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略谈字溪先生阳枋生平与著作 ——兼论《字溪集》与宋元(蒙)战争山城
略谈字溪先生阳枋生平与著作 ——兼论《字溪集》与宋元(蒙)战争山城
发布人:  2022-12-22

阳枋,字正父,南宋合州巴川县(今重庆市铜梁区)人,初名昌朝,小字宗骥,人称字溪先生、大阳先生。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生于巴川县后觉里巴字溪小龙潭,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卒,终年八十一岁,后葬于江陵府松滋县(今湖北省松滋市)香炉峰堆玉坪寅山之原。

先后拜朱熹门人度正、㬊渊为师,是朱熹再传弟子,宋代巴蜀程朱理学、易学的重要人物,“秉承师传,不畏艰难困苦在巴蜀地区大力弘扬程朱之学”[1],“惜其遭逢乱世,长期僻处川东,故为后来学人少知”[2]。年少好学,“孶孶力学,至老不衰”,终成为蜀地理学、易学大家,“考亭(朱熹)之门,从游者众,自蜀而往者,惟涪陵㬊公、巴川度公。而二先生之学,吾叔父字溪尽得之,……考亭之后有度㬊,由度㬊而来,我叔父字溪一人而已”[3]。

著有《易说》《字溪集》等,均亡佚。明初《文渊阁书目》载有阳枋《字溪集》之名,未注明卷数。《千顷堂书目》记载《字溪集》共十二卷,久无传本。《四库全书》编纂时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部分篇目,加上阳枋之子所作的年谱、行状,仍编为《字溪集》十二卷。

 

△ 字溪集

 

一、阳氏家族

阳氏家族世居蜀地,后移居合州巴川县小龙潭,至阳枋曾祖时已历四世。

曾祖阳明,字周臣,北宋政和年间因阴德孝行闻于乡里,时人称“阴德公”,并为之著《阴德集》,妣梁氏、仲氏。

祖父阳熙载,字应祥,号“后觉先生”,南宋绍兴二十年贡礼部,妣康氏。

父亲阳景春,字伯震,号“龙潭居士”,乾道元年贡礼部,官至从政郎,累赠宣义郎,妣冯氏,共生四子,阳枋为第二子,长兄字同父,季弟字全父,三弟不明,有一姐姐,称邓宜人。

阳枋娶张氏,长子少箕,景定三年进士,官至修职郎。季子炎卯,淳祐七年进士,中奉大夫,巴川县开国男。

龙潭居士之弟,字伯高,号“斗南先生”,有子名元泽,为阳枋从兄,元泽有子二人,名为嵩、昂,昂字谊儒,与少箕同年进士。

阳枋族弟全庵,生子炎巳,字子益。

阳枋族侄阳岊,原名醇,字东翔,号存瑞,人称“小阳先生”,与阳枋并称“二阳”,著有《存瑞易说》。徐毅斋(朱熹门人徐侨)更其名醇为存子,阳岊即是阳枋所称之“族侄存子”。阳岊之子名恪,与少箕、昂同年进士。恪生子名尚,字志孟,为阳枋侄曾孙。

阳枋族侄醴生子义方,醴与义方俱为进士。

巴川大井族人阳光远兄弟。

 

二、阳枋生平

据《字溪集》十二卷《纪年录》《有宋朝散大夫字溪先生阳公行状》记载,阳枋一生大致可分为发蒙、侍父、求学、避难、出仕和就养6个阶段。

1.发蒙(出生~9岁)

阳枋出生前,叔父阳伯高梦到宗氏子来兄舍寄生,并作《梦宗氏子来兄舍寄生九月初七果生侄子》一诗,龙潭居士亦作诗一首为贺,并因此梦将阳枋小字起为“宗骥”。阳枋满周岁抓周时取墨,而长兄同父抓周时则取砚,龙潭居士诗曰:志在文章富,毫挥锦绣开,弟兄心笔砚,予岂怨贫哉。四岁时便知长幼尊卑,不喜嬉戏,端坐如成人。记忆力超群,教授课业两遍即能背诵,终生不忘。五岁时右手的脉搏转至手腕外侧,甚为奇特。七岁诵九经,八岁能属文,九岁通背九经,可谓神童。

