且也是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1]这段文字揭示了箭楼应与城楼、瓮城等联系在一起,是国家的重要军事设施组成,往往体量较大;而平浪箭楼这样的单体防御性设施,作为民间以家族为单位保卫自身的生命财产而设立的建筑则更接近碉楼的释义,那为什么取名叫平浪箭楼而不是平浪碉楼呢?首先平浪二字取自于平浪村,而箭楼二字则突出了一个箭字,结合平浪箭楼的修建年代清咸丰四年(1854年)推测,当地人取名箭楼多是根据其时的反击方式弓箭。同时碉楼又多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对于地处西南的重庆传播较低;故在口口相传之下,箭楼的叫法已趋于固化。
(二)由于平浪箭楼布局规整,四周较空旷,利于无人机工作,该项目邀请了万航星空的杨佐波老师及何浪老师进行无人机建模,辅助我们进行现场测绘。针对该项目,两位老师制定了“由粗到细”的影像采集及建模策略:
1. DJI Mavic3E搭载RTK模块,规划并利用无人机的航线功能,使无人机自动飞行并采集照片;
2. 使用大疆智图测绘软件在现场快速输出粗模点云成果;
3. 确认粗模结构完整,提取必要参数,使用航迹大师软件进行精细化航线设计,在保证与箭楼安全距离的同时又对箭楼进行贴近摄影测量拍摄;
4. 针对目标根据规划的航线进行精细飞行拍摄后,对重要的建筑细部进行手动补拍;
5.将精细飞行所得的照片导入大疆智图测绘软件进行精细的三维实景建模。
由于拍摄照片充足,因此所得的建筑模型基本是实物的真实还原。同时因为RTK模块的搭载,精度能达到毫米级。虽然建模所需的照片效果受天气、周边环境及建筑本体复杂程度的影响,但是无人机航拍精准建模能较大程度的减少未搭架对文物建筑勘察的影响,也能更好地反应周围地形地貌的特征,配合相关软件得到准确的带高差的剖面图更是以前人工测量所难达到的。同时模型的实时可读取使得在汇报、演示时更形象、更容易被人理解,也利于后续的数字化存档。
图十 平浪箭楼航拍模型
图十一 使用航迹大师软件进行精细化航线设计
(三)针对平浪箭楼这类交通不便、所有权为私人、同时建筑体量较小、可拓展性较差的文物建筑,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是接下来需要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首先当地文物主管部门需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否则居民居住于此,必会对一些不利于生活使用的点进行改造。例如现在居民为了扩大使用面积及增加动线的合理性,在箭楼三侧进行了加建,并在共用的条石墙体上开了数个门洞。其次考虑引入民间资本,结合官方宣传,扩大知名度、关注度。最后这类文物建筑体量较小、通达性不便,纳入当地的整体规划更利于吸引人流、持续发展。
图十二 平浪箭楼附近添建建筑示意图
注释:[1] 王效青,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449.
图文:刘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