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保护 > 白云写古意,明月照幽心 ——“齐何二岩”山居即事(二)
白云写古意,明月照幽心 ——“齐何二岩”山居即事(二)
发布人:  2022-05-18

文化景观篇 

《酉阳直隶州总志》言“环酉皆山,绕以溪流”。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地貌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的影响,形成了这种以山岭纵横、河谷相间为特点的地形地貌。花田乡全域地形高差接近1000米,大于25度地形占比约为66%,其西侧是著名的菖蒲盖山脉,东侧为天山堡山脉,整个地形地貌可用“两山之间夹一槽”来概括,以河流槽谷为分界线,西侧的菖蒲盖盖顶地势相对平坦,沿线为高崖绝壁,盖下是丘陵坡地,东侧天山堡一线山体甚为陡峭,尤其是炭山盖山势险绝,蔚为壮观。在这样的环境下,花田先民与天争地,聚族而居,村落散布于山巅、山腰和溪河之畔,依山傍水,随势赋形,高低错落,灵活有致。

花田乡是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地貌之上、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之下,在汉族传统耕读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长期互动、交融中形成的景观生态聚落,其中的典型代表——齐何二岩(今何家岩村)是由村寨、梯田、山林、河网水系、古道、古桥梁构成的文化景观,是花田先民长期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的杰作,对未来人居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一、传统村落

 

何家岩传统村落主体位于花田乡何家岩村13组,于2014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何家岩村下辖20个村民小组。截止2020年末,全村有居民620户2126人,有耕地6767.88亩、林地15443.32亩。

何家岩传统村落由上、中、下寨组成,其中上寨主要位于13组,中寨主要位于11组,下寨主要位于10组。村落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有村寨、梯田、林木、灌溉系统、交通系统、古墓葬等。

 

何家岩上、中、下三寨航拍图

 

何家岩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可以从既表现在时间上,又表现在空间上的层级来理解。从时间纵向来说,何家岩村经历自明代齐何二姓落业以来的发展历程,在长久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活续的、动态的、发展的、可持续利用的遗产景观;从空间横向来说,何家岩村的文化景观涵盖了地理维度、生态维度以及人文维度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地理层级。何家岩村位于山环水抱的地理环境中,村落所在的坡地与周围山体呈现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特点,背靠菖蒲盖,远眺天山堡,景观资源良好。村落中的主要用水与梯田灌溉用水来源于菖蒲盖山体中的天然涌泉,由喀斯特地形发育而成,即何家岩村民所称的“龙龙水”与“凉井水”。何家岩村充分利用涌泉资源与地形高差条件,对村落建筑群与梯田进行布局。村落紧靠涌泉,村民可以取得清澈泉水以供生活所需,其余泉水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引流至梯田,形成农业灌溉用水,一部分形成溪渠,流至更低的梯田,村落也因此形成上、中、下寨三个高低地势不一的聚落。二水如同青龙白虎从“太师椅”菖蒲盖居高而下,穿过村落左右,进入梯田,在下寨形成何家岩河,于过路谭汇入小河坝河,再延绵不绝进入乌江,最终汇入万里长江。

 

两山夹一槽

 

同时,何家岩村雨水丰沛,一部分降水由菖蒲盖茂密的林地吸收,渗入喀斯特地下潜水层,又通过山体涌泉而出,进入河流,又部分蒸腾为降水。因此,除了后期人工挖掘和维护引水沟渠之外,何家岩村的水循环几乎不用人工干预。何家岩村根据自然特征而规划村落布局,并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是齐何二岩先民在与大自然数百年的和谐相处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

 

烟雾缭绕的齐何二岩

 

不仅如此,齐何二岩先民对自然造化之伟力带有自然崇拜“万物有灵”的观念——他们使用形象的方法,将山形地貌、梯田重叠的景观用传说的形式,风水的思想讲出来,如何家岩村流传甚广的“九龟寻母”传说。除此之外,还有生基村“凤泉溪”、张家村“龙门垭”、小花园“神羊群”等传说故事都是此类自然崇拜与风水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并与花田乡地名的形成息息相关。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早已成为花田人民口口相传的“文化财”,是一代又一代花田人民对于最初原乡的集体记忆。

如今,何家岩村的梯田规划总面积号称万亩,可大致分为三个片区,包括村落中心的核心梯田区、东梯田区和南梯田区。其中,核心梯田区面积约为2670亩,包含梯田面积约1750亩;东梯田面积约为2050亩,包含旱坡地约1850 亩;南梯田面积约为1350亩,包含旱坡地约380亩。