2.侍父(10~18岁)

阳枋十岁时与父亲龙潭居士一同出入、起居、寝食,能够“遇景对物,随事赋成”。庆元二年(1196年),龙潭居士出任巴州难江县(今四川省南江县)尉,阳枋随侍。庆元四年(1198年),初次应举试,“同场乡前辈观其文而奇之”。庆元五年(1199年),龙潭居士调任南平军(今重庆市南川区)南川镇酒务,阳枋随侍,中途母亲冯太夫人染疾,每晚通宵达旦露天焚香祈求母亲康复。此时阳枋已博览经史群书,诸子百家、天文地理、礼乐射御书数、医药卜筮均有涉猎。嘉泰二年(1202年),拜朱熹门人度正为师,正式受业。嘉泰四年(1204年),龙潭居士辟为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义学理曹,阳枋随侍。不久,龙潭居士忽坐逝,阳枋扶护父亲灵柩归乡。

3.求学(19~50岁)

阳枋守孝读礼之余,悉览道家、佛家书籍。为父守孝期满后,开始写文章批驳异端,并呈老师度正阅览,老师大喜曰“吾友伯震可谓有子矣”,将周敦颐的《太极通书》《伊洛语录》(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载有《伊洛大会语录》)教授阳枋。从兄元泽因病不起,亲戚以为是传染病,纷纷躲避,阳枋则朝夕侍奉,逝后亲自敛葬,乡人亲族信服。

嘉定元年(1208年),前往成都文翁石室精舍求学,同行之人多小看阳枋,然而只有阳枋一人中榜,众人才折服。嘉定三年(1210年),度正担任成都华阳宰兼蜀学训导,于是阳枋留石室请业学习。后结婚生子,奉养母亲,引弟、侄共入度正师门,一起研究理学。宝庆元年(1225年),母亲冯太恭人去世,秋九月,兄同父去世,悲号万分。

绍定元年(1228年),与弟、侄一同拜师朱熹门人涪陵㬊渊,作阴阳消长图,㬊公谓子得之矣。后居家山辟室,精心修学。不业科举,专务为己之学,“欲求孔门颜子贫而乐,曾子咏而归”,编类《文公语录四书》。至遂宁、临安游学,与理学大家名士切磋学习,不断精进,后冠乡试。

4.避难(51~57岁)

端平三年(1236年),阔端帅蒙古大军征蜀,攻占成都后分兵四出,深入四川内部郡县进行抄掠,全蜀残破,“五十四州俱陷破,独夔州一路,及泸、果、合数州仅存”。蜀地满目疮痍,百姓或逃或亡。

嘉熙元年(1237年),阳枋也踏上了逃亡避难之路,与弟、侄举家避地夜郎。嘉熙二年(1238年),避地南川。嘉熙三年(1239年),避地于清溪(今四川省内江市)。淳祐元年(1241年),避地夜郎。

淳祐二年(1242年),避地泸南(今云南省大姚县)。蒙古军队渡泸水搜掠,阳枋与一家人走失,进入蛮夷之境,身上无粮,仅剩一本书,只能靠挖野菜根茎和喝泉水充饥度日。敌人退去后,幸得家人无恙,得以团聚。阳枋尽己所能,使亲故免于饥寒。

这段避难的经历对阳枋对应举出仕的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再一味埋头于所学,开始走上经世济民之路。嘉熙四年(1240年),赴嘉定(今四川省乐山市)奏名,作《庚子叨第贽合州甘守》诗,“吴门扞蔽重夔渝,两地藩篱属钓鱼,自昔无城当蜀屏,从今有柱壮坤舆”,对甘闰修筑钓鱼城给予极高评价,也初次显现了阳枋的战略眼光。淳祐元年(1241年),圣恩以蜀难,进士免入对,赐枋同进士出身。

 

△ 庚子叨第贽合州甘守

 

5.出仕(58~65岁)

