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最美逆行者的爱,从古至今都温暖着全人类!
最美逆行者的爱,从古至今都温暖着全人类!
发布人:  2020-03-06

图1 最美逆行者

 

今年年初以来,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肆虐的疫情频传,来势凶猛,迅速波及全国,蔓延全球。中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先后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事态极为严峻,国家面临重大考验。伟大的中华民族是团结、坚韧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民族正以举国之力围歼病毒;目前,国内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战斗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战斗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第一线的四万多名广大医务工作者,“不计生死,不计报酬”,迎难而上,逆流而行,正因为有他们的流汗、流血乃至付出生命,才有了当下控制住基本局面的良好形势。为了免除人类的病患,每一个义无反顾的身影,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执着的敬业精神,足以感天动地,值得我们回顾、赞赏与颂扬!

 

一、神农尝百草,历尽辛苦

 

图2 神农尝百草

中国古代有“神农辨药尝百草”的神话传说故事。华夏始祖炎帝系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卓越的贡献,又被称为神农氏。神农看到人们患病,就来到西南黑水之间的“都广之野”,登上沟通天地人神桥梁的建木,上达天帝的花园,采摘到能医治百病的瑶草,因感动天帝而获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他为了掌握植物的属性,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可谓尽人皆知。神农遍尝百草,发明了用草药给人治病的方法,于是才有了中药。他由于尝百草而多次中毒,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神农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湖北西北部的渝、鄂、陕交界地区,传说就是神农采尝百草,救民疾苦的地方,被世人称为神农架。

 

辛苦的本意,原指中药味道辛辣而苦涩,后比喻倦乏、艰难困苦,现多指工作和劳作的苦累、艰辛。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记载:“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之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正因为有了像神农氏诸祖“辨药尝百草”的辛苦,才有了后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学(简称“中医”)。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时形成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体系,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疗效是检验医学医术的根本标准,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在西医目前暂无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中药发挥出的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二、从医者称谓看社会地位的变化

 

图3 医字的繁写

中医在发展初期,治病救人的医术与当时的巫术总是纠缠在一起,分不清什么为医,什么是巫,医与巫往往合称为“巫医”;因此,“医”字的繁体就含有“巫”字。据史料记载,唐代巫医的地位仍十分低下,民间流传的俗语说:“床上看到的医生,床下看是狗”。意思是人们患病在床时将看病的人当作医生,病愈下床后就将看病的人看成一条狗。“三教九流”一般是对古代职业的泛称,大多是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往往含有贬义。“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医乃中九流,比士、农、工、商下一等,地位不高。

 

宋以前,对医师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是根据具体的专科来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医生最早是对学习医学的人的称呼。“医生”一词,始见于《大唐六典》“医生四十人”,即指学习医学的人。唐代置学习医,故有了“医生”之称。在宋代,部分长期为皇室治病的御医因为医术高超,得到了皇帝额外的封赏,人们为示尊重,就逐渐称有医道的巫医为郎中或大夫,郎中或大夫最终替代了巫医的称呼而成了职业名称。其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黄河以北习惯称医师为“大夫”,而黄河以南又大多称医师为“郎中”,相沿至今。直到近代,医生才成为从医业者的通称。

 

大夫本是官阶名,先秦时就有设置,秦汉以降续之,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也称大夫。太医院有大夫专称。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师为“大夫”的“大”读成【dài】,而不读【dà】。

 

郎中本也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秦汉沿置。由于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到了宋代,郎中就作为医师的尊称了。据传,宋代有位身兼“郎中”官位的御医叫陈亚,此人医术高明,深得皇帝赏识。他为人诙谐,又爱好文字游戏,曾以中药名写诗百首。如收入《全宋词》的“风雨前湖夜,轩窗半夏凉”;“但看车前牛岭上,十家皮没五家皮”等。这些“药诗”巧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技巧将前胡、半夏、车前、五加皮等中药名糅入诗中,而不让人觉得牵强附会。后来有学医者以读陈亚“药诗”为乐事,他身兼的官位“郎中”也渐渐成为了医师或卖药兼治病人的代称。如宋代洪迈《夷坚支甲志·杜郎中驴》记载:“杜泾郎中,河府荥河县上原村人也。世为医,赀业稍给。”

 

三、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图4 悬壶济世

大多数人不一定明白,为什么一些中药店门前常常要挂一个葫芦;但提到“葫芦里不知卖的什么药”这句俗语,人们可能就会知道这葫芦可能与药有关。葫芦,古代称作“壶”,俗称葫芦瓜,常用来盛药,又称“药葫芦”。古今许多故事,几乎一涉及药就有葫芦。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铁拐李,就常背一个装有“灵丹妙药”的葫芦,周游江湖,治病救人。神话小说《西游记》里的孙大圣,曾偷吃太上老君丹房里葫芦内的金丹,这些葫芦就是盛放丹药的。