齐何二岩梯田地形高差明显,片区中间为低洼的谷地,四周高程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最低高程为666米左右,最高高程达980米,核心区梯田和东梯田均主要分布在740至840米之间,南梯田海拔相对较高,主要分布于840至940米之间;从坡度分析来看,梯田区坡度四周较陡,中间较平缓,总体坡度主要集中在15°到 25°,是典型的陡坡梯田。南梯田的坡度最陡,大部分区域坡度均在20°以上,甚至超过25°;从坡向来看,核心区梯田的坡向以南坡为主,西南坡和东南坡次之,核心梯田光照条件较好,更加适宜作物种植,东梯田坡向以西坡为主,西南坡和西北坡次之,南梯田坡向以东坡和东北坡为主,具有观赏日出的条件。

 

梯田近景

 

第二、生态维度。何家岩村形成了旱作与稻作并行的农耕方式。在涌泉水位高度以上的区域,如菖蒲盖盖顶主要进行旱作农业,种植有玉米、薯类、蔬菜、烟叶等,而涌泉水位高度以下的区域引入泉水灌溉梯田,主要用来种植水稻。水稻一季一熟,为何家岩种植多年的特色品种“贡米”,绝大部分贡米用于对外出售,是齐何二岩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之一。梯田种植的水稻为一季稻,冬季田面闲置,极少数田块种植油菜,与冬季雪景相互融合,成为景观一绝。

“贡米”一说来自于明代冉氏土司进贡“方物”的说法,这是齐何二岩人民对于独特农耕产品的文化自信,也成为了花田乡面向社会的名片。

在传统农耕时代,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恒定不变是前提。为了收获更多的“贡米”,齐何二岩先民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取得更大的种植面积。因此,除开梯田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风水林不被随意砍伐利用之外,其它农业用地皆被复合高效利用,形成了今天所见的“万亩梯田”壮观景象。

 

梯田航拍

 

经过长达四百多年的发展,齐何二岩的村落及周边植被以松林、柏林、杂木林等二次林为主,还拥有种类丰富的灌木、草本植物资源。在梯田中,由于风水观念的影响,形成风水林,齐何二姓祖坟常建于其中。村落范围内的动物以圈养的家禽家畜为主,主要有鸡、鸭、鹅、猪、牛。直到今天,牛依旧是用来犁田的重要生产资料。由于齐何二岩的传统民居基本上以木质结构为主,村民会利用房前屋后的狭窄土地种植大乔木,以便看护和使用,如现在何家岩村可见的金丝楠木树桩以及生基村大树子堡、生基村大树子脚等地都可以看到这样的高大乔木及传统木质民居。

第三、人文维度。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毫无疑问,地理、生态维度的内容会影响人文维度的内涵。当然,人文维度的核心元素,如宗族文化、民俗民风、衣食住行等又反作用于地理、生物维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如今齐何二岩的发展状态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文维度的物质载体主要有传统村落建筑和其它附属建筑,如建筑群、墓碑、道路、桥梁等。在齐何二岩,不难看出所谓“阳宅”“阴宅”的布局、选址、朝向都由风水学的原则统摄,强烈地体现出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联系。

齐何二岩的喀斯特地貌环境使得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成为村落建筑的重要特色。现存传统民居大多以单栋结合院坝的形式出现,当然,用地稍微宽裕的地方也常出现一字型、曲尺院和三合院的形式;齐何二岩的传统民居多为穿斗式木构架,满骑满穿,瓜柱落在锁扣枋上,穿枋穿过骑柱,造型十分稳健,有三柱四骑、四柱三骑、四柱五骑、四柱六骑、四柱七骑、五柱四骑、五柱五骑等,并设有走马廊、吊脚楼等样式。

 

何家岩村传统民居

 

一字型院落俗称“敞院坝”,呈一字型横向组合,面阔通常为三间或者五间。正屋大多置于夯土整平后的地基上,俗称“座子屋”。正屋中间是堂屋,地面不设木地板直接落地,上不设天花而暴露屋顶梁架。堂屋是整个民居的核心空间,通常堂屋内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这是举行宗族家庭仪式的场地,主要功能有祭天祀祖、做寿婚嫁,它的设置反映了一种敬天礼法的心理需要,是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思想在齐何二岩民风民俗中的延续。同时,堂屋还是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是当地人们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堂屋左右两侧是“人间”,为住宿所用,人间下铺木地板,上设天花板形成阁楼。常在一端或两端山墙搭偏屋,布置厨房、厕所、柴房,甚至猪圈。屋前有一院坝,是加工农副产品,晾晒谷物,生产生活的场地。