淳祐四年(1244年),余玠治蜀第二年,请阳枋分教广安而以昌州酒正剡辟,作《上余公用蜀便宜十二事》(《上宣谕余樵隐书》),向余玠提出控扼形势、防遏间道、信赏必罚、吊死恤孤、训练士卒、聚小屯为大屯、精明间谍、行反间、清吏道、革籴弊、招贤士、读书治心等十二条建议,再次显露卓越的才华与远大的眼光。

 

△ 上宣谕余樵隐书

 

淳祐五年(1245年),摄大宁秋官。淳祐六年(1246年),余玠等人举荐阳枋漕使、宪使等,未应。携子炎卯入对,与季弟全父会于临安。淳祐七年(1247年),受绍庆(今重庆市彭水县)学官。淳祐八年(1248年),改从政郎,赴绍庆教官任。淳祐九年(1249年),充忠、万、梁山、达州解考试官,秋充省试别院考官。淳祐十一年(1251年),力辞贵州倅贰官之荐,任涪陵北岩书院堂长。自是,不复问津仕路。

任官期间,仍不忘治学,编《伊洛心传录》《本草集》《武泰志》《易问答要语录》《九献图》和《五世庙图》。

6.就养(66~81岁)

阳枋辞官后随子炎卯就养于夔州。淳祐十二年(1252年),编《文公进学善言》。

宝祐三年(1255年),阳枋随子炎卯就养于嘉定。宝祐四年(1256年),阳枋随子少箕就养于涪陵。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崩于钓鱼城,蒙古大军撤退后,阳枋就居荆州白水镇。景定元年(1260年),加封阳枋朝奉郎,不久又加封朝散郎。景定三年(1262年),就养于峡州(今湖北省宜昌市)至喜亭,加封朝请郎。景定四年(1263年),随子少箕就养于桃源(今湖南省桃源县)之广溪。景定五年(1264年),恩加朝奉大夫。

咸淳元年(1265年),自夷陵还蜀,张恭人改葬于荆州白水之滨。咸淳三年(1267年),每西望故乡,追思祖祢,辄感慨涕零。十月癸亥黎明,溘然而逝。咸淳四年(1268年),合封于江陵府松滋县(今湖北省松滋市)香炉峰堆玉坪寅山之原。

 

三、主要著述

阳枋著述颇为丰厚,据《纪年录》所载,主要著作有《字溪集》《文公语录四书》《伊洛心传录》《本草集》《武泰志》《九献图》和《五世庙图》等,但均亡佚不存,憾未传世。

《字溪集》虽然亡佚,幸得《四库全书》编纂时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部分内容,重新流传于后世。《四库全书》辑佚的《字溪集》仍为十二卷,共380篇,前十一卷为阳枋所作,包括表5篇、书73篇、札34篇、启8篇、说经43篇、图说6篇、序3篇、记5篇、跋2篇、论2篇、说8篇、祝文11篇、祭文7篇、疏4篇、劝农文4篇、其它4篇以及诗作158篇,第十二卷为附录3篇,2篇为阳枋之子所作的《纪年录》、《有宋朝散大夫字溪先生阳公行状》,1篇为阳枋《跋谱系图》(表一)。

据《有宋朝散大夫字溪先生阳公行状》记载,“公享年八十又一,积官至朝散大夫,其书有诗辞一卷,讲义一卷,图象问答一卷,语录一卷,书说、中庸说、辨惑正言、记序题跋、家训各一卷,易正说二卷,本草集方一卷,藏于家”,可知原《字溪集》包括诗辞、讲义、图像问答、语录、书说、中庸说、辨惑正言、记序题跋、家训、易正说和本草集方等内容。《四库全书》辑佚的《字溪集》与之对比,除诗辞部分保存较好外,其它应是缺失较多的。可以较为确定的是易正说二卷和本草集方一卷基本是全部亡佚,只有卷七《编类钱氏小儿方证说》似是本草集方中的内容。图像问答一卷仅存6篇(即图说),离一卷之数相差甚远。讲义、语录、书说、中庸说、辨惑正言、记序题跋、家训已全部打乱顺序,亡佚状况无法确定,但从总数量来看,亡佚数量应不是少数。