 

悬壶济世是颂誉医者救人于病苦的一个词语。《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与明代《正统道藏》收录的唐王悬河《三洞珠囊》记载:汉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无法医治。一位名叫谢元的老者(又称“壶翁”)来到这里,他在街市上开了一家中药铺,门前挂了一颗药葫芦,里面盛了药丸,专治这种瘟疫。壶翁身怀绝技,凡是有人来求医,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他的药十分有效,服用其药的患者一个个都好了起来。壶翁还乐善好施,每日收的医药钱达数万,全部都施予当地贫乏饥冻之人,这引起汝南人费长房的注意。这个神奇的老头,每到落市关门后就跳入葫芦里,费长房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就带了酒菜前去拜访,壶翁便邀他同入壶中……费长房后来获知壶翁是神仙,于是拜之为师,壶翁尽授其“悬壶济世”之术。

 

因为这个故事的流传,加之古代医、药不分家,所以后人就把“悬壶”作为了行医的代称,而悬挂的那个葫芦便成为了中医的标志。后人赞颂医生救死扶伤的功绩就称为“悬壶济世”。从历代史籍中得知,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背着葫芦,向世人表明其“悬壶济世”之宏愿。

 

 

四、妙手回春,医者仁心

 

图5 医者仁心

据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与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东汉建安年间的中医名家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重症愈者种五株,轻者一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他建一“草仓”,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人们非常感谢他,送他“誉满杏林”、“杏林春暖”等与杏有关的匾额。这些赞誉之词成为医术高明的雅称。

 

唐代著名医药家孙思邈,重视医德,堪称典范。在他的医学巨著——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方》中,对病人“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孙思邈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是中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孙思邈出外治病,不分昼夜,不避寒暑,不顾饥渴和疲劳,全力以赴。临床时,精神集中,认真负责,不草率从事,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嫌脏臭污秽,专心救护。特别是他提倡医生治病时,不能借机索要财物,应该无欲无求。孙思邈不用动物入药,他说:“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他这种高尚的医德,实为后世之楷模,被尊称为“苍生大医”、“药王”。



 

五、献身人道服务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图6 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的医师,系西方医学奠基人,被尊为西方“医学之父”,他的医学观点对以后西方医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现代西方的医学科学体系就是从他开始的。

 

希波克拉底最让人纪念的不是医学,而是他留下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这个誓言是警诫人类的古希腊职业道德的圣典,是向医学界发出的行业道德倡议书,总共只有五百多个字,但是产生的影响却非常深远。几乎所有学医学的学生,入学的第一课都要学《希波克拉底誓言》,而且要求正式宣誓。这个誓言也是全社会所有职业人员言行自律的要求,它成为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文件之一。简短而洗炼的的誓言,向世人公示了四条戒律:对知识传授者心存感激;为服务对象谋利益,做自己有能力做的事;绝不利用职业便利做缺德乃至违法的事情;严格保守秘密,尊重个人隐私、谨护商业秘密。

 

今日,许多医学院试图使用其它比较适合当今情况简明的文字,来代替希波克拉底誓词。例如:“今我进入医业,立誓献身人道服务;我感激尊敬恩师,如同对待父母;并本着良心与尊严行医;病患的健康生命是我首要顾念;我必严守病患寄托予我的秘密;我必尽力维护医界名誉及高尚传统;我以同事为兄弟;我对病患负责,不因任何宗教、国籍、种族、政治或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别;生命从受胎时起,即为至高无上的尊严;即使面临威胁,我的医学知识也不与人道相违。我兹郑重地、自主地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誓言。”

 


 

六、从影视文学作品见证感人至深的职业精神

 

图7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封面

十四世纪四、五十年代,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大鼠疫,夺走了两千五百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348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10名男女躲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总共十天讲了一百个故事。这件事给当时意大利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响,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以这些故事为基本素材写下了著名的《十日谈》。《十日谈》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意大利近代评论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一个多月以来,笔者宅在封闭的楼宇空间里,依托便捷的互联网络,观览了一批反映以医务工作者为主体的、人类抗击瘟疫的影视作品,感概良久,多次潸然泪下。

 

(1)国产30集电视连续剧《浴火危城》集中反映了100年前哈尔滨暴发的一场特大鼠疫事件。以中国防疫事业先驱伍连德博士为代表的一批近代中国医学、医务界先驱们,历经险阻,勇于探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在人类历史上率先扑灭了鼠疫这种特大瘟疫,为挽救哈尔滨、东三省乃至全国人民的生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贡献已永载世界医学史册。伍连德因此成为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影片中,大清国防疫大臣施秉德向着伍连德总医官那么一跪,我的热泪一下子就滚了出来,他为的是广大苍生呢!