曲尺型院落因平面形似曲尺,又称“尺子拐”,平面由一横一顺,即一正屋加一耳房组成。 这种民居一般是三间正屋加两间耳房的组合,主要特点是正房基本不变,而耳房通常做成吊脚楼形式。一般来说,正屋与耳房相接处会加建“抹角屋”,在此布置灶台。在耳房靠院坝面一侧设走廊,甚至内、前、外三侧均设走廊,俗称“转千子”。耳房的楼板由吊脚柱支撑,耳房墙面设垂柱支撑走廊,走廊上方设披檐与挑檐相接。

 

何家岩村传统民居

 

三合院院落是三面围合而形成的院坝,平面布局一正二横,也称“三合头”。这种民居一般为正屋三间或多间,两边厢房两间或三间,通常表现为吊脚楼的形式,与正屋围合成一个开敞型的院坝空间。这种民居的院落开阔,空间紧凑,根据正屋与厢房的组合不同,可分为两种空间模式:一是纵向扩展的三合院,这种院落的布局一般分为若干台地,院坝分台而下,两侧的厢房多为梭厢或拖厢;一是横向扩展的三合院,这种院落的布局一般在厢房外再列一排平行于厢房的横屋,中间加以条形天井。

齐何二岩的传统民居建筑造型独特,类型丰富,多建在沟壑纵横、高低错落之地,为不损失良田和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齐何二岩的工匠根据复杂多变的地势合理规划、依山顺势、就地取材, 运用支撑、悬挑、构架、堆砌等构造方法,将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浑然一体,建筑结构依托自然地势应运而生,建筑层高错落有致, 群山坡岭高低起伏,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映成趣,美好和谐。

 

村落巷道

 

二、酉西孔道

花田乡以各个村落为中心,背靠崇山,面临溪谷,修建道路翻山越岭,连接村落与外部世界,是交通、经贸和求学赶考之路,也是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花田乡的古道多不见于文献,考古调查所见花田乡各大家族先人墓志铭略有提及。根据调查所知花田乡现尚存古道5段,齐何二岩尚存3段,长约数千米,多以石板铺筑,其余者多以山路沟通内外,年久荒废,不可考矣。

滴水岩古道位于花田乡何家岩村11组,小地名滴水岩,起点高程920米,为连接何家岩村与菖蒲盖的通道之一。旅游公路将何家岩村与古道隔开,现古道被水泥硬化,成为游客登山观景的步道,尽头处为梨子树坪观景台,视野正对梯田核心区,终点高程1107米,全长约800米。从现存遗迹看,原路面为宽30——50厘米,长50——210厘米的石板铺成,并于山岩处凿石为道。该古道开凿于清代。

官坝古道入口位于花田乡何家岩村8组,距离滴水岩古道入口约830米,本为齐岩连接菖蒲盖的重要道路,现被花田乡通往菖蒲盖的旅游公路截断,起点高程864米,现路面大部分被硬化为登山步道,终点为梨子树坪观景台,终点高程1107米,全长约为2430米。该古道开凿于清代。

菖蒲溪古道入口位于花田乡何家岩村11组,距离滴水岩古道入口约400米,本为何家岩村连接菖蒲盖的重要道路,现被花田乡通往菖蒲盖的旅游公路截断,因菖蒲盖上表面径流菖蒲溪至上而下奔流进入梯田,被命名为菖蒲溪古道。当地人因古代上有浩口岩之故,又称为“浩口岩古道”。该古道是连接乌江流域龚滩——苍岭——菖蒲盖——何家岩村——过路潭——铜鼓——小坝——酉阳的重要道路。起点高程940米,由宽30——50厘米,长50——210厘米的石板铺成,现保存有约400米,保存状况好,终点为菖蒲盖顶旅游公路处,现可通过旅游便道通往浩口岩观景平台,收揽齐何二岩全景,终点坐标高程1244米,全长约为1200米。该古道开凿于清代。

 

菖蒲溪古道航拍

 

菖蒲溪古道航拍

 

菖蒲溪古道

 

菖蒲溪古道

 