 

表一 《字溪集》篇目数量表

卷数
篇目
数量

卷一

5篇

5篇

8篇

73篇

卷二

12篇

卷三

24篇

卷四

18篇

卷五

11篇

7篇

34篇

卷六

27篇

8篇

8篇

卷七

说经

43篇

43篇

图说

6篇

6篇

卷八

3篇

3篇

5篇

5篇

2篇

2篇

2篇

2篇

8篇

8篇

卷九

祝文

11篇

11篇

祭文

7篇

7篇

4篇

4篇

劝农

4篇

4篇

其它

4篇

4篇

卷十

五言古诗

10篇

158篇

七言古诗

23篇

五言律诗

11篇

卷十一

七言律诗

62篇

五言绝句

5篇

七言绝句

47篇

卷十二

纪年录

1篇

3篇

有宋朝散大夫字溪先生阳公行状

1篇

跋谱系图

1篇

 

四、《字溪集》与宋元(蒙)战争山城

阳枋交友广泛,与南宋晚期蜀地军政官员、学者多有交集,所以《字溪集》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但是程朱理学、易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巴蜀历史研究,尤其宋元(蒙)战争巴蜀战场和山城防御体系研究的重要文献。

《上余公用蜀便宜十二事》(《上宣谕余樵隐书》)《上蜀阃余樵隐论时政书》《代绍庆王守上余制置军前札》《余大使祠堂记》等,均与宋元(蒙)战争山城防御体系的创立者余玠直接相关。《庚子叨第贽合州甘守》《送田使君都统离夔赴合州》《贺田都统再帅夔》等诗作包含钓鱼城建城及守将更换的重要信息。《重修夔州明伦堂记》《通夔州田都统札子》《贺李万州守夔》《谒夔门桂帅》等与白帝城兴文教、守将更换相关。

《余大使祠堂记》载“凡地势险胜,尽起而筑之,大获、大梁、运山、梁山、钓鱼峙莫逾之势于前,古渝、凌云、神臂、天生、白帝隆不拔之基于后”,“梁山甘侯佩诵知予为公建立生祠而与民瞻仰焉,因记保蜀颠末以著公之盛心”。阳枋为余玠立生祠与钓鱼城摩崖题刻上提及的王立生祠可兹对比研究。

《重修夔州明伦堂记》记载了白帝城兴建学校,“夔自嘉熙徙治……岁丙午,帅环卫俞公兴治创大成殿于卧龙山之阳”,淳祐十二年秋,夔守李卓,“安建讲堂三楹,两旁六斋……”,描述了在白帝城卧龙山创建学校书院的过程。文中记载“帅环卫俞公兴”,“环卫”这一称呼也见于钓鱼城摩崖题刻上王立的职衔。

《庚子叨第贽合州甘守》是阳枋在嘉熙四年庚子(1240年)赴嘉定奏名中进士后,所作两首赠合州甘守的诗作,“吴门扞蔽重夔渝,两地藩篱属钓鱼。自昔无城当蜀屏,从今有柱壮坤舆”,“戎马不禁文未丧,石鱼间出瑞开先(时筑钓鱼,岩中获石鱼之瑞)”。甘守即是《钓鱼城记》中的甘闰,“彭大雅奉命入蜀,令郡县图险保民,大尉甘闰至州,观此山形势可以拒守,故城之”。两条文献相互印证,说明钓鱼城早在嘉熙四年(1240年)已经建成,而非淳祐三年(1243年)首建。目前已知的钓鱼城守将为甘闰、二冉、王坚、马千、张珏、王立。由《送田使君都统离夔赴合州》、《贺田都统再帅夔》二诗可知,除前述守将外,还有一位田姓都统自夔州至合州任守将,后又回夔州任守将。

上述文献均与宋元(蒙)战争巴蜀战场和山城防御体系密切相关,可补现有文献资料之缺失。《字溪集》中还蕴藏着很多的相关史料,这些史料以及彼此之间的关联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发掘和研究。

 