 

(2)由英国、意大利和原西德合作拍摄的电影《卡桑德拉大桥》,讲述逃亡的恐怖分子将致命的肺鼠疫病毒传播到一列开往斯德哥尔摩的国际列车上。这种病毒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具有40%的死亡率,整列火车上的大多数乘客都被传染。有关当局为了为了掩饰和消灭病毒,意图将列车引向濒临危险的卡桑德拉大桥来摧毁列车,国际卫生实验室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张伯伦临危不惧,率领乘客们联合起来同传染病及押车的警察展开生死搏斗,最终使得大多数乘客绝处逢生。

 

(3)美国电影《极度惊慌》(又称《恐怖地带》)讲述美国病毒专家、上校军医山姆奉命调查非洲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神秘致命病毒。由于该病毒的宿主,一只小白脸猴从莫他巴河谷被带到美国旧金山香柏溪镇而使病毒得以迅速蔓延,感染该病毒24小时发病,以咯血为主,染上后3天死亡率百分之百。军队紧急出动封锁镇子,逃离者将遭击杀。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那只小白脸猴;但华盛顿的参谋本部却决定投放燃料空气弹将整个镇子和病毒一起毁灭。山姆和助手索尔必须要找到那只猴子,制出新的抗病毒血清,以防止惨剧的发生。但他们的行动却招致了军方的通缉与追击。山姆他们持枪闯入了电视台,公布了事件的真相……山姆制出了新的抗毒剂,终于以其艰苦的斗争和坚强的意志解救了整个镇子的人们。

 

(4)美国电影《传染病》(又称《世纪战疫》)讲述一种靠着空气就能传播的致命病毒蔓延到全世界各大都市,先是咳嗽、发烧,接着昏迷、脑出血,最后无一例外都是死亡。世界各地的医疗组织争分夺秒研究病毒抗体:世界卫生组织女博士利奥兰特斯被派往香港调查病因,却被扣留作为交换疫苗的人质;将自己的身体作为试验品的女医生詹妮弗,为了救治病人而被感染的女医生凯特……他们都在用自己的生命来抵抗灾难。

 

(5)韩国电影《流感》讲述一群东南亚偷渡客历经艰险来到韩国,整个集装箱内的偷渡客几乎全部死亡,只有一人拖着羸弱的身体侥幸逃入闹市之中。殊不知此人身上携带致命猪流感病毒,短短一天时间,病毒迅速蔓延城市的各个角落。许多人在不知不觉间被感染,进而将死亡的阴影引向周围所有的人。感染该病毒最初是脸上出斑疹,咳嗽,36小时后发病,以咯血为主,最终呼吸衰竭而死。美丽的女医生金仁海和勇敢的消防救援人员姜智久面对呈几何级数爆发蔓延的致命流感疫情,共同冒死踏上寻找病毒宿主的逆行之路,最终取得成功,拯救了全市乃至全国人民。

 

(6)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美国6集电视片《血疫》讲述埃博拉病毒第一次出现在美国的历史。当埃博拉病毒突然出现在华盛顿郊区一个科学实验室的黑猩猩身上,英勇的美军女兽医南希上校与一支秘密军事特警队合作,试图阻止在疫情蔓延到人类之前,却让她陷入了致命危险。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庆幸的是,始终有像影片中展现的那些无畏的科学家、医生、护理人员和军人……坚定站在守卫人类健康的第一线,不断找寻与病毒、灾难抗争的方法,让我们依然能侥幸地活着。目睹生灵涂炭,见证白衣天使的壮烈与伟大!灾难是人类的试金石,精神是文化的内核。在大型灾难降临的时候,有的人为了基本的生存而进行哄抢与殴打,甚至造成社会秩序的失控。人类花费了几千年所创造的文明,在自然的反击之下,几乎轻而易举地被击垮。这些发生在影视作品中的事例,并不是遥不可及,也发生在我们身边。瘟疫里那些无助的病人与我们每天听闻疫情的病例以及自己内心的恐惧,都迫切期待、需要影片中那样选择展露人性光辉的人物。那些每日为医生的命运和现状而忧心的人们,他们肯定会从影片中得到精神的体验。

我们致敬那些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了病人的安危而奋战一线的逆行者们!

 

文稿:林必忠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