三、桥冠酉州

花田乡河网纵横,《增修酉阳直隶厅志总志》曰:“三岔河:三岔河源于州北旧堰沟山下,案旧堰沟前数里有龙门关山(张家村龙门垭)山洞之水两面分流,一北流经旧堰沟,至土塘坝入峡,伏于石洞,至两河口出,一西流为铜鼓潭水,经过路潭,南合大井坝水,又南合红沙井水,历黄泥堡,沿冈七眼泉至铜鼓潭为铜鼓河,有瓦窑头小水注之,又下磨石溪水注之,至干洞坝入峡;又五里至三岔坝为三岔水,又经张家坝、石梁头,麻铺子凡数十里,至两会口与宜居河汇。”旧堰沟和小河坝河现成的河谷走向成为花田乡通往外部的重要交通线路,其支流多发源于菖蒲盖喀斯特山体涌泉,如何家岩村之何家岩河、生基村之凤泉溪、中心村之山羊峡河、茶香村之向家溪、张家村之石家溪、老龙村之老龙河与秦家河,在这些河道上,花田先民修筑桥梁,改善交通,其中以何家岩村三星桥与石家坝廊桥最负盛名。

 

凤泉溪古道航拍

 

(一)三星桥,位于花田乡何家岩村14组,横跨于小河坝河上,东北西南走向,连接021乡道,西南侧桥头有三星桥酒厂及石胜文民居,高程632米。在桥南侧建有新三星桥,于2017年通车,原旧桥封闭停用。据现存《重修三星桥碑序》记载该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光绪三年重修,为纪念三名为建桥呼吁募捐的官员而得名。该桥为石结构单孔拱桥,桥面原为泥土铺路,现被水泥硬化。桥长16.9米,宽7.1米,高14.5米,跨度15.2米,拱高9.5米,桥栏长19.33米,宽0.38米,高0.45米,内栏长3.6米,宽0.35米,高0.37米,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桥跨中央悬挂有“斩龙剑”1把,有镇水患,斩恶蛟之意。

 

三星桥

 

《重修三星桥碑序》原位于三星桥东北侧桥头,后因扩宽公路,被搬迁至西南侧桥头200米处021乡道东侧。现存四通碑刻,据传原有八处,编号一号碑—四号碑。

一号碑《重修三星桥碑序》为石制长方形碑,有碑帽,于碑刻左侧乱石中发现碑盖,庑殿顶形制;碑通高138厘米,宽77厘米,厚10厘米,共17列,刻有480字。碑文如下:

 

《重修三星桥碑序》拓片

 

重修三星硚碑序

常思天地之缺陷待人而補山川之險阻需人而平然而功钜費繁非一手一足所能成

過路潭為酉西孔道兩岸皆崇山峻嶺其下有急湍深潭過涉者每遭滅頂之凶道光年

間有  劉公國明者創修一版礄未三十年山水暴漲其硚遂隨波逐流化為烏有繼有

周公德鴻欲改建石拱礄功半而未成  謝公春田者因周公之便既成而複敗自是往

來行人咸臨流而歎至崖而返仁人君子心竊憫之乃共請複修此礄於州刺史

周公刺史周公委其任於紀與馮公文恕乃會集  齊府父子  何府叔侄  周府祖

孫暨各地好善之士倡首勸募並  官府罰歟共獲錢兩千串有零鳩良工擇善基庀新

石始於己亥之十月迄丁醜之五月論歲首則有三年其實僅閱年半而功已告成想

功之未成也拘謹者議其妄退縮者畏其難更有妒忌奸險者或浮言惑眾或假£營私

橋功幾於中阻幸共事諸君子同心協力始終靡他而其不辭勞不避怨寒暑無間早夙

監工者惟  何公繼信之力為尤其多斯硚也固甚賴諸君子之相助有£倘弗複得刺史

周公刺史 馬公刺史 姚公賢父後先£植其成功恐亦未必若是之£也恩因名斯

礄由三星籍以志三刺史之功德於不朽兼以祝諸君子之受福於無窮雲是為序

癸酉科進士吏部注銓候補儒學正堂首士冉隆紀謹序

五品軍功李逢源敬書

光绪三年岁次丁丑仲夏月中浣 吉立

 

二号碑为石制长方形碑,有碑帽,于碑刻前乱石中发现碑盖,庑殿顶形制;碑通高120厘米,宽85厘米,厚10厘米,为修桥功德碑,记有捐资者花名;三号碑为石制长方形碑,碑顶右侧残破;碑通高120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为修桥功德碑,记有捐资者花名;四号碑碑刻为残碑,为修桥功德碑,记有捐资者花名。

三星桥的发现与保护对于研究当地桥梁建筑技术、社会文化变迁、交通状况等各个方面有实物参考价值。

(二)石家坝廊桥,位于花田乡何家岩村4组,南北向横跨于何家岩河上,连接烂泥沟小道通往花田梯田及菖蒲盖方向,位于旅游公路北侧,何家岩河于过路潭汇流至小河坝河,高程670米。现桥体东侧建有新桥,2020年水泥硬化桥面。