五、结语

阳枋一生纵贯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朝,亲身经历了蜀地的安定繁华、文教昌盛到宋元(蒙)战争爆发后的战乱动荡、民不聊生,可以说是南宋中后期社会的镜像和时代的缩影,见证了蜀地繁荣、战乱和衰败的急剧变迁。阳枋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阳枋之幸,在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子孙满堂,人才辈出,志于学而颇有著述,避于敌而全家保全,仕于官而知其所止,寿终正寝而未见宋廷大厦之倾覆。枋之不幸,在逢于乱世,国势衰微,颠沛流离,思乡情切,故土难归,耄耋之年“每西望故乡,追思祖祢,辄感慨涕零”,生于蜀地而终葬于荆襄。

阳枋著述历经数百年沧桑,所幸得以部分保存,流传后世,使我们得以管窥一斑,是十分宝贵的文献资料,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阳枋晚年蜀地为官,致仕后流寓川东、荆襄,与余玠、甘闰、俞兴等宋元(蒙)战争重要历史人物有所交集,从侧面对时人时事有所记述,同时记载了很多不见于正史、方志的人物和事件,对于宋元(蒙)战争巴蜀战场和山城防御体系研究具有重要补充和参考价值。

 

附:阳枋年表[4]

1187年 淳熙十四年  丁未  一岁

九月初七日戌时,冯孺人生枋于合州巴川县后觉里巴字溪小龙潭之上。龙潭生四子,公其仲也。

1188年 淳熙十五年  戊申  二岁

周晬(周岁),陈物试之,惟取墨。

1190年 绍熙元年  庚戌  四岁

知长幼尊卑之叙,隅坐俨然成人。龙潭居士授书再过成诵,终身记忆。

1191年 绍熙二年  辛亥  五岁

右手脉转入外腕,至长不变。

1193年 绍熙四年  癸丑  七岁

诵九经。

1194年 绍熙五年  甲寅  八岁

能属文。

1195年 庆元元年  乙卯  九岁

九经诵毕皆能强记。

1196年 庆元二年  丙辰  十岁

遇景对物,随事赋成。龙潭居士仕巴州难江县(今四川省南江县)尉,枋随侍之官。

1198年 庆元四年  戊午  十二岁

应举试。同场乡前辈观其文而奇之。

1199年 庆元五年  己未  十三岁

龙潭居士再调南平军(今重庆市南川区)南川镇酒务,枋实侍。

1201年 嘉泰元年  辛酉  十五岁

淹贯经史,出入诸子百家之书,天文地理之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下而医药卜筮,莫不博极而究其蕴。

1202年 嘉泰二年  壬戌  十六岁

时度(度正)始自建昌问学于考亭朱夫子(朱熹)以归,枋于是受业焉。

1203年 嘉泰三年  癸亥  十七岁

题南平万山亭诗、南川观江涨诗。

1204年 嘉泰四年  甲子  十八岁

夔部使者毋丘公辟居士为义学理曹,阳枋侍行。居士忽坐逝。读礼之暇,悉览老释之书而穷其说。

1207年 开禧三年  丁卯  二十一岁

除丧乃为书辟异端,以上性善度公。度喜曰:“吾友伯震可谓有子矣”。乃以《太极通书》(周敦颐著)、《伊洛语录》(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载有《伊洛大会语录》)授阳枋。

1208年 嘉定元年  戊辰  二十二岁

往石室(成都文翁石室精舍)。时乡亲同行者颇轻之,然榜揭独中。

1210年 嘉定三年  庚午  二十四岁

度公以成都华阳宰兼蜀学训导。枋留石室请业。

1213年 嘉定六年  癸酉  二十七岁

娶恭人张氏。

1214年 嘉定七年  甲戌  二十八岁

躬理曲园,植蔬果以奉甘旨,尽孝奉养母亲。

1216年 嘉定九年  丙子  三十岁

应乡举。

1217年 嘉定十年  丁丑  三十一岁

长子少箕生。

1218年 嘉定十一年  戊寅  三十二岁

乡党或称枋事亲孝敬,可为子弟法,且敬真履实践之学,及门从游者众。

1219年 嘉定十二年  己卯  三十三岁

母疾,叩天乞减己筭增母寿,密刲股而进馈。

1220年 嘉定十三年  庚辰  三十四岁

引季弟全父、族侄存子,登性善(度正)之门,共叩理学。

1222年 嘉定十五年  壬午  三十六岁

季子炎卯生。

1225年 宝庆元年  乙酉  三十九岁

母冯太恭人卒,居庐致毁。秋九月,兄同父卒,悲号因感心悸。

1228年 绍定元年  戊子  四十二岁

偕季弟全父、族侄存子造㬊公(㬊渊)于涪之莲荡。枋作阴阳消长图,㬊公谓子得之矣。

1229年 绍定二年  己丑  四十三岁

既有得于师传,乃退居家山辟室,静观以求所至。

1230年 绍定三年  庚寅  四十四岁

有及门从游者,枋曰:“贤辈欲猎科第,则师之时文可也。若欲求孔门颜子贫而乐,曾子咏而归,胸中气象,则当熟看语、孟、中庸、大学,以求其至,吾之学如是而已”。

1231年 绍定四年  辛卯  四十五岁

编类《文公语录四书》。

1232年 绍定五年  壬辰  四十六岁

携二子游遂宁。教官黄循斋礼请阳枋。长明善堂魏鹤山(魏了翁)高弟,前进士严君师夔,敬阳枋之学,相与为友,讲论中庸、大学、易图、象数。

1233年 绍定六年  癸巳  四十七岁

在武信(四川省遂宁市)。四方之士,学从游弥众。夏六月,遂与心友罗东父、宋寿卿,偕门人讲学于巴岳精舍,究濂溪易通(周敦颐《通书》)、邵子经世(邵雍《皇极经世》)、横渠正蒙(张载《正蒙》)、朱子启蒙(朱熹《启蒙》)等,书理与数,咸诣精纯,各有义疏。

1234年 端平元年  甲午  四十八岁

冯恭人既没,不复着意科举,而专务为己之学。是岁不愿就试,女兄邓宜人闻而责之。始应举。考官袁公得枋文而伟之,遂以冠乡选。

1235年 端平二年  乙未  四十九岁

性善度公贻书俾枋及侄存子。往问于鹤山魏公,会魏以命诏不果。遂于是慨然万里寻师入京,造性善文函以请业焉。谒文公门人毅斋徐先生,闻人心道心之说。是岁上魏鹤山书、上洪平斋(南宋诗人洪咨夔)书、上赵冀国杨西岩书。

性善公卒,枋与弟、侄为之含敛心丧三年。

1236年 端平三年  丙申  五十岁

先是弟全父从性善于京师者七年,文公高弟西山叶公味道、毅斋徐公侨、郭公友仁、赵公师恕,皆得师事之。洎归,枋兄弟叔侄别诸老。徐先生曰:“诸公今裹易而西矣”。

1237年 嘉熙元年  丁酉  五十一岁

蜀有翟难,枋与弟全父、侄存子,举家避地夜郎。

1238年 嘉熙二年  戊戌  五十二岁

避地南川,讲学自乐。

1239年 嘉熙三年  己亥  五十三岁

避地于清溪(今四川省内江市)。

1240年 嘉熙四年  庚子  五十四岁

赴嘉定(今四川省乐山市)类省奏名。

1241年 淳祐元年  辛丑  五十五岁

圣恩以蜀难,进士免入对,赐枋同进士出身。避地夜郎。

1242年 淳祐二年  壬寅  五十六岁

避地泸南(今云南省大姚县)。是冬,敌渡泸穷搜,枋与一家相失,深入蛮夷之境,袖中惟易本义一编,绝粮久之,同行以不义得食进者,公坚却之。但采黄精、汲清泉以充口,敌退,张恭人偕子妇俱保全,枋悉所有以周亲故之饥寒。

