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侧记——新中国考古学70年的回顾和展望
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侧记——新中国考古学70年的回顾和展望
发布人:  2019-09-18

 

大会会场

 

8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与中国考古学会主办,河南省文物局、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承办的、为期三天的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在郑州市嵩山饭店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国家与地方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相关单位的代表及媒体代表近400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展览开幕式

 

作为此次论坛组成部分的“追迹文明·新中国河南考古七十年展”,于8月27日在郑州博物馆开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出席开幕式。此次展览共有1225件(套)文物参展,集中展示了河南70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展览场景

 

此次论坛以“新中国考古学70年”为主题,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7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考古工作等方面的经验,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论坛以中国考古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为单位,以主题报告、学术研讨、热点对话、经验分享等形式,回顾新中国考古学取得的丰硕成果。

 

展览展柜

 

北京大学教授,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会长李伯谦在开幕式上讲话强调,“‘中国考古·郑州论坛’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常设高端学术论坛,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学术问题与研究,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纪念新中国考古学走过的70年,我们齐聚中原,回望学科发展的每一次突破,展望考古事业的未来。作为中国考古学界一个具有国际文化影响力的高端学术平台,‘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将会结出更加甜美的果实。”

 

仰韶文化青台遗址北斗九星遗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此次论坛的主题发言阶段表示,回顾和总结中国考古学70年所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经验,首先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中国考古学的工作和研究;在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时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必须坚持以田野考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坚持多学科结合,同时考古学必须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历史时期考古应该理直气壮地坚持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的结合,同时以考古资料作为第一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坚持从国际视野来研究中国,从中国视野来研究区域;考古工作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坚持创新思维,在前人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进步;考古工作必须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必须坚持深入研究和普及相结合。

 

郑州商城遗址

 

在此次论坛的重要阶段——主题报告阶段,中国考古学会18个考古专业委员会的代表,围绕“新中国考古学70年”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和研讨,各位专家学者由点及面、以小见大、详细梳理、分别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各自领域的学术发展历史脉络、主要成就、重要发现与研究成果,从理论探索、学术研究、工作实践方面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回顾与总结,对目前工作的进展和情况进行了概括和评价,并对目前的重点课题和学科状态,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工作目标和学科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古遗址保护现场

 

在此次论坛的总结发言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表示,本次论坛举办非常成功,意义非凡,完整全面地呈现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步和风貌。赵辉教授坦言:考古学科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复原重建中国历史的总目标任务之下,各个时段、各个专业领域的考古学研究都有自己明确的学术目标,并且涌现出诸多重大专题考古研究。另外,历史时期考古学在“证经补史”的任务中,“补史”越来越成为考古学研究的主流,考古学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此外田野考古与考古资料取得重要进展,在规模、数量上,空间、时间上全面提供考古资料,重大发现屡见报端;研究技术方法上也已取得长足进步,促使考古研究资料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也带动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形成新的研究方法,催生了新的考古学研究领域;他还强调在复原古代社会的任务中,一方面在研究技术上要借助自然科学之力,在历史阐释上也要通过多学科相结合模式来对历史进行综合研究。中国历史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考古学已经开始走出去,与诸多国家展开考古合作,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将中国考古学带入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中发展。随着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会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

 

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合影

 

林必忠研究员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林必忠研究员参加了此次论坛,作为专委会委员还出席了28日晚的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考古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向民众介绍精准的考古知识是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所在。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持续不断地为公共考古的发展做贡献,通过开展多种公共考古活动,有效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小贴士:

2019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公众考古活动简介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始终贯彻“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理念,从实际出发,开展各类公众考古活动,并结合互联网+平台,扩大宣传效果,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公众考古发展道路,极大程度地整合了社会力量来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组织了三场走进现场活动,让公众与文化遗产“零距离接触”:4月18日,组织正在酉阳县车田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市文旅委专项工作小组30余名代表,走进何土司城遗址考古现场,详细了解遗址概况,讨论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4月20日,组织60余名社会各行各业关心、关注、支持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走进涪陵区龟陵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了解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探寻遗址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6月2日,通过“重庆考古”官方微信平台招募,组织40余名文化遗产保护爱好者,走进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合川钓鱼城范家堰遗址”。通过参观现场、聆听专家讲解,大家踊跃提问,并纷纷表示,希望这样有意义的公众考古活动能在重庆持续开展下去,让更多的公众能关注、参与、体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将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带入校园,近千名师生参与了活动,反响强烈:4月14日,“文化遗产讲座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合川实验中学,考古专家为500余名师生带去《合川钓鱼城范家堰衙署遗址考古发现》专题讲座,讲述他们身边的文化遗产。6月21日,“文化遗产讲座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车田乡育才中学,一线考古人员为全校学生带去《古代的复印机》公众考古讲座,带领大家一起动手制作文物拓片。“文化遗产讲座进校园”系列活动,依托校园平台,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小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求知欲,对后续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融入中小学课堂奠定了基础。对于提升文化自信、留存历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发展文化产业,以及留住乡愁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林必忠综合报道)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