 

石家坝廊桥(由西向东拍摄)

 

该桥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宣统年间修复,桥长9.2米,宽3.5米,高3.7米;桥面全木铺路,穿斗式梁架,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面小青瓦,横面4柱3开间,桥栏两边分别为8柱;立面4柱3骑;桥距河面4.3米,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是当地重要的交通要道,该桥的发现与保护对于研究当地桥梁建筑技术、社会文化变迁、交通状况等各个方面有实物参考价值。

四、花田烟火尽歌中

长期传统的耕读生活不仅孕育出齐何二岩独特的人文精神面貌,也在滋养着花田人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气质。他们拥有丰富的生活智慧,并创造出了一系列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生命延续的印记和活态遗产的传承。在何家岩村,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酉阳民歌阿拉调、阳戏、花灯戏、苗绣西兰卡普等。其中,阿拉调是花田民俗中最为典型、最为出彩,也是最为著名的传统技艺,蕴含的耕读文化因素也最为突出。

 

苗绣

 

酉阳襟楚带黔,扼渝湘要冲,是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和渝东南民歌的源头。酉阳民歌是武陵山区特有的地理环境与苗、汉、土家文化融合衍变的产物,现挖掘到的大约有1700多首,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号子,其特点是:一,既有巴歌的特点,又隐含苗家飞歌的元素;二,以丰富优美的旋律来提高干劲,调节情绪,不同于其它地区是以鼓振节指挥动作激发热情;三,各乡大山阻隔,同源传承,封闭发展,一方一调,号子音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已发现的优秀代表有黑水号子,楠木号子和井岗号子。黑水号子分下秧号、栽秧号、薅秧号等,特殊的高腔延长弹音唱法和换气技巧,为声乐演唱提供了范例;楠木号子分起号、上田号、溜溜号、长号、花号、齐声号等;井岗号子分晨号、中午号、下午号、晚上号、煞号等,曲调众多。

齐何二岩的阿拉调便源自酉阳民歌中的黑水号子,是其传承第三代。阿拉调以情歌为特色,但也包含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简而言之,阿拉调的调只有一种,以其高亢的高音高腔为辨识特征,歌词却可以随意、反复创作,以此来表达花田人民在农耕、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何家岩村阿拉调表演

 

如《土家山歌》表达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和羞涩:

“岩上砍柴岩下梭,梭到半岩老鸦窝,

老鸦飞起黑油油,妹子咱个病愁愁。

清早来,麻麻露水打湿鞋,

打湿鞋子不要紧,打湿围腰郎开焦,

太阳当顶正当中,少午不来肚皮空,

站在高山打眼望,大米还在碓头舂。

桃子没得李子圆,郎嘴没有姐嘴甜。

前年六月亲个嘴,今年六月还在甜。

隔山隔岭又隔岩,知心话儿歌传来。

听见情郎把歌唱,姐儿出门忘穿鞋。”

《闹洞房》表达的喜庆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进洞房喜洋洋,新娘今日思新郎。

自由婚姻红罗帐,夫妻恩爱万年长。

三庚时候鞭咆响,五更鸡鸣进洞房。

明年生子胖又胖,开花结子靠新娘。

二进洞房心喜欢,龙骨牙床新被単。

新娘新郎来伴眠,学个糊蝶找牡丹。

二片竹林青又青,红罗帐内一盏灯。

今唤鸳鸯来交配,计划生育要同心。

独生子女要情愿,夫妻不可盲目生。

一步跨进洞房内,嘻嘻哈哈搞不忘。

听我来把新娘问,姓甚名谁何方人。

如果说得不灵醒,新娘喜糖吃得成。

三进洞房就坐起,四言八句不会说。

祝您一胎生四子,早生贵子早入学。”

酉阳是民歌的海洋,除去上述之外,还有山歌、盘歌、儿歌、祭祀歌、叙事歌等众多歌类,特别是山歌,旋律优美,即兴发挥,张口就来,如遇对手,此落彼起,竞日不休。代表曲目有《不要愁来不要焦》《太阳去了坡背凉》《木叶情歌》《这边岭来那边梁》等。

酉阳民歌的内容从婚丧嫁娶、修房建屋、人物景观、山水花草,无所不唱、信口就唱,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妙趣横生,表现了渝东南土家、苗以及汉族等各族人民活泼开朗的乐观主义精神,也体现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酉阳民歌承载着酉阳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知识技艺、伦理观念,并一代一代地传诸后人,其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足以进入中国民族音乐的殿堂。

文稿:徐进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