1243年 淳祐三年  癸卯  五十七岁

与友人宋寿卿、陈希舜、罗东父、向从道、黄叔高、弟全父、侄存子、王南运,讲《吕氏乡约》,书行之于乡,从约之士八十余人。

1244年 淳祐四年  甲辰  五十八岁

恭人张氏卒。是岁,樵隐余公玠谕蜀之二年也。闻公之学与德,檄赴司尊礼,请分教广安而以昌州酒正剡辟。枋怀敕隐居求志者,五年矣。《上余公用蜀便宜十二事》、《上广安赵守弭旱十事》,与前进士杨直卿讲论先天图,手编《伊洛心传录》。

1245年 淳祐五年  乙巳  五十九岁

制阃檄公摄大宁秋官。枋曰:“昔吾先君子以宪台辟夔门司理而不遂,今吾获此,岂我缘分致然?遂之官”。赵侯延公讲易,帅子弟请问尊礼。是岁著《本草集》。

1246年 淳祐六年  丙午  六十岁

制使樵隐余公推敬之,乃以学博行修,恬于进取,荐漕使。学斋史公以蕴于学识,无所竞絿,荐宪使。勉斋杨公以学问渊源,允为师范荐。枋顾之澹然。会炎卯奏明类省,枋于是携子入对。季全父适荐江西漕来登省,会于临安,不胜其乐。

1247年 淳祐七年  丁未  六十一岁

枋欲以酒官四考成绩致仕,庶希赠典而部法难之,乃止。受绍庆学官。与星渚赵公德父讲学书。艮斋刘公进危言书。渎山谢公在给舍,欲留枋振铎白鹿书院,枋固辞。

1248年 淳祐八年  戊申  六十二岁

湖北漕使袁公鼎东,议白荆阃,以竹林山长处枋,枋固辞。用余制使等荐,依选法改从政郎。冬十月,赴绍庆教官任,核学廪积弊,均生员稍食,为教先讲习而后艺文。

1249年 淳祐九年  己酉  六十三岁

充忠、万、梁山、达州解考试官。秋充省试别院考官。制阃举改官亲民任,以示荐贤之赏,枋固辞。编类《武泰志》成,跋文公《启蒙》卷后。

1250年 淳祐十年  庚戌  六十四岁

编类朱文公《易问答语要》。有与宋寿卿论律吕纳甲,与侄昂论学,与黄循斋论易等书。作《九献图》、《五世庙图》。

1251年 淳祐十一年  辛亥  六十五岁

黔倅缺官,郡侯王公以阃檄俾枋摄贰,枋力辞。劄状至五六上,得请乃已。王侯以改官亲民举枋,且以任满增秩之赏,保申吏部,枋固辞去官。冬十一月至涪,李侯震午以北岩书院堂长邀枋于道,枋谓:“北岩乃程夫子(程颐)传易之地,而涪实吾师㬊公昔日传道受业之邦”,遂为之留堂,信从者众,有祭伊川(程颐)、和靖(林逋)、达微(谯定)、山谷(黄庭坚)、莲荡(㬊渊)文。考功郎中文云山、利漕黄循斋、制参赵明远,以明新职教之任邀枋,枋固辞。于是不复问津仕路,而就养于夔州节推子舍。

1252年 淳祐十二年  壬子  六十六岁

新集文公《易说精要》成编,题曰《文公进学善言》。郡守李侯卓致养老尊贤之礼,请问易学。

1253年 宝祐元年  癸丑  六十七岁

与税巽父论启蒙小传,与湖北漕袁君鼎东论进学,与绍庆守赵公汝廪论易。赵守延枋讲学,枋辞。奉使都大夫监平舟(今贵州平塘县)程公遣礼币聘枋,枋辞。

1254年 宝祐二年  甲寅  六十八岁

奉圣旨依格与通直郎,赐六品章服。古愚余公晦谕蜀,建阃之初,访求遗逸,知枋学自考亭门人,遂厚币延致于涪,公力辞。是岁,为从子昂订正《读易记》。

1255年 宝祐三年  乙卯  六十九岁

炎卯分司嘉定,枋就养。循斋弥节古戎,延枋讲学,公辞。

1256年 宝祐四年  丙辰  七十岁

少箕寓涪,公就养,有读易感与乐章。是岁,全庵卒于抚州临汝,枋命季子逆孤孀以归而教育之。

1257年 宝佑五年  丁巳  七十一岁

与璧山杨明夫论阴阳消长,与宋寿卿合乡士就渝讲明乡约。

1258年 宝祐六年  戊午  七十二岁

炎卯以阃命往播州应办粮饷,以备南徼,会敌整居西州,蒙古主自将深入。枋诏之曰:“大夫出疆,苟利社稷,专之可也,宜乞师旅,策使且调扬兵,以纾父母邦之急”。

1259年 开庆元年  己未  七十三岁

敌围四合,断流涪会,以阻江道。公为断桥之策,密上制阃。夏江流肃清,枋携子孙就居荆州之白水镇。朝廷以枋升朝官,遇宝佑五年大礼覃恩加父龙潭居士宣义郎,母冯氏孺人。

1260年 景定元年  庚申  七十四岁

皇上册建青宫,赐爵一级,加枋朝奉郎,又以炎卯升朝遇大礼,加枋朝散郎。九月,枋苦疮卧病凡三阅月,未曾有呻吟声,每夜呼二子及侄昂,各以所疑问。子侄请曰:“侯病少间”。枋曰:“病自是疮病,于吾义理之心何与?”,于是讲论未尝绝口。

1261年 景定二年  辛酉  七十五岁

先是族侄醴、族孙义方父子奏名,犹未入对。至是,长男少箕、从子昂、族孙恪皆奏名。枋为之喜且书戒诸子,以发荣盛大为惧,其各谦卑自牧,循天理,杜人欲,谨操修,毋自满。

1262年 景定三年  壬戌  七十六岁

就养于峡州(今湖北省宜昌市)至喜亭,与亲朋讲学不倦,有与赵传之论艮卦义书。是岁,以炎卯遇景定元年大礼覃,恩加枋朝请郎。

1263年 景定四年  癸亥  七十七岁

就养于桃源之广溪,实少箕寓舍守岁。

1264年 景定五年  甲子  七十八岁

以景定四年大礼覃,恩加朝奉大夫。冬十月,季子守珍,枋教忠之言详于家训。

1265年 咸淳元年  乙丑  七十九岁

自夷陵还蜀,诏子舍举张恭人之丧,改葬于荆州白水之滨,命炎卯以捧表恩官甥德新,以奉曲江之祀。

1266年 咸淳二年  丙寅  八十岁

玩大学、易本义,校医书。命炎卯以中奉荐犹子炎巳,即弟堂长全庵之子也。

1267年 咸淳三年  丁卯  八十一岁

以炎卯进秩中奉,恩加枋朝散大夫,命长子以吉龙泉尉成资,辟四川总属归侍。命犹子昂干辟渝州节判,相会讲学。命季子炎卯省试毕乞祠侍养。冠犹子炎巳而字之。每西望故乡,追思祖祢,辄感慨涕零,拳拳以俭德诲子孙。

秋分,书未济之义以示犹子昂,因大书白云清风之句于几上。

十月甲寅朔,以易筮遇未济,因举下经终于水火不交之说,以诲炎卯、炎巳。王师以捷至,公喜举酒乐甚,作诗庆制阃开州宁西之捷。草书贺友人赵德父入侍经帷。庚申之夕,感异梦,明旦呼子孙,以梦语之,竟日欢洽。辛酉诏炎卯将旨护别省。壬戌分果核遗子孙僮仆,接亲朋有喜色。癸亥黎明,与坐于床,呼诸孙娱侍,语以家事,溘然而终。

1268年 咸淳四年  戊辰  

二月十六日,合封于江陵府松滋县香炉峰堆玉坪寅山之原。

 

注释:

[1] 任晋伟,《南宋合州阳枋生平及其思想探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 胡昭曦、刘复生、粟品孝,《宋代蜀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7.3。
[3] (宋)阳枋,《字溪集》,《钦定四库全书·集部》。
[4] (宋)阳枋,《字溪集》,《钦定四库全书·集部》。

文稿:胡立敏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