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是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协办的系列讲座,每月一期,从“考古”的视角发现重庆,进一步宣传普及重庆历史文化、传播考古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重庆历史、巴渝文化更好地亮出来。
讲座现场
10月23日,历史文化大讲堂第三讲《重庆的“城”——守护母城城墙瑰宝,传承重庆历史文化》在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讲。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风景园林系许芗斌副教授任主讲人,以丰富的影像、舆图和文本等史料,向现场观众深入解读了重庆“城”的前世今生。
许芗斌 副教授
在引言部分,许芗斌副教授谈到,重庆作为近几年的热门旅游城市,被打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要还原重庆的真实面貌,探知重庆的文化厚度,需要追根溯源,透过重庆的历史文化去探寻。重庆母城城墙遗存作为重庆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文化价值的深入认知与有效展示是塑造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墙,作为中国古代城市独特的空间标志和精神象征。中国古代的“城”层级明确、数量众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古代城池的形成既受到政治要素、生产力水平、经济条件的内在制约,同时也受到城市职能、营建思想、复杂地形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在形态上体现出一定的共性和个性。明清重庆城是南方山城城池中的典范,其空间形态不仅体现了礼制文化的内在作用,而且展示了与复杂山地环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深刻的价值文化内涵。
讲座现场
许芗斌副教授梳理了重庆城墙的发展演变过程,介绍了重庆城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象天法地的布局理念,总结了其“以江为池、临崖而筑,平面蜿蜒、竖向起伏”的整体形态特征,也介绍了九开八闭十七门的丰富构成,从构成要素、形态特征、职能属性、生活特征、城市意象等角度进行了讨论。古代重庆城形成于山水之间,山、水、城融为一体、虚实相生,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认知与“城”的意象密不可分,许芗斌副教授基于古人留下的大量关于重庆“城”的名诗绝句,从古人主体视角深刻描绘重庆“城”的景观意象。
枇杷山书院
今天的重庆不仅需要“网红”景点所带来的网络流量经济,更需要厚重历史积淀为城市发展提供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力,高楼林立间的古老城墙需要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结合重庆城墙的历史特征与现状遗存状况,许芗斌副教授介绍了其针对城墙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概况,同时结合部分设计案例展示了具体实施路径和计划。相信在逐渐完善的保护体系下,更多人参与到重庆城墙的保护和重庆城墙文化的推广中来,重庆城墙一定能够进一步发挥出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经许芗斌审定)